海宁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方案

2010-08-03 02:07海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浙江经济 2010年2期
关键词:尖山海宁开发区

文/海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海宁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8月,1997年底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6年7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国土部核准面积5.838平方公里。2007年3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海宁经济开发区是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的开发区之一,在浙江省省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排名中一直走在前列。

经过17年的开发建设,目前海宁经济开发区已开发面积(含以前托管)共17.8平方公里,先后整合袜业园区和皮都科技园区,皮革、纺织(经编、袜业、染整)服装、机械装备等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加速形成。2008年,全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58亿元,财政收入8.46亿元,工业总产值194.79亿元,分别占全市的15%、21.93%和19.25%。三大特色产业中,皮革及其制品业的产值达85.26亿元,纺织服装业21.32亿元,机械装备业8.53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9.93%、21.32%和21.90%。2008年,全区投资密度达到每亩150万元,工业产值产出为每亩248万元。

整合提升的目标任务

海宁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构筑“产业高地”、打造“城市新区”、形成“两创热土”为总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层次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把海宁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高地、海宁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城市新区、各类要素充分集聚和迸发的创业创新热土,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开发区整合提升形成示范,为加快“三市”建设、实现“两个率先”做出更大贡献。

主要目标是:“产业高地”加速崛起。通过整合提升,全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皮革、纺织、太阳能、包装、机电、汽车及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集群得到优化提升,以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新装备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协同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城市新区”加速推进。通过整合提升,使海宁中心城区与铁北城市新区融通和交流更加顺畅。海宁大道依托两侧商贸企业引进和重点企业退二进三,顺利实现由交通主干道向城市主干道转型。在城北区块,依托文苑路北延、海宁火车站改造、碧云路以西区块退二进三等重大举措的实施,基本形成洛隆路、文苑路、长山河三大商圈。尖山区块,依托尖山高尔夫球场休闲区和东西湖休闲度假区建设,形成以休闲旅游为特色、商贸服务相配套的中心副城市。

“两创热土”加速培育。通过整合提升,创业环境全面改善,资本、技术、智力等各类创业要素加速向开发区集聚,全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创新更见活力,跨区域的开发区领导管理体制、统一招商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全区“四统一分”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服务创新更有实效,市政府各类派出机构全部建立,一体化大服务网络体系更加完善。

经过5年努力,到2014年,全区功能布局更加合理,产出更富成效,基本形成“一主一副四支撑”的丁字型区域发展格局,实现“654”的产出“四倍增”目标。其中,“一主一副四支撑”的丁字型区域发展格局,指通过整合提升,形成北部以海宁经济开发区为主,南部以尖山新区为副,中间以袁花、丁桥、斜桥、盐官等四个特色产业制造基地为支撑,由嘉绍高速和01省道为骨架的“丁”字型区域发展格局。“654”的产出“四倍增”目标,指从产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上讲,通过整合提升,到2014年,海宁经济开发区产出600亿元,尖山新区产出500亿元,以及四个百亿特色产业制造基地,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在2009年基础上翻两番,实现“四倍增”。

“一主”,即海宁经济开发区(A+A1+A2+A3区块)。在提升做强皮革和装备机械的基础上,发挥“漕河泾海宁分区”的引领作用,依靠区内正在建设的海宁市科创中心的技术支撑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培育,加快培育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等三大新兴产业。同时,现代服务业和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铁北城市新区风貌基本展现。

“一副”,即尖山新区(B区块)。利用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独特的土地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太阳能利用等新能源产业基地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生产服务业。结合现有高尔夫球场休闲区、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以及规划建设中的东西湖休闲度假区、沿江景观游览带,发挥分区有山有湖、靠江临潮等优势,将尖山新区打造成生态休闲旅游之地和东部商贸服务业功能齐全的城市副中心。

“四大支撑”,即四大百亿特色产业制造基地(C、D、E、F区块)。分别是太阳能(袁化)产业制造基地、包装(斜桥)产业制造基地、机电(盐官)产业制造基地、新型纺织(丁桥)产业制造基地。

整合提升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海宁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外经贸局、市规划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和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以及海宁经济开发区、尖山新区和相关镇(街道)为成员单位,负责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方案及有关规划等的研究制订、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海宁市外经贸局。

强化土地保障。把海宁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作为新一轮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重点,按照“一次规划,逐步实施,分期安排”的要求,通过造地平衡、规划调整、自我调整、异地代保等途径,用5-10年时间逐步加以解决,确保整合后的海宁经济开发区发展有空间。在全市规划控制用地规模的框架内,按照每年不低于60%的标准,对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落实上予以重点倾斜,确保开发区整合提升用地有指标。调整和完善整合提升区域控制性规划,确保整合后的海宁经济开发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创新管理体制。按照“全面统、充分合、快速转”的总体要求,在管理体制上实现多方面创新。一是提升领导层级。设立海宁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由海宁市委书记兼任党工委书记;调整和充实海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由市长兼任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现开发区主任担任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另外,设专职副主任若干名;相关镇、街道书记任党工委副书记、行政负责人担任管委会副主任。二是完善整合体制。建立以海宁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尖山新区及袁化、丁桥、斜桥、盐官等四个特色产业基地为补充的“1+5”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对整合区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审批、统筹配置资源、分头开发建设”的管理体制。三是授权充分到位。构建一体化大服务网络,在现有基础上,赋予海宁经济开发区以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完善派驻机构职能,确保项目审批、规划、国土等重点部门权力下放到位。四是保障资金运行。进一步完善财政封闭运行机制,在5-10年内对海宁经济开发区(含各相关整合区域)财政实行封闭运作,通过融资信贷、土地出让金收入全额返回等途径,确保整合提升的资金滚动平衡。

加快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理顺部门、园区和镇(街道)的关系,形成开发区整合提升新机制。一是改革镇、街道管理体制和考核评价办法,调整相关镇、街道职能,把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活品质作为工作重点。二是加强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三是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增强和完善配套服务及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开发区内行政资源、产业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等的共享和互补,推动开发区和周边地区的双赢与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尖山海宁开发区
刘海宁作品(一)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五尖山点将台
天下奇观海宁潮
开发区
周占林的诗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物探方法在南江尖山石墨矿中的选择及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