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与会计准则变迁:文献综述与实证检验※

2010-08-01 01:53周春梅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盈余会计准则均值

周春梅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推行了对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基本构建了完整的会计准则框架,标志着会计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那么,在会计准则的变迁过程中,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是否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呢?

一、会计盈余与会计准则变迁:文献综述

目前,大部分对会计盈余与会计准则变迁问题的研究倾向于以名义盈余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其中以李晓强(2004)的研究成果最全面、最具代表性。李晓强(2004)指出如果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会计准则比较的合理标准,那么,相对信息的价值相关性(Relativeinformation)的比较才能帮助比较两套会计准则各自解释能力的优劣 (即准则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本土会计准则),而额外信息的价值相关性(Incrementalinformation)的比较能够回答披露两套准则之间差异是否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李晓强(2004)采用回报率模型(Returnmodel)和调整后的市值模型(Adjustedmarketvaluemodel),以我国2000年-2002年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的公司为样本对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后,国内部分学者也运用实证研究研究方法对会计准则变迁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洪剑峭、皮建屏,2001;王立彦、冯子敏、刘军霞,2002;潘琰、陈凌云、林丽花,2003)。但是,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名义盈余展开分析的,单独进行盈余质量与会计准则变迁关系的文章却并不多见。随着经济形势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仅仅重视名义盈余是不够的。因此,本文拟从盈余质量角度对会计准则变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界定与测度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2003)将质量定义为,“质量是表征实体满足规定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与普通产品的质量相似,盈余质量同样存在着是否让信息使用者满意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盈余质量成为了实证会计发源地——美国会计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未能对“盈余质量”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就国内的研究成果来说,对盈余质量这一概念的定义主要是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来进行的。

从规范研究角度进行的定义:周浪波(2002)认为,盈余质量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会计盈余与真实盈余的匹配程度,它取决于会计计价基础的适当性和盈余确认过程中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中立性和适当性;二是会计盈余与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数额、时间的匹配程度,体现盈余信息的预测价值;余新培(2003)认为,盈余质量是指报表数据在被认定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中的盈余数额能由报表使用者直接使用或放心使用的程度。盈余质量高,则企业盈利能力会如盈余数额所表示的那么好,甚至会高于盈余数额所表示的水平。反之,如果盈余质量低,则企业盈利能力肯定要比盈余数额所表示的要差;张新民、王秀丽(2003)指出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主要涉及盈余的形成过程、盈余的结构以及盈余的结果等方面的质量。盈余质量高的含义,是指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盈余结构基本合理,盈余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王秀丽、张新民(2005)又进一步指出盈余的结构质量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盈余结构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符合性、主营业务的核心性、盈余自身结构的协调性、盈余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匹配性、盈余结构与对应的现金流量结构的趋同性。

从实证研究角度进行的定义:储一昀、王安武(2000)会计从盈余与经营现金流量联系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问题。他们认为,盈余质量应当反映盈余的确认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余才具有较高的质量,具体表现为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余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余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二者之间的差异越小,表明盈余质量越高;程小可(2004)将盈余质量定义为盈余信息的投资者决策相关性,即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的能力;王化成、佟岩(2006)也与程小可(2004)持类似观点,认为盈余质量应当是指盈余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即根据当期盈余(或盈余变动情况)预测公司未来市场回报的能力,并使用盈余反应系数来度量这种能力。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从实证研究角度来看,盈余质量应当界定为盈余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除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外,盈余管理已成为目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本拟采用盈余管理程度(即操控性应计项目)对企业的盈余质量进行度量。按照现行会计模式,我们可以将企业盈余分解为现金流部分和应计项目部分。与现金流部分相比,应计项目的可操控性更强。本文立足于财务报表项目的构成及其钩稽关系,采用操控性应计项目(DA)的大小对盈余质量进行测度。目前,国外学者通常使用琼斯模型或者是修正的琼斯模型对操控性应计项目进行测度。但无论是琼斯模型还是修正的琼斯模型,其隐含的前提假设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完全成立。基于此,陆建桥(1999)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具体情况,在修正的琼斯模型基础之上提出了扩展的琼斯模型。夏立军(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综合样本估计特征系数所获得的结论优于分行业样本估计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测度时,采用综合样本而非分行业样本对扩展的琼斯模型进行计量,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Ai,t-1表示公司t-1期的总资产;TACCi,t、ΔRVEi,t、ΔRVCi,t、PPEi,t、IAi,t分别表示公司期的总应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变动额、应收账款变动额、固定资产原值以及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模型估计的残差ξi,t即为上市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操控性应计利润与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即操控性应计利润越低,则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越高。通过采用综合样本对扩展琼斯模型的回归,本文得出了2003年-2007年五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测度结果:

图1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变化

经测算,我国上市公司2003年-2007年盈余质量(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均值分别为0.068746、0.067278、0.061967、0.066679、0.093778。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均值大小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高低作出判断,这显然不具备统计意义。因此,我们还必须要做进一步的统计显著性检验,以判断每两个变量的均值之差与“0”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我们使用的方法是“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均值差异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表1中数据的含义是:未加括号的数据表示某一年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均值与另一年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均值之差,括号内的数据是均值差异的T值。*号表示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达到5%,**号表示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达到1%。

三、会计准则变迁中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均值进行初步排序,可以得知2003年的盈余质量比2004年更低,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均值与2004年盈余质量的均值之差为0.00124227。SPSS13.0软件默认的原假设H0是“这一差值与零没有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对此所做的T检验值为0.328,说明这两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均值的差异与“0”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别。与此相类似,我们对其余各年份的数据也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各年间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均值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却都与2007年盈余质量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2003年-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并无明显变化,而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根据这一结论,我们将2003年-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变化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2006年):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无明显变化阶段。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开始,各种旨在提高盈余质量的准则、制度和补充规定陆续出台,对改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外部机会等变化对上市公司滥用盈余信息提供了利益激励。惠小兵和陈方正(2001)结合1999年度联合证券公司与证券时报主办的上市公司经理人月度调查结果,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全面总结,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动机:报酬契约动机、IPO动机、配股动机、保牌动机、银行借款动机、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市场动机以及税收动机。以上八种盈余管理动机所导致的外部利益驱动,大大抵消了会计准则变迁给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带来的正面影响。

第二阶段(2007年-):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下滑阶段。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093778,与此前相比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会计准则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操控行为加重,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我们国家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特别是随着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会计标准编报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表之间的实质性差异进一步降低,为境外资本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存货管理办法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市公司盈余操控的空间,对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债务重组损益重返利润表等规定却有可能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控提供更大的空间。以公允价值的应用为例,新准则规定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只有在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条件下,上市公司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价。但是,在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仍有可能会在利益驱动下产生主观随意性,将公允价值作为盈余操控的工具。如,上市公司有可能会想方设法使关联方之间的非货币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通过操纵公允价值的做法影响当期损益。

总之,通过对2003年-2007年五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变化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伴随会计改革的全面推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在2007年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上市公司管理层盈余操控所面临的法律风险。

[1] 洪剑峭,皮建屏.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有用性比较[J].证券市场导报,2001(11).

[2] 李晓强.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比较——来自盈余和净资产账面值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4(7).

[3] 刘峰,吴风,钟瑞庆.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吗——来自中国股市的初步证据[J].会计研究,2004(5).

[4] 胡先春.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J].当代经济,2007(2).

猜你喜欢
盈余会计准则均值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
关于广义Dedekind和与Kloosterman和的混合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