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秀兰 史丽棠 王 娟
化疗治疗仍然是抗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1]。因为化疗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强,化疗疗程长,一般6~8个周期,在滴注过程中患者穿刺部位会有疼痛感,在精神方面,患者会感到更加紧张、恐惧,有的会放弃治疗,因此在进行静脉穿刺术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护理是必要的。本文经随机抽样的原则,对南昌市第三医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住院的10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在行指背静脉穿刺术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心理问题,运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及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乳腺癌患者100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3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5岁,所有患者均有病理报告结果,静脉穿刺部位均为手指背静脉。
1.2.1 穿刺方法
参照《基础护理学》[2]。选择合适的静脉,在穿刺部位的上方10~15cm处扎紧止血带,消毒,嘱患者握拳,排气,术者以一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其固定。一手持BD静脉留置针,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30°角自静脉上方刺入皮下,见回血压底角度,可再顺静脉进针0.2cm,撤针芯0.5cm,将针芯及外套管一起送入静脉内,撤针芯,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嘱患者松拳,固定针头,调节滴速,输液完毕拔除BD静脉留置针,按压5min或至无出血为止。
1.2.2 分组
将10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51例,行静脉穿刺术过程中采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护理。
1.2.3 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的行为反应及心理反应分为:主动型:患者乐观,穿刺时无手部抖动,手心无出汗,无回缩现象,接受治疗。紧张焦虑型:患者紧张,害怕,穿刺时手部抖动,手心出汗,无回缩现象,接受治疗。被动型:患者恐惧,穿刺时手部抖动明显,手心出汗,有回缩现象,被迫接受治疗。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时的心理状态比较(例)
从表1中得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8),在静脉穿刺过程中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对静脉穿刺带来的恐惧感。
表2 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比较(例)
从表2中得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9),在静脉穿刺过程中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3.1.1 被动型患者的心理反应
患者面对陌生的环境及人,对相关的知识缺乏有害怕、疑虑、恐惧心理,忧郁反映,有的情绪不稳定无法完成治疗。
3.1.2 紧张焦虑型患者的心理反应
患者面对陌生的环境及人,对相关的知识缺乏有担心、怀疑、紧张心理,能完成治疗。
3.1.3 主动型患者的心理反应
患者乐观,开朗接受现实,渴望得到相关的知识配合护士接受治疗。
介绍病区环境,介绍医护人员,化疗前术者与患者有针对性谈心,充分了解患者的顾虑,有针对性的介绍相关知识,听音乐、看电视,以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与患者首次接触,以稳重端庄的仪表,热情的态度,轻巧的动作、亲切的微笑给其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称呼患者的名字,不用床号代替,产生亲切感受;尊重、理解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适当使用肢体语言,如握握手、拍拍背等,进行情感的建立,让患者信任你。
帮助患者克服胆怯的心理,想让患者平静下来,说出都有哪些胆怯的原因后,剖析胆怯的来源,帮患者分析清楚并告诉他我们将会怎么做及处理的对策,使胆怯消失。
4.4.1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排除外界干扰,以平静的心态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
4.4.2 练就过硬的技能,熟练掌握静脉穿刺原则,注意事项、运用无痛技术。操作时可以放点音乐、看电视或与患者交谈,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4.4.3 运用交流技巧,改善患护关系 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语言、手势等交流技巧恰当地进行宣教。从表2中看出,运用好沟通技巧实施心理干预后,能明显增加患者配合度及静脉穿刺成功率。
综上所述,在住院后由于环境的改变会使患者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应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和行为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针对性的行心理护理以改变患者在行静脉穿刺术时的被动心理状态和行为,这样有利于消除患者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改善护患关系,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1]何启杰.化疗毒性反应的心理负效应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76-77.
[2]李少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