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国,胡孝四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15)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自1998年教育部提出通过多形式、多模式、多机制,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后,高职院校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从办学类型上看,有公办、民办之分;从学制上看,有二年制、三年制、五年制之分;从学科类型上看,有工科、农林畜牧、艺术、管理等之分;从招生对象上看,有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职,也有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或两年制高职;从学校来源看,有从中专校升格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由若干中专校组成的联合大学、本科院校设置的二级职业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民办高校以及职业大学等;从管理体制上看,有隶属于省、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等。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首先,在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新问题。其次,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校升格而来,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开展德育工作,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再次,高职院校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校企合作模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将从系统地学习经过组织的主题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转向重视能力培养,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教育模式的变化,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殊状况是研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特殊规律的另一重要原因。从生源上看,高职院校大学生或是高考未考入本科的失败者,或是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读高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一般自卑感较强,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上动力不足。从家庭背景看,高职院校学生父母亲文化水平大多不高,部分学生未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在行为习惯、待人接物、学习方法、生活态度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心理上看,由于过去学习成绩不良、对个人定位偏失、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因素,使高职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如焦虑、急躁、怯懦、自负等,尤其是刚入校门的新生和即将毕业的学生心理问题更多。从思想道德方面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有正确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不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国家的要求、学校的培养目标、企业的用工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参见表 1)。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之间的差异要求我们注意研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特殊规律。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教育类型、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及中职学校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如果说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是研究型和探索型人才以及设计型人才,那么,高职院校培养的则是技艺型、操作型、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如果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进行的是技能型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某一特定岗位的熟练操作能力,那么,高职院校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学生除需要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
把握高职德育特殊规律首先必须明确高职德育目标。高职德育目标是由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1999年11月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通过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1]高职人才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不仅是技术骨干,也是一线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工作环境需要他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要善于上通下达,多方协调,还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样样过硬的应用性人才。爱岗敬业与责任心、毅力与耐心、协作观念与集体观念等,都是高职德育工作应着重培养的内容。
总体来看,高职德育工作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岗位(群)来设置培养目标,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它培养的是在生产现场直接从事生产操作或在生产 (工作)现场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直接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充分重视毕业生未来的岗位(群)要求,突出职业性。二是实践性,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教育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环节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至少要求占教学总时数的40%以上。实践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德育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这和理论界不少学者倡导的“生活德育”理念不谋而合。[2]三是多样性。高职院校办学主体的地方性和办学形式的灵活性决定了其德育工作具有更广泛的教育阵地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除了可以利用校内课堂教学、党团活动、课外活动等组织形式和教育阵地外,还可以广泛利用联办单位、实习单位、实训基地等多种阵地,可以在生产实习、科技推广、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运用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进行感性直观的教育。
表1 2009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
高职德育在内容安排上主要应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职业道德而言,既要讲一般职业道德,也要讲行业职业道德。比如在铁路高职院校中,加强铁路职业道德教育显然十分必要。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高职德育还要适应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注意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高职德育一方面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专门教育,帮助学生走出自卑、失落的阴影,树立信心,端正专业思想;另一方面要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开展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疏导乃至治疗。
高职德育在途径和方法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看,由于学生总体文化基础较差,而且参差不齐,不少同学对理论兴趣也不大,因此理论的讲授要以管用、够用为原则。同时,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职业实际,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切中学生的需求,以取得真正的实效。除教师讲授外,还可以大量开展活动教学,如学生讲课、团队作业、演讲、辩论、讨论、道德小品、模拟法庭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学生讲课与团队作业活动。学生讲课活动主要是围绕某一教学内容,事先让每一个学生通过看书和搜集资料,尤其是案例资料,准备5到10分钟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讲课,教师再做一些简要的点评。团队作业则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围绕某一个问题(一般是有争议的、容易引起讨论辩论的问题),通过集体学习、研究、讨论,提出本组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以上活动的开展改变了传统德育的“灌输”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在实践性教学方面,高职德育主要可采取两种途径:一是请进来,即把校外有丰富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或企业员工请到学校来,给学生开讲座、开座谈会,谈经济、谈政治、谈理想、谈人生、谈道德、谈法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尤其要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这些校友和在校学生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实践体会和经验对在校学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是走出去,即利用实习实训、暑期社会实践等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调研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企业,这要求我们要重视校企合作中的德育工作,不能把到企业的实践仅仅理解为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丧失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大好机会。走出去的途径可以多样化,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和地点从事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或参观调研活动,然后以照片和写心得体会等形式进行成绩评定,这种做法既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又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党团工作看,高职院校应特别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特别注意吸收优秀青年学生加入党组织。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大多数都将成为现代产业工人,他们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可以说对党和国家的前途至关重要。从班主任工作来看,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安排辅导员的同时再安排专兼职班主任,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最后,高职院校独特的校园文化营造了独特的德育氛围。不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行业特点,使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了与普通高校完全不同的德育环境。从硬文化的角度,就是把企业建到学校,把教室或实训室建成厂房……;从软文化的角度看,各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地移植了行业或企业的观念、制度、管理等文化因素,学校变得越来越像企业。比如铁路高职院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把宣传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作为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和取向等。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2000-01-17].http://fagui.eol.cn/html/200909/1088_2.shtml.
[2]刘长海.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6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