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星,孙爱芹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作为办学的目的,面向就业市场,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也必然会发生碰撞和交互影响。将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互动与融合,在高职院校文化中大力融入企业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把高职院校文化的精髓送到企业,两种文化相互借鉴 ,相互包容,在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的同时,提高企业对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提升学生与企业的融合速度。这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校企双赢的重要途径。
要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就要了解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组织文化就是组织成员在较长时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1]。高职院校与企业虽然运营目标和运行方式不同,但作为存在于社会当中的组织,其文化都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
组织文化服从和服务于组织的功能。高职院校与企业在社会当中的功能不同,导致文化存在差异。一是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学校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学校追求的最大目标是社会效益。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在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2]。二是高职院校文化对社会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学生毕业后奔赴各行各业,其在学校期间形成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都会带到所服务的组织中,对所服务的组织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要弱得多,它的影响范围主要局限在该企业内部。
实现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必须着眼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价值观、信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需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寻找双方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交汇点,并以此为接口,采取措施,促进两种文化互动与融合,即使高职院校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又使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元素,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一般认为组织文化分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见图1)。
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它往往能折射出组织的经营思想、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它集中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及精神层对员工和组织行为的要求,主要是指对组织员工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行动准则。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深层,主要是指组织的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与原因。高职院校文化要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可把这三个层次作为接口(见图2)。
图2 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接口
1.物质层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最直观的途径。高职院校文化在物质层上应具有一定的企业特点,呈现出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企业文化在物质层上应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特点,使建设学习型组织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特色。
(1)由校企共同建设、维护和使用教学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积极引进企业资金,实行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模式,购置现代化的设备设施,满足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特别是在教学实验实训车间等设施的结构和功能上,应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体现企业生产实际工作流程。高职院校要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实训车间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企业要把实训车间当作企业的培训基地,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等培训,提升员工业务素质,满足企业自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这样,校企双方才能不断实现共享、共赢的目标。
(2)高职院校的外观环境要有一定的企业元素,企业的外观环境要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学校教学楼的外观要带有企业厂房的特点,主体建筑物上镶嵌突出职业特征的校风、校训,在校门口建起富有职业感召力的大型壁画和雕塑,在校园内树立有职业特点的名言牌,在教学楼里悬挂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在实训车间及教室里悬挂反映合作企业文化的标语、口号,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楼、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企业在把建设学习型组织作为企业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在外观环境上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如在厂区、生活区等场所,除了悬挂反映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等标语口号外,还应悬挂鼓励员工积极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身随同企业共同成长的标语口号。在生活区设置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有条件的把宽带接进宿舍等,以满足员工业余时间学习的需要。
2.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说明和催化剂,是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最具有导向性的途径。制度是维系组织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上,要使学生具备与企业员工同样的行为方式,必须向企业学习和借鉴好的做法。同样,在强调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今天,企业应借鉴高职院校的一些做法在制度上鼓励员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自动自发地学习。
(1)高职院校在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应借鉴企业先进的、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在制度与行为上实施企业化的管理办法,如把对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考核、关键业绩考核等考核方法运用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上,把对企业生产车间的管理规章运用到对学校实训车间的管理上等,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化的管理方式,从而在行为上保持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
(2)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参照高职院校制订员工进修制度、员工考级奖励制度等建立鼓励员工学习的机制,激发员工学习愿望,实现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向“我要学”的超前主动学习转变;二是参照高职院校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模式,建立班组长管理员工的机制,使班组长在承担分配任务、监督员工工作的同时,担负起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员工生活等职责,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3.精神层是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最根本性的途径。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使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融入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企业精神文化,如体现质量是生命、顾客是上帝、时间是金钱等,并使企业精神文化走进书本、走进课堂,成为每位学生素质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感。企业要倡导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融入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厂训、厂风、厂歌等,如严谨求实、博学审问、忠信笃敬、励志图强等,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得坚强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实现精神层面的融合,可通过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生到企业实习、学校发挥科研优势帮助企业技术攻关,以及企业选派人员到学校任技能指导教师、将学校作为企业的培训基地等方式,加强校企双方人员交流,感受对方精神文化,在价值观、理念等的碰撞与互动过程中实现。
组织文化是组织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组织文化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双方文化的碰撞过程中,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注意选择对方文化中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精髓,从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面在双方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1]孙成志.新编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2]朱登胜,俞勇建.五位一体: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融与拓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