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科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

2010-07-15 01:40马洪琳
中小学校长 2010年5期
关键词:本学科学科知识学科

马洪琳

学科间融合就是挣脱传统数学中学科教材限定的框架,教学中注意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变原来封闭的“单学科教学”为“多学科合作教学”。实现学科间融合,密切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是优化语文教学资源配置,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科间融合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辛辛苦苦地教,仍然未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批评。笔者认为,多年延续下来的单学科封闭教学体系是制约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语文与其他学科在教材编排上联系不够密切

传统的分科课程优点很多,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弱点,如知识分类过细,某些学科之间内容存在不必要的重复等。由于各学科教材、教学上都自成体系,相关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横向联系,导致课程不断走向封闭和孤立。

2. 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在授课上脱节

教材中有些内容虽然在编写时注意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但传统的“学科授课制”、“单科教研制”把不同学科的教师分割开来,各学科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与研讨,教师通常只关注本学科教学,孤立地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耕耘,不与他人合作交流,授课时各走各的路,各唱各的调,丰富的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致使教学陷进“高耗低效”的困境。

3. 各学科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由于各学科教师授课上脱节,教学对只注意本学科知识的传授,不了解学生在该学科以外的综合信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协调发展。语文课只能提供极少的实践活动机会,很难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直接经验,一些典型的专业术语远远落后于各学科所需;其他学科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没能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文字发展。长时间的“局部”教学,不仅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因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科学文化发展的趋势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以全面而富有特色地发展小学生的综台素养为中心,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浯文教师,不仅要研究语文教材,而且应注意了解其他学科的特点和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学科融合的途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几点设想

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一方面,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在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以比较完善的学科课程为主,并注意学科间的有机结合。比如识字教学,可以把各学科中一些比较常用的字及时选入语文教材,因为在特定环境中识字,学生容易掌握,而且便于其他学科教学。另一方面,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更应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沟通各科教学,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1.语文教学中灵活渗透其他学科知识

语文学科里不仅有语言、文学,而且包含着自然与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师应增强课程意识,拓展课程资源,教学中灵活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以给学生更多新知。

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是看图学文。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欣赏课文,领悟习作方法,而且可以在课堂上自然地渗透一些油画知识、地理知识、社会知识,看船夫拉纤的录像、听船工号子的音乐等。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很轻松地走进文本,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心灵对话,更好建实现学习目标。

2.利用其他学科教学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各学科教学本身都包含着丰富语言文字训练内容,如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劳动教学中对具体活动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科学教学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描述等。这些丰富的知识、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源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意并合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如劳动教材中“洗刷餐具”一课,劳动的教学过程是: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要洗刷餐具?”然后演示、讲解洗刷餐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接着让学生进行洗刷餐具的练习。各小组的操作结束之后,让学生交谈各自的收获,并要求学生回家帮妈妈洗刷餐具。语文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以此为内容进行习作练习,学生不仅能有条理地叙述洗刷餐具的详细过程,而且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细微的洗刷动作,最终也抒发了劳动中的愉快心情。

3. 教师教研应打破学科界限

教师教研可以分学科办公,但不应分学科教研。语文教师应主动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并注意根据需要搜集、积累相关学科间共性的资料(可设置“学科知识收集卡”)。学校应有计划安排教师进行合作教研活动:首先由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起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然后共同确定需要融合的教学内容,研究具体内容的建构和重组;最后由各学科教师分别备课,形成各自的教案。

如《太阳》是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说明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三年级科学教材中也有《太阳》一课,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太阳的概况,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必趣。科学教师和语文教师通过合作教研,确定了融合的内容: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太阳的特点及作用按几个方面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科间融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学科间融合,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组织结构模式,它在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相关知识进行相互融合的同时,更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因此,学科合作进行的教学设计要按照本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按照各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特点进行有机融合。融合之后,应更有利于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 选择好学科融合的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小学开设了近十门课程,各学科之间可以融合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很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在熟悉本学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慎重选择学科之间的结合点,教师要本着促进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省时高效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及学生学情确定学科间融合的具体内容,并选择恰当的方式,把握好融合的时机,切忌不加选择盲目融合、为融合而融合,甚至把学科间的融合变成无目的、无计划、无规定内容的简单结合。这样不仅不能优化教学资源,还会偏离学科教学的本意,影响教学质量。

2. 注意突出学科本位

语文教学既要敢于创新,加强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又要注意突出学科本位。教学过程中,要首先理清本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关系,本着以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为主的原则,处理好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用时间和学科渗透所用时间的分配问题,以保证授课时既能丰富本学科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不会影响本学科教学。谨防对“学科融合”理念的认识出现偏差,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美术课、活动课、常识课……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使教学走入误区。

3.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科间融合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教学实际中,要充分考虑各学科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尊重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所涉及的知识、技能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步,以免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主张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科整合以及课程的综合化。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努力实现学科间融合,密切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这样既减少了各科教学相同内容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优化了语文教学资源,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中心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汪明慧

猜你喜欢
本学科学科知识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给高校授学位放权是教育供给侧改革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