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燕 王翠玲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但长期以来,教师培训存在形式单一,方法不活,效果不佳的弊端,导致教师素质发展滞后,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如何把准教育发展的脉搏,找准教师素质的提升点,用活制度,创新形式,强力促推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我们实现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的新课题。
为更好地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研讨等途径,对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研讨。我们发现,专业引领的缺失导致教师专业成长方向不明,效能不强,培训内容针对性、实用性的淡化导致教师兴趣不浓,浅尝辄止。为此,我们建立了“以校域培训为圆点,渐次向校际沟通、网络研讨延伸”的教师培训体系,创优培训策略,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实践操作中,努力抓实三个“点”,实现三个“结合”。“三个点”是指创新培训方式,刺激教师专业成长的兴奋点;明确培训方向,增强教师培训的着力点;拓展培训空间,丰富先进经验的对接点。“三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骨干引领与团队跟进相结合、校域培训与网络教研相结合。
一、创优阅读范式,丰厚教师的理念素养
阅读丰厚理念,理念引领成长。要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必须不断丰富教育理论。我们在如何读,怎样读上下工夫,持续增强教师阅读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阅读,有意识地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将其转化为教学效益。方式有三:
一是骨干引领式。教师的身边,有很多爱读书的典型,发掘这些典型,并适当放大,让每个教师都从羡慕到仿效,做到以典型带动全员阅读,能将教师的阅读培训工作做的更扎实有效。
为此,我们通过加大奖励力度、下发激励通报等形式,充分调动教师的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造浓教育理论的阅读氛围。同时,建立健全骨干教师引领制、好书荐读制,召开投稿经验交流会,组织集体投稿等,为懒于读书,不善投稿的教师搭台架桥,让他们分享骨干教师发稿的乐趣,借鉴发稿的经验,收获成功的喜悦。“骨干引领,以写促读”的培训方式,有力地激了教师的阅读写作的热情,我们组织教师先后参与了《班级管理原规则》、《班主任之友》、《山东教育报》、《金色少年》等多家报刊的征稿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二是漂移交流式。为了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教师间阅读感悟的交流碰撞,我们以学科组为单位组建了阅读团队,要求团队成员每人精选一本教育著作,一个月内读完,然后组内轮换阅读。
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摘记+反思+建议”的读书笔记,学校每周择优印发1/3,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进行阅读感悟的交流研讨,将合理化建议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目前,教师已经将《班主任工作助手丛书》等读完,写下1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
这一做法有力地加强了经典理论书籍的专题阅读、定向阅读,提高了阅读质量,丰富了理论素养。在这一机制的引领下,教师的读书氛围更浓了。业余时间,主动读书的教师越来越多。寒假前夕,部分教师主动推荐学校购买《第56号教室》、《窗边的小豆豆》、《班主任工作招招鲜》等书籍,供教师假期阅读学习。
三是调研探究式。为增强理论学习的实用性,实现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有效对接,我们组织学科组定期征集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每月确定、公布一个普遍性问题。引导教师广泛阅读教育书籍、上网学习,把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解答问题的先进理论整理出来,点明推介理由及对问题的思考等,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利用集体教研日交流学习。如此一来,许多教师学会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学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研究意识明显增强,理论学习的兴致也更浓了。
二、直面名师课堂,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华而不实的弊端:如小组合作教学形式化,课堂提问不当,课堂中过分的激励与表扬等。反思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技艺和教学机智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缺少专业引领。为此,我们启动了“走近名师”工程,强化名师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方法有三:
一是活动促动。组织教师仔细研读《名师精彩课堂教学实录》、《施教先施爱——名师解读班主任的核心教导力》等,深入领悟名师课堂教学的精髓,在每周一次的“名师课堂解读”活动中交流,共享名师的教学智慧和先进教育理念。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学名师经验交流”、“我的名师课堂”、“同课异构”等研讨展示活动,引领教师将课堂理念与教学智慧在实践中升华。
二是典型带动。为挖掘学校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我们从细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亮点推介课”活动。校委会及教研组长不定时深入课堂,发现亮点,寻找亮点。哪怕这个亮点很微小,只要有价值,有值得推介的必要,都会在每月一次的“亮点推介课”上予以推介,逐渐形成了“人人比亮点,人人学亮点,人人创亮点”的良好态势。我们这样认为:身边教师的教学亮点也许才是教师成长的最好营养。亮点虽小,但每一个点都是一个辐射点,辐射点越多,教师离名师的距离就会越近。
三是校际拉动。为实现校际经验的嫁接,我们制定派出计划,分批派出学科教师外出学习,上学期,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到第一实验小学进行“一对一”跟踪学习,与指导教师一起备课、上课、测试、批改作业,形影不离接受教学熏陶,切身体验优秀教研团队的教学与教研氛围,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经验,有力地拉动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再提升。
三、参与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网络是教学信息的重要来源,更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便捷通道。借助网络,教师可以结识名师,可以亲近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上学年,我们结识了“全国十佳班主任”郑学志老师,并参与了郑老师创建的“小学班级自主化管理研究” 网络研讨团队,成为该课题的第一个实验基地。为更好地加强研究,我们健全了研究制度:
(1)组织教师每周一按时参加群内学习研讨活动,积极参与研讨,发表看法,提出班级管理中的困惑。
(2)建成“冯小自主化研讨QQ群”,要求教师每周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群内交流研讨。
(3)每周三中午召开团队研讨会。交流网上研讨的收获及困惑,展示优秀读书札记、校内精彩研讨、实验日志和优秀作业等。
后来,我们又组织12位教师参加了张玉乐老师的研究团队,成为张老师“思维完型研究”的第一个学校实验基地。目前,团队教师正在学习思维完型理论,第二学期将进行教学理论的课堂实践。
阅读,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锤炼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网络教研实现了先进教育经验的远程对接,搭建起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促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提升。我校的曹新燕老师,仅仅一个学期,就在《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报》、《拼音报(教学版)》等著名报刊发表文章十余篇;在《实践新课程课堂视点丛书》中发表作品三篇;参与编写了《学生学习原规则——好学生的八大铁律》一书,还有更多教师也发表作品。
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研究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搭建了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我们坚信:善于研究的教师,都拥有专业成长的潜能。只要学校能够搭建有效的平台,创设积极的氛围,这份潜能就一定能够被激发出来。今后,我校将继续创新思路,引导教师专业素质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始终怀着一颗“求索”之心,创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师培训之路。
(作者:山东省乳山市冯家镇中心小学教科研组长、教研组长)
责任编辑:汪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