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虹 娜,王海箭
心脏神经症在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气短、焦虑、抑郁、失眠、出汗等。患者常反复就诊于心内科或神经内科,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笔者采用健脾养心、疏肝活血法治疗心脏神经症,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系我院心内科、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2Ⅲ)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的诊断标准[1],且以心血管系统不适为主诉,相关检查如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学、冠状动脉造影、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已排除器质性心脏疾病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16例,女44例,年龄19岁~53岁,平均38.5岁;对照组 30例,其中男 9例,女21例,年龄 20岁~51岁,平均39.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归脾汤合逍遥散加减,基本方:党参
15 g,白术10 g,茯苓20 g,当归15 g,丹参15 g,远志10 g,酸枣仁20 g,柴胡15 g,白芍20 g,甘松10 g,山栀10 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每次200 mL早晚分服,每周 6剂,4周为1个疗程,随访1个月。对照组口服谷维素20 mg,每日3次。窦性心动过速者加阿替洛尔6.25 mg~12.5 mg,每日2次;失眠者加安定2.5mg~5mg,每晚1次,疗程同治疗组,随访1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原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原有症状改善50%以上;无效:原有症状无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分别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研究患者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及1个月随访时SAS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组治疗后、随访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随访时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SA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S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随访时治疗组 60 50.72±9.02 36.43±6.261)2) 40.51±7.431)2)对照组 30 52.84±4.36 48.22±3.71 50.43±6.1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2)P<0.05
心脏神经症属于躯体神经障碍中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并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系统的一种病症。患者在心脏血管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基础上又发生了非特异性的但更有个体特征和主观性的症状,如部位不定的疼痛及心悸等异常感觉,经检查这些症状都不能证明有心脏系统发生了躯体障碍。故本病的特征在于明显的自主神经受累,非特异性症状的主诉以及坚持将症状归咎于心脏循环系统。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有研究[2]表明,心内科患者中无躯体疾病的心理障碍发病率约为33%,其中大多数为心脏神经症。
心脏神经症属于中医“胸痹”“心悸”“郁证”范畴。病因与情志所伤、劳逸失度、饮食不节有关,病机常为肝气郁结、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脉络瘀阻等,涉及心、肝、脾三脏。多数患者病程较长,表现为虚实夹杂,心脾两虚为本,气滞、痰浊、血瘀为标,治疗时以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为主,活血止痛、行气化痰为辅。笔者用归脾汤合逍遥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化痰宁心;丹参、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滋养心肝;柴胡、甘松疏肝止痛、开郁醒脾;酸枣仁、远志补心益脾、安神定志;山栀清泻郁火,防止温热太过。诸药配合,养心与健脾并进,疏肝与活血相融,标本兼治,补而不滞,滋而不腻,随证加减,效果良好。
[1]中国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114.
[2]戚国庆,刘坤申,张密林.心脏神经症的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荟萃,2003,18(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