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庆 樊 蓉 寇吉友 孔 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100001)
正常成人中的血红蛋白(Hb)以HbA含量最多,占95%以上,糖化血红蛋白(H bAlc)是由葡萄糖在HbA的α或β链上结合形成的特殊片断[1],如葡萄糖不可逆地结合在β链N末端则称其为 HbAlc。血液葡萄糖测定只能反映抽血这一时刻的血糖值,无法判断近一段时间来血糖控制程度,使得用药量不容易掌握,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DM)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反映患者6~8周空腹血糖的平均水平,不受进食影响,可随时测定,在评定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方面有其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资料表明[2],HbAlc检测较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更能早期诊断DM。因此,我们对本院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清中HbAlc的含量进行测定,以探讨芪术胶囊对初诊 2型糖尿病 HbAlc的影响。
病例来源:本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诊断符合WHO 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男32例,女 58例,均排除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等。
病例资料:诺和龙组(1组)男16例,女29例;年龄30~63岁,平均53.6±8.2岁。芪术胶囊组(2组)男16例,女29例;年龄 32~68岁,平均 55.8±8.6岁。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均有可比性。所有病例未用过胰岛素,无明显心肝肾功能不全。
观察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用德国DCA2000微量检测仪)。
方法:患者就诊当日检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在饮食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1组给予诺和龙每次1mg,每日3次口服。2组给予芪术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再次检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1.血糖的变化:两组患者经过治疗空腹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2组较1组血糖下降更多,但 P>0.05,具体见表1。
表1 1组和 2组空腹血糖的变化(mmol/L)
2.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实验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见表2。两组患者经过治疗糖化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治疗前P>0.05,治疗后P<0.05。
表2 1组和2组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
3.不良反应:诺和龙组1例轻度头晕眼花,6例轻度腹胀,1例腹胀数日未好转,导致停药。芪术胶囊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糖化血红蛋白在血液中含量过高会影响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并导致血脂和血黏度增高,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它还会引起肾小管基底膜增厚从而诱发肾病,使眼球晶体被糖化导致白内障,造成末梢循环障碍引起足部病变等。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个百分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15%~18%,死亡率增加20%~30%。HbA1C形成取决于血糖浓度与血红蛋白的接触时间。其次其生成量与血中葡萄糖浓度成正比,其糖化过程缓慢且相对不可逆。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是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精确指标,同时也是糖代谢控制手段,能较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有规律地测量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的下降,证实了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3]。因此,国外已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作为糖尿病疗效判定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金指标”[4]。
芪术胶囊是纯中药降糖药物,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本组患者服用芪术胶囊,未发现低血糖反应。
[1]农正祥,周益强.糖化血红蛋白对评价血糖控制程度的意义.右江医学,2000,28(6):431.
[2]王莹,李明华,黄红,等.空腹和餐后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价值.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2(7):3401.
[3]Camargo JL.Gross JLglyco hemoglo bin(Ghb):Clinical and amalytical aspects.Arq Bras Endocrinal Metabol,2004,48(4):45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