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温 李晓云 韩希标 于扬波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济南 250021)
2003~2009年,笔者用中药石疗法外治皮肤瘙痒症患者90例,报道如下。
本组 90例患者,男性56例,女性 34例;年龄35~67岁,平均51岁;均为门诊病例。湿疹性阴部瘙痒症41例,真菌感染性阴部瘙痒症38例,激素依赖性皮炎11例。病史最长者10年,最短者2年;均为使用多种药物和方法治疗无效而改用中药石疗法患者。
将蛇床子、地肤子、苦参、冰片、薄荷冰等药物研细为粉或制成水包油型乳浊液。
将不灰木修制成适宜人体使用的形状和大小,修去锐角,经清洗消毒和烘干后,在使用前2天将不灰木与中药密封煨炙备用。
将不灰木从密封袋中取出放置患部,嘱患者用石轻轻按揉摩擦瘙痒部位,以瘙痒症状消除为度(一般用15min)。特殊部位如腹股沟处可将石置于患部用双腿轻轻夹紧,每天使用3~5次,或者感觉瘙痒立即使用。如瘙痒部位原有破损感染,按揉摩擦力度要轻,并在用石后再涂抹上述中药。一般5天为1个疗程,顽固瘙痒症患者可以连续使用1个月。
疗效判定标准:由于该组患者均为顽固性皮肤瘙痒症,所以制定其标准为:治疗后2年以上无复发者为痊愈;1年以上无复发者为显效;半年以上无复发者为有效。
本组9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各型皮肤瘙痒症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中药石疗外治顽固瘙痒性皮肤疾病的临床效果统计表
患者,男,48岁,2006年5月11日初诊。患者自诉患阴部湿疹已近10年,曾经多家专科医院诊断治疗,但只能短期内控制瘙痒,近来反复发作,尤其夜间发作频繁,行走产生摩擦性疼痛。经检查患者阴部及双腿内侧有明显对称性破溃。红肿及丘疹样红斑。根据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的用药史,初步诊断为湿疹性阴部瘙痒,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引起的激素依赖性皮炎。嘱其回家睡觉时将不灰木放置阴部两腿之间,放置时间不得少于2h,然后用药涂抹患部,保持每天治疗3次以上。经过1天的治疗,瘙痒明显减轻,连续用药5天后瘙痒消失,患部结痂。根据患者患病时间较久,为巩固疗效,要求患者每晚继续治疗,连续1个月,然后逐步递减治疗次数,至第3个月停药。治疗结束后半年随访,患者状况良好,至 2009年11月共随访5次,患者无复发。
不灰木作为一种石类中药,在多种经典中医药书籍中均有收载,《本草纲目》有“(气味)甘,大寒,无毒。热痱疮。和枣叶、石灰为粉敷之”[1]的记载。《中药大辞典》载:“清热,除烦利尿。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烦热阳厥,小便不利,热痱疮[2]。”从以上经典的记述中,可以得知,不灰木属阴石,甘,大寒,无毒。功效清湿热,除烦躁,可内服、外用。主治热痱疮,和枣叶为粉敷之。经过临床应用,我们认为,除上述功效作用外,不灰木还具有极强的吸附性,可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吸附出体外。在应用上,我们认为,将其研粉使用首先不卫生,污染衣物,而且不经济,只能使用一次,最重要的是破坏了不灰木的结构,使其吸附体内毒素的功能减弱,影响临床疗效。
人的体表部位的瘙痒症状大多是由体虚、皮肤腠理不固导致外邪湿、热、毒(包括多种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侵袭滞留肌肤腠理之间发作而引起,发作严重者奇痒无比,给人的心身造成极大危害。治疗不当,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又可导致抗药性和激素依赖性皮炎等毒副作用的发生,以至用药无效,反复发作。
用中药石疗法外治顽固瘙痒性皮肤疾病的道理在于:急则治其标,使用中药祛除湿热。将木化石与药物密封在一起,通过煨炙的方法,使药物渗透到不灰木中。不灰木与患部接触时,由于体温的作用,药物从石中释放作用到患部,从而起到快速止痒的作用。而使用不灰木的道理在于:缓则治其本,在止住瘙痒后,由于该石性寒凉,具有干燥吸附之力,在接触患部时,一方面利用寒凉干燥之性,祛除湿热,最重要的是利用不灰木的吸附之性将肌肤腠理之间的滞留之邪吸附到体外,以达驱邪治病的目的。
通过本组9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药石疗法可快速止痒后,祛湿除热,吸附邪毒外出。对顽固瘙痒性皮肤疾病以及其他一些体表皮肤黏膜疾病可达到快速治愈的目的,并且具有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的特点。作为一种新的中医疗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开发应用价值。可以替代或减少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应用,以避免耐药性和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
[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553-554.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