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明霞
【摘要】幼儿美术活动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深得幼儿喜爱,而且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和创造潜能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本文在解放孩子的小手,激发孩子的想象,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提供合适的自主探索的机会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首先,要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科学的确定绘画活动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习惯,激发创造的火花。其次,要运用多种途径与表现手法,培养幼儿自立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再次,将艺术探究活动与教师的教育机智相结合,让幼儿在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的同时,增强探究能力。
【关键词】幼儿 美术活动 自主探索
在新一轮课改当中,幼儿教育的中心主题开始从传统的“学习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孩子们需要具备的是独立、自主、自信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美术活动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深得幼儿喜爱,而且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和创造潜能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因此,我们不能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在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应给予说理性的知识,而是要真正解放孩子的小手,放开孩子的想象力,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提供合适的自主探索的机会。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恰当应用,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寓教于乐。
1.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科学确定美术活动内容,以激发创作的火花。美术活动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人、动物、植物、建筑、现象等自然的或人类创造的以及人们想象的都是美术活动的题材。但是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美术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从幼儿身边取材,符合幼儿的发展目标、认识特点、兴趣需要,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对内容的选择有这样的体会:
(1)贴近幼儿的生活生成教学内容。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这句话充分指出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美术教育也不例外。如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人、物以及幼儿亲身体验的活动,加上教师正确地引导,幼儿就能摆脱“范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探索。同时,会把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或亲身体验的东西或情境,以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相应的认识与情感。从而发展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了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也便于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探索、创新的能力,还为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打下健康的基础。
【案例】:主题画《我最开心的一件事》
这个题材很广,幼儿可以从自己在家、在幼儿园或其它任何一个场合经历过的快乐的事中挑选最快乐的一件来表现。这个命题画出在“六一”儿童节之后,而本园在之前的庆六一活动中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幼儿,所以每个小朋友都得到了自我展示,获得了快乐。因此,孩子们大都想到了自己在六一活动中快乐的表现,并期望把它表现出来。于是老师就顺势利导,观看录像,与幼儿一起讨论如何表现动态的人物和表情,以及活动情景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最后孩子们画出了一幅幅令人遐想,快意的作品,体现了丰富情感世界。其中,6岁刘海鹏小朋友的《我演小白兔》画得惟妙惟肖、稚趣不凡,还在江苏省教育厅、文化厅主办的第四界少儿艺术节绘画大赛中获得了金奖。后来,他又还代表江苏省镇江市的小朋友参加了现场作画,博得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
(2)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想探索的问题生成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想探索的问题以及喜欢的活动,灵活地调整预定的教学内容,在孩子的兴趣点上生成适宜地教学内容,来提高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
【案例】:《树洞的秘密》
我们给孩子讲了一则故事《树洞的秘密》,谁知孩子对树洞产生极大的好奇,提出了很多问题:是不是每棵树上都有树洞?一样吗?树洞里住过谁呀?——小鸟?蜗牛?松树?蚂蚁?蛇?……大树还有什么秘密呢?于是笔者灵机一动:这不可以生成一节富有创意和探究的美术活动吗?于是带领孩子到户外去观察不同的大树,进行了许多的探究活动,最后让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发现和想象中树洞的秘密。作品内容丰富极了,孩子们的绘画的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运用多种途径与表现手法,培养幼儿自立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主动获取信息、整理和处理资料并加以利用,是幼儿学会自主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幼儿尚未学会使用文字记录,图画、符号、剪贴等美术手段经常会成为他们记录的手段。这些记录虽然称不上艺术作品,却十分有助于幼儿学习如何去把握新的信息。例如,我们让小朋友每天观察自然角里自己亲手种植的花卉、蔬菜,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其生长过程。在这个活动当中,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案例】:《喜洋洋和灰太狼》
在学画“喜洋洋灰太狼”这个造型相当复杂的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时,孩子们开始大都选择了填色这一最简单的方法。随着填色的成功,幼儿又开始学习临摹、添画或改画等难度较大的方法。最后,几乎全班幼儿均能驾轻就熟地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形象。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实践探索,笔者感到不能把美术教育局限于专门的美术活动。当美术作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手段时,它的目标就不是学习某种表现形式,而是把握更为灵活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实现的能力,使美术在儿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将艺术探究活动与教师的教育机智相结合,让幼儿在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的同时,增强探究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探究中的发现,不只是对原有资料的重复利用,而是将它们进行梳理和重组。当幼儿有着运用美术来表达自己感受的强烈愿望时,他们需要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去实现。这时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超越自我、大胆创造的机会,在幼儿的能力范围内,让他们再一次面临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科学的探究和发现,借助艺术的手段,进入一个充满审美情感体验的境界。
【案例】:《我的春天在雾里》
一次美术活动,要求幼儿自选喜欢的材料和方式去表达自己发现的春天。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绘画、剪贴、撕贴、折纸等活动都有人选。不一会儿,刚刚冒出新芽的柳条开始悬挂窗台;金灿灿的迎春花插入了小花盆;可爱的小燕子也飞上了“枝头”……,这时笔者发现选择绘画的黄子鑫画的春景图也快完成了:瞧,桃树上、梨树上桃花、梨花含苞待放,桔黄的小草里面夹杂着嫩嫩的、绿绿的小草新芽,树上的小鸟还在欢快的唱歌,桃树下还有一位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学去,画面生动有趣。笔者没有惊动他,让他继续尽情地表现。所有小朋友都在精心地描绘作自己心目中美好春天。突然,任嘉伟喊起来:“老师,黄子鑫把画涂掉了。” 笔者转身一看,黄子鑫已用银灰色的油画棒将他原先画好的画全涂掉了,画面脏兮兮的。笔者正批评他,可转念一想,还是听听他的想法吧。黄子鑫见老师、小朋友用不解的目光去看着他,他自信地拿起画介绍道 :“我的画跟你们不一样,我的春天都到雾里去了。”噢,一句话,让我们都想起了昨天早晨的那一场大雾。孩子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和敏感啊。孩子尽情表达了,又何必强求其绘画的实际结果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艺术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也指出:“要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指导要点的第二条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笔者真庆幸自己在活动中注意了学生的创作过程,否则,在不明其由的情况也许会做出不正确的引导或指责。
在这之后的两天,黄子鑫一有空就去画廊观察,一看就是好几分钟。到了第三天的早晨,他递给笔者一幅画:“老师,现在我觉得雾散去后,春天更美!”接过画,笔者惊呆了:金灿灿迎春花吹着喇叭,红红的桃花迎着阳光微笑,五颜六色的花争奇斗艳,勤劳的蜜蜂也不落下……“多美呀!”
所以,活动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幼儿艺术活动实际呈现出来的结果,更要关注幼儿艺术创造的过程,以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为中心任务。在创作中,教师要多用提问、暗示、创设情境、联想、隐喻等方法给幼儿一些启发,开阔他们的思路,引起他们思考,最终创作出富有自主性、创造性的艺术作品。
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非尔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等孩子长大了,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笔者充分认识到,幼儿最有意义的经验不是那些孤立的、某个领域的经验,而是那些相互联系、整合的经验。引导幼儿整合地获取这些经验,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理解、创造和应用,这是包括幼儿美术教育在内的引导幼儿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也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张念芸.《新<纲要>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读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3,(4).
[3]李慰宜.幼儿绘画教学活动设计[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