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忠青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接触洪宗礼教材的一年多时间里,本文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一是要准确把握教材;二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三是要科学变通教材;四是要巧妙延伸教材。
关键词:苏教版 挖掘教材 拓展读写
着眼于未来发展的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过去的一年里,笔者接触了全新的教材——由洪宗礼编写的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的历练,让笔者感触颇深,新教材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目前正处在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新课程计划有时候让教师觉得进度很紧,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读写时间;也有老师放宽了学生的读写时间,却让教材成了辅助材料。教师或者讲得太多,学生或者练得太少,虽然使用了新教材,但学生的读写能力却没能真正提高。那么怎样使用好新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使教材真正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笔者的做法是:
一、准确把握教材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载体和手段。这套教材思路清晰,以七年级下册为例,一至六单元重点突出,分别是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诗词拔萃,既有时代性,又有历史性。同时现实情况也摆在老师和学生面前:一篇课文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而在一堂课中,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那么怎样准确把握教材呢?
如,在教学《国宝——大熊猫》这一课时,带学生初读1、2自然段后,学生对熊猫为什么有如此贵宾级的待遇产生了兴趣。从问题入手,让学生认真读一读第4自然段,让同学们找出特征性的词语:憨态可掬、舞蹈、漫不经心、笨拙、蹬皮球。然后讨论为什么这样的大熊猫能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呢?再次带着问题朗读,使学生体会到: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读到此处作者的感叹自然成了学生的感叹了,这样来把握教材,往往能事半功倍。因为语文学习是讲究语感和依赖语言环境的,抓住了教材的特点,把握了教材,才能水到渠成。
二、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中的各种类型的课文,都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本教材所选都代表了不同领域中的经典,不注重发挥教材的示范功能,岂不可惜?以读导写,以读促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如魏巍的名作《我的老师》,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无论是在情感熏陶上还是在写法上都是值得利用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蓄含在平实的字里行间的细腻的情感。“仅仅这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好像”、“轻轻”、“敲”、“笑”,用词何其平实,又何其包蕴深情。欲行又止的一瞬,溢出蔡老师的爱生之情,两个笑字足现师生之间融洽的感情。又如“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一个副词“默默”,两个动词“站”、“看”,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胜过千言万语,学生对老师依依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
三、科学变通教材
语文教材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编写的。在编排上有的是纵向的,有的是横向的。对于一篇课文来说也有横向文路和纵向文路,习作训练也不例外。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并不一定适应我们实际的教学活动,可以进行科学的变通,打破原有结构,在顺序上作一些调整,使之变为适宜于课堂运作的教路。如写申请书,是一次比较枯燥的习作训练。笔者在课堂上首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我们班同学要入团了,请同学们帮个忙为该同学写一则申请书。利用学生乐意为老师帮忙的心理,引入课题,先让学生尝试写“申请书”,再进行正面引导,然后将错例分解,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相异点上,再创设情境试写申请书。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两种申请的不同之处,掌握了规律,学会了运用。
四、巧妙延伸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该教材中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练笔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依托课文又可超越课文,找准训练点,在读写的结合点下功夫,使阅读与写作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丰富学生语言实践的形式。如学完了《再别康桥》后让学生试着写《乡愁》的小诗,学生的习作还真有模有样。在教读《春》一课时,根据课文的教学重点:一是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二是运用了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设计了一道以《校园的早晨》为题的口头作文。要求: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在进行口头作文时,抓住了热闹的特点,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创造性想象:如一位同学抓住了三幅图画,将早晨师生们的互动比喻为三支交响曲:寝室——起床交响曲;操场——运动交响曲;教室——学习交响曲。比喻十分新奇而贴切,而对早晨景物的描写,运用拟人化手法就更为生动传神,有一位同学紧紧抓住凑热闹的凑字:鸟儿在窗外叽叽喳喳地学,树叶儿偷偷飞到窗前来听,就连树、花、草也受了感染,在那里摇头晃脑的模样儿很有趣,太阳公公捋着胡须,露出赞许的微笑。更有一位同学,能够从以往学过的事例中举一反三,这位同学用以静衬动的景物描写方法,用校园周围早晨的静来衬托校园的闹。这样巧妙地拓展了读写内容,延伸了课堂。
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会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问题。而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能灵活运用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训练,贯穿于学生的每一步学习中,一定能使学生的读写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
3.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
作者单位:江阴市周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