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善军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的理念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体现和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全体学生实现共同发展。
一、面向全体不等于降低重心
“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素质教育的要义,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重视优生,忽略学困生”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也是新课程所要确立的教学观。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被部分教师理解为降低教学重心。它的课堂表现为:以讲授为主,面面俱到,惟恐遗漏,不敢放手;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以预设为主,忽略拓展延伸和生成;放慢教学的节奏和进度;进行大量机械的、重复的训练;课堂提问也更多地侧重学困生等等,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这就由“不放弃每一个学困生”蜕变为忽略优生,从而走向“面向全体”的另一个极端。
面向全体当然没有错误,因此也绝不会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有深浅度,目标设计注重三维,讲练结合,练习有梯度,师生互动全面等等都是面向全体的表现,都能让全体学生实现共同发展,也
符合现代教学论的本质。
二、积极互动不等于提问和讨论
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的本质定性为“交往”,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而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和生生互动,教师往往会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以为提问的面越广,讨论越激烈,师生互动就越多,越成功。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提问和讨论只是流于表面的显性互动,因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主体是多方,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因此,科学地互动应该是多向的,还包括教师与教法的互动,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学生与教材、教法的互动……当然,这些互动是隐性的,更深层次的,不容易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我们用心地从这些互动中发现问题,改进课堂教学,创造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自主合作探究不等于自学与分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下的场景:
场景一:教师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由学生通过自学再现书上现成的答案。
场景二:基于现成的座位,让单数排的同学集体后转,与双数排的同学组成四人一组进行课堂讨论。于是,有的组热火朝天,有的组窃窃私语、有的组若无其事,有的组谈笑风生。
这就是说,我们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异化为课堂自学与分组讨论,这当然是片面的。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试以分组讨论为例加以说明。
如何分组
场景二中所观察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可以说明机械的分组的弊端。要实现合作探究必需课前就进行科学地分组,比如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因素和性格差异,进行有机地搭配。
如何讨论
分组后教师并不能袖手旁观,还要指导各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如确定各组的记录人、汇总人、代表本组交流发言人;帮助学生确定组内成员的评价形式如记分等等;选择探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如图表、文字。此外教师应该不断地巡视各组和参与讨论,实时把握讨论的最新动态,对各组讨论情况适时进行评价和点拨,以推动讨论向纵深方向发展。
此外课前资料的收集、讨论结果当堂反馈等也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以上措施的采取,将会推动课堂讨论向深入发展,向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彼岸更加前进了一步,要比随意的、散漫的课堂讨论有效得多。
以上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真正把握住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的真谛,让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迸发出无限的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青口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