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晨 祁 涛 王建林 杨 兰 赵望泓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口腔科,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社会老龄化〔1,2〕的到来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老年人口腔保健问题也已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敬老院里的老年人作为我国老年群体一部分也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但目前国内较少学者关注敬老院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市敬老院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帮助敬老院做好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提高敬老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调查组对兰州市的敬老院老年人进行了口腔健康检查。
1.1 调查对象 调查样本包括 326名老年人,均为在本市敬老院内居住期超过三个月的老年人,年龄 55~84岁。其中男性 187人,占 57.36%,女性 139人,占 42.64%。共分三个年龄组,分别是 55~64岁组 52人,65~74岁组 144人,75~84岁组130人。
1.2 调查方法 口腔健康检查由 3位口腔临床医生负责,调查前先进行标准校对,调查中复查 10%受检者用于估计检查者间的一致性,3位医生 Kappa值分别为 0.76、0.80、0.79,表明检查者间的可靠性很好。指数和标准均参照全国第三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标准〔3,4〕。调查项目包括牙列缺失、牙列缺损及修复情况、患龋情况、楔状缺损情况。本调查均以 28颗牙计算,第三磨牙不计。调查方法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诊断标准〔5〕:①老年人群需检查纲龋,用CPI探针探及根面有软或皮革样感觉的病损记为根龋,一个龋损同时累及冠部和根面则分别记录为冠龋和根龋;②牙周探诊:采用牙周探针,检查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LOA)。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应用 t检验法进行组间比较。
2.1 各年龄组老年人牙齿缺失及修复情况 在 326例老年人中,牙齿缺失总人数为 298人,总失牙率为 91.41%,总的缺失牙数为 3 625颗,而其中修复人数为 139人,修复率为 46.64%。三个年龄组的牙齿缺失率和失牙均数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三个年龄组牙齿缺失率分别为 78.85%、89.58%、98.46%,无显著差异性(P>0.05);三个年龄组的失牙均数分别为 2.91、7.74、18.16,无显著差异性(P>0.05)。三个年龄组牙齿缺失修复率分别为 34.15%、44.96%、52.34%,无显著差异性(P>0.05)。牙齿缺失率、失牙均数以及修复率均无性别差异性。见表1。
表1 三个年龄组老年人牙齿缺失及修复情况
2.2 各年龄组老年人患龋及楔状缺损情况 在 326例老年人中,共 285人患龋,其中 36人患有根面龋,总患龋率为87.42%,而平均龋齿充填率为 27.51%;共 152人患有楔状缺损,总患病率为 46.63%,平均充填率为 9.36%。三个年龄组患龋率分别为 90.38%、90.97%、82.31%,55~64岁与 65~74岁年龄组的患龋率较 75~84岁组高(P<0.05);三组楔状缺损患病率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平均充填率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 2。
表2 三个年龄组老年人患龋及楔状缺损情况
2.3 各年龄组老年人牙周病情况 在 326例老年人中,315人患牙周病,其中 207人患牙龈炎,108人患牙周炎,总牙周病患病率为 96.63%。三个年龄组老年人的牙龈炎患病率和牙周炎患病率均男性高于女性(P>0.05),且同年龄组老年人的牙龈炎与牙周炎患病率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 3。
表3 三个年龄组老年人患牙周病情况
3.1 牙齿缺失及修复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牙齿健康的标准是:8020,即 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 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6~8〕。建立这一标准的目的是:通过延长牙齿的寿命来保证人的长寿和提高生命质量。然而牙齿缺失却是敬老院老年人中存在非常普遍的口腔问题。此次抽样调查发现敬老院老年人的总失牙率为 91.41%,总的缺失牙数为 3 625颗,牙齿缺失人数和缺失牙数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失牙率与年龄呈正比关系,且各年龄阶段间以及男女謳间没有显著差异。然而整体修复率偏低,仅有 43.82%。牙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除担负着咀嚼食物的功能外,还具有发音、语言以及保持颜面部协调美观的作用。牙齿缺失不仅使很多老年人深感因失牙而无法咀嚼的痛苦,甚至会影响老年人的全身健康。因此为了提高敬老院老年人健康,口腔健康的宣教力度也仍需加强,要转变老年人的口腔保健意识,及时修复牙列,提高老年生活质量〔9〕。
3.2 患龋病、楔状缺损及修复情况 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 65~74岁老年人龋病患病率高达 98.4%,与 1995年第二次调查结果比较,65~74岁年龄组患病率增加,严重程度有所加重。本调查组此次抽样调查发现敬老院三个年龄组老年人的患龋率分别是 90.38%、90.97%、72.31%,其中处于 55~64岁、65~74岁老年人患龋率结果与全国流调结果接近,75~84岁年龄组略低于前两组,可能是因为无牙例数的增多反使患龋率下降,并且各年龄组中女性患龋率均高于男性。其中,患根面龋人数占总患龋人数的 16.91%,且根面龋的发病率与年龄明显呈正比,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萎缩、牙根暴露日益明显,使根面龋的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另外,关于敬老院内老年人的楔状缺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 326人中共 152人粶有楔状缺损,总患病率为 46.63%,平均充填率仅为 9.36%,且三个年龄组间的充填率具有显著差异性,65~74、75~84岁年龄组老年人较 55~64岁组的充填率低,提示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高,对楔状缺损这类牙体非龋性疾病的重视程度也随之降低。总体而言,相对于较高的龋病和楔状缺损的患病率而言,敬老院内老年人的充填率仍然偏低,三个年龄组龋齿及楔缺的平均充填率分别仅有 27.51%、9.36%,这说明老年人对龋病及非龋性口腔疾病的重视程度均还不够。
3.3 患牙周病情况 牙周疾病是指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齿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非特异性、感染性的疾病,是造成老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疾病侵犯的部位分为两大类:牙龈炎和牙周炎。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敬老院内老年人牙周病总患病率为 96.63%,其中 63.38%为牙龈炎,32.67%为牙周炎,三个年龄组老年人的牙龈炎患病率和牙周炎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同年龄组老年人的牙龈炎与牙周炎的患病率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对于老年人而言,牙周病高发病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人口腔卫生不良,自理能力差,牙齿周围堆积了大量的菌斑、牙石,为细菌的聚集与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先造成牙龈炎,由于不够重视进而发展为早期牙周炎、晚期牙周炎甚至牙齿松动、脱落。
综上所述,本市敬老院内 326名 55~84岁老年人牙列缺失或缺损、龋病、楔状缺损、牙周病检出率均较高,但修复率均较低,可见这些老年人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普遍较差,重视程度不高,因此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协助敬老院对老年人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提高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并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实施康复治疗。建议老年人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提倡使用漱口水。有严重疾病的老年人,如老年痴呆症患者、半身不遂患者等,应定期进行特殊口腔护理。
1 王晓琴.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应对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8;163(2):148-9.
2 杨蒙燕,周 毅 .上海市静安区 800名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上海口腔医学,2001;10(9):263-5.
3 卞金有 .预防口腔医学〔M〕.第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94.
4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 .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1000.
5 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调技术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25.
6 陈月燕,席 云 .7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口腔感染的菌群状况分析〔J〕.新医学,2007;38(12):809-10.
7 王安莉.牙齿缺失与长寿老年人生活质量 50例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18(3):190.
8 Zhou Y,Yasuhiko Saito.Teeth loss among the elderly in China and Japan:a socio-demographic analysis〔R〕.Abstract Book of the 8th Asia/O-ceania Regional Congres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07;20(1):315-27.
9 冯海蓝.口腔义齿修复〔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2(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