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良师,译界楷模

2010-05-30 10:48李景端
译林 2010年1期
关键词:杨宪益后辈杨先生

李景端

正值《译林》创刊三十周年之际,传来翻译家杨宪益先生不治仙游的噩耗。无限伤感之余,不禁回忆起《译林》与他三十年交往的友情。杨先生博古通今,译德高尚,扶持后辈,他既是《译林》的良师,更是译界的楷模。

我有幸从《译林》创刊不久就结识了当时已经相当著名的杨先生,三十年来,杨先生对《译林》的成长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对我们这些后辈更是热心扶持,真心相助。这方面事例很多,以下几项我至今依然记忆清晰。

有人也许会问,《译林》早期编委的名单,既能请到那么多译界一流的专家学者,何以未见杨先生的名字?我当然没有漏请他,但他对我说,他主要从事中译外,《译林》的宗旨是重点介绍外国当代文学,这方面他因隔绝多年不很熟悉,对朋友要讲实情;同时他还深情地说,不当编委,回避了“一家人”之嫌,有时帮你们说话还方便一些。听了这样推心置腹的话,我不坚持请他了。事实上,他不是编委,还是照样关心和帮助《译林》的工作。1983年《译林》与《外国语》举办建国后首次全国英语翻译评奖,参与人数达四千多人,在苏州召开专家评委终审会时,杨先生起先答应来,后临时有任务要参团赴美国访问,为了向《译林》践约,他让夫人乃迭南下与会了。从这一件小事,也可看出他对《译林》,或者说他对自己承诺的事,都是诚心负责任的。

能表明杨先生对《译林》以及后来的译林出版社,确是出于真心帮助的,还可举出他谢绝翻译《尤利西斯》这件事。他不译还算帮助吗?对了。他对我坦言,他在英国时对《尤利西斯》就没完全看懂,自己还没弄懂就去翻译,出了差错,误了读者,也害了译林,这样没把握的事他不做。面对如此坦诚的自白,我看到了一位学者高度的责任心,我真的被感动了。

译林出版社因为也有出版外文图书的任务,建社初期有一阵我不知深浅,想扩大中译英的出版规模,为此我特意上杨先生家去请教。他仔细聆听之后,先是肯定我的出发点很好,想干点实事的积极性也很宝贵,不过他又以老朋友的态度提醒我,他们外文局专搞中译外,财政上有国家专项拨款,业务上有一批外国专家帮助把关,国外还有多年的发行渠道,尽管这样,对外出版的任务仍然很艰巨,面临的问题还不少。你们地方一个新建的出版社,能有这些条件吗?这项工作要做,但要慎重,要创造条件,由少到多,一步步去开展。正是听了这个语重心长的提醒,我才克服了急于求成的想法,调整了出版节奏,防止了因急躁情绪而造成工作被动。

杨宪益先生对译林社关心如此,对我个人也是这样。仅举最近的一件事。2008年我要出版我的第四本书《翻译编辑谈翻译》,虽然早就知道杨宪益先生中风后行走不便,也已多时不写文章,但我有点“不甘心”,还是硬着头皮给他去了一封信,希望他能为这本书写篇短序。起初不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不敢期盼他真会答应。没想到过了一阵,他果真把《翻译出版俱潜心》这篇序言寄来了,署名日期是2008年11月6日。这篇序2009年9月和10月先后在《新民晚报》和香港《大公报》发表以后,没见过他再发表别的文章,这篇序言可能即是杨宪益先生的封笔之作。杨先生带病为拙作写序,这不只是对我个人的关爱,也体现出他对后辈的热心扶持和期盼。

说杨先生是译界楷模,这绝非恭维话,他是当之无愧的。

因为第一,杨先生真心爱国。1940年他在英国学成时,身边有个已订婚的英籍女友,又收到美国哈佛大学聘任去做研究工作的邀请,留在英美本是顺理成章的,但他说服了洋女友,毅然一起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抗战胜利后,他当时在国内连工作虽未确定,还是回绝了印度、香港的大学请他去任教的邀请。解放前夕,国民党高官杭立武再三动员他去台湾,他坚决不去。“文革”中被捕出狱后,他的妻子戴乃迭还是英国国籍,因此他们完全有条件出国定居,但他又没有走。这都是为什么?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割舍不掉对祖国大地的眷恋。

第二,杨先生译德高尚。他这辈子只翻译中外文学。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他翻译的态度非常严谨,为保证质量,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坚决不译。他说过,翻译的第一要义就是忠实,为做到这一点,他每次翻译都是吃透原文,字句推敲,绝不马虎。只有一次,大跃进年代,他奉命翻译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仅十天匆匆赶译完,因对其质量不满意,他一直感到遗憾而相告诫,从中表现出一种十分自觉的职业道德。

第三,杨先生著译丰硕。他不仅精通英、法、拉丁、希腊等多种外文,而且中国古典文学的根基也很深。他翻译上的成就,已众所周知,但也许有人还不知道,他青年时期就大量考证过许多中国古代的作品。在《译余偶拾》一书中,他连《庄子》的原来篇目,薛平贵故事的来源等等都作了考证。正因为他中外学识都渊博,所以译起中国古典作品,才能那么顺畅到位。仅此几项,称他是译界楷模,一点不过分。

杨先生走了,译林人感激他,译界铭记他,人民更会永远怀念他。

猜你喜欢
杨宪益后辈杨先生
前后辈文化,韩国人的处世之道
观电视剧《毛岸英》感作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