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长期以来,中关村一小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口碑。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变迁,学校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时代对师德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在更新的视野、更高的层次上,谋划师德建设的发展,打造一支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是我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师德建设的“引擎”:践行科学发展观
2009年教师节前,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三十五中听课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理讲道:“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2009年10月,我校启动了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分析检查阶段,我们结合对温总理讲话的学习和认识,进行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温总理的讲话是对全国教师的热切期盼。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师德建设则是关键。科学发展观为我校的改革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视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和视角,为我校的发展和实践创新指明了方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师技精湛、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树立高尚的师德修养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人安身立命,获得幸福人生的需要。在讨论中,我们对某些师德“失范”现象进行了深度剖析,总结出师德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对“师德建设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要素”的认识不够充分。重业务学习提高,轻师德培养训练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2. 缺乏对学生不同需求的了解,造成部分教师行为偏差。部分教师只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的不同需要。
3. 偏重对教师片面付出的要求,忽视教师个体生命价值提升的需求。师生互动发展、共同成长实现得不够。
二、师德建设的探索:与学生共同成长
学生和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两大主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工作上,就是要实现“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充分有效的结合。学生的需求是师德定义的基点,师德建设的最佳途径一定要有效地纳入教师专业发展中,并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在成就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自我境界的提升,彰显自身的价值。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校以“诚心诚意为学生服务,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为理念,努力构建“了解学生需求、回应学生需求、满足学生需求和促进学生需求”的师德建设体系。
1.“了解学生需求”——构建师德内涵的基点
学生是教师智慧生长的基础,教师的发展只有落实到促进学生发展上,才能使自身智慧得到发展与提升。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我校针对学生、家长和社区设计并进行了系列的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生活、学习、个性发展的需求,了解家长和社区对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教学水平、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好家长和学校、社区和学校间的沟通,促进教师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好地改进学校工作。通过一系列活动,我校对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师德师风的内涵,形成以下共识:
第一,师品。即教师德行。爱与责任是新时期的师德之魂。有爱则有包容,有理解,有关怀,有尊重,有学生的幸福成长;有责任则有爱岗敬业,有德行端正,有以身立教,有为人师表,有学生的健康发展。坚持把“爱与责任”作为主线,贯穿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树立新型的师德观和育人观。
第二,师智。即教师智慧与学识。渊博的学识以及由学识而衍生的教学智慧是征服学生、赢得学生信赖的制胜法宝。教师应当不断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将专业成长逐渐延伸到生命成长的层面上来,将自身学识的积累与提高,内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常态,逐渐实现生活、学习、工作的融合。
第三,师技。即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它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
2.“回应学生需求”——师德在过程中养成
为了引导教师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行动,我们结合开展“如何回应学生需求”研究课题,在专业实践中加强对教师师德的培养。我们分学科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1)了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你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是如何体现的?(2)在实施满足学生需求的方法过程中,有什么使你感到欣慰的或者是感到困惑的?(3)在对学生进行的调查及征文等反馈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方面?(4)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你还有哪些设想?通过研究讨论,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
第一,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形式多层面了解学生的需求点,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与鼓励。
第二,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做学生成长的教学支架。
第三,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层次,努力践行师生关系中的“210”:双方双向的交流;不忽视一个学生;心与心的零距离感受。
第四,多途径、多层面回应学生需求。把情感教学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尊重理解和平等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3.“满足学生需求”——师德价值的有效体现
第三阶段,我们打通学科、年级组、教研组的界限,分五个专题进行研讨:(1)在教学中关注学生需求,实施差异教学,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2)新时期家校有效沟通的方式的探讨;(3)如何既抓基础又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4)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培养途径;(5)如何有效实施“爱”的教育。在深入思考、大胆实践的同时,我们要求教师以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的形式交流汇报。形成以下共识:
第一,高尚师品的培养与建设离不开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质量观和民主、平等、和谐的现代师生观。
第二,良好师智的培养与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并能综合运用。研究型教师要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第三,高效师技的发展与提升要求教师不断打磨自身的教学技艺,并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师既要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而又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能创造性地组织教材,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引导学生体验探求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这些实践与思考,给教师以正确的教育观导向,使教师逐步掌握教育规律,能够跳出学科,透过现象,把握教育的本质问题,提升自身的觉悟、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
4.“促进学生需求”——达成师生的共同成长
教与学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是这个共同体中两项最活跃的生命分子。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能够成就学生,而且一定能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感受到自身成长的幸福。从教师们一篇篇体会心得中,我们不难听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拔节声。我们的老师给师生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甚至厌学。在和学生共同成长的道路上,更多的教师总结道,我要让学生喜欢我这个人;我要让学生喜欢我教的学科;我要让学生在我的教学中有成就感;我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昂起头来走路;我要让班里最不爱说话的学生在国旗下演讲。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对师德建设进行了探索,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打造一支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是创办优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师德修养是教育事业的永恒追求,教师只有在成就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外兼修,达到心理的完整与职业的认同,才能自我超越,彰显高尚师德品质。我们将巩固已有的建设成果,总结经验,拓宽思路,努力造就一支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切实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责任编辑:樊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