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森 潘晓华 萨喆燕 胡翔龙
经络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参与人体的联络、调节和反应,它内属腑脏,外络肢节,行气血,通阴阳。研究表明: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温度、氧分压、能量代谢等均高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1-4],而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直接参与能量代谢。有鉴于此,本研究选择了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指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作为实验的观察指标,在督脉循行线上进行了一些实验观察,希望从中获取一些有意义的线索,从而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的形成机理,为探讨经络的实质提供一些实验资料。
25名健康志愿者,年龄19~32岁。男18例,女7例。其中12名参加督脉循行线上及其左右两侧旁开对照点皮肤深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检测;9名参加针刺对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观察,4名未能按要求完成全部实验未被接纳,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PeriFlux System 5000),瑞典百灵威公司生产。激光波长780 nm,时间常数设置为0.2;测试深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探头型号是418-1。该仪器配有三个通道,在同一实验中可以同时、连续测试经脉线上及其左右旁开对照点三个位置的深部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测试结果输入计算机保存,并可做二次处理。
取督脉线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1个非穴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及其旁开1 cm非经对照点进行测试。电针部位:腰阳关。
受试者进入实验室后,完全裸露上半身,安静端坐20~30分钟,以适应环境温度,安定情绪。室温一般保持在28±1℃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60%。分别对受试者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1个非穴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及其左右两侧旁开1 cm对照点深部组织1 cm处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进行测试。对每名受试者每次只观察一个横断面,每两次实验之间相隔3日以上。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受试者俯卧,暴露背部督脉位置,对将要进行检测部位的皮肤常规消毒,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快速插入所要测试部位,使探头与组织保持无压力接触,同时减少直射光的干扰。通过电脑可同时对三个部位进行检测,取相对稳定的一段信号进行分析。电针刺激为一对不锈钢毫针,其中一支为有效电极,另一支为参考电极,用WQ-IODI电针仪给予刺激,刺激强度以受试者明显感觉为度(一般2~4V电压),观察针前、针时、针后所测试的结果。
分别对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1个非穴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及其左右旁开1 cm非经对照部位1 cm、1.5 cm、2 cm、2.5 cm深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进行观察,并对所得到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在1 cm、1.5 cm、和2 cm深度,经脉线上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旁开对照点,这种特点是一致的。但无论是哪一个部位,在深度2.5 cm处,经与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命门穴及其两侧旁开对照点不同深度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测试结果见表1。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在1 cm深度,对9名受试者进行了电针刺激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影响的观察,每人观察2次,为了避免电针的后效应的影响,每次实验间隔均在3天以上,共观察17人次(其中有一人因故只观察一次),结果见表2。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电针前经线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要比其两侧旁开对照点高,这与前面所观察的结果是一致的。电针刺激对督脉循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所影响,与针前比,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所增高,出针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所恢复,但经统计学处理,针前、电针、取针后比较尚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而非经对照部位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在针前、电针、取针后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核心。它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灵枢·经脉》指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这是古人对经络在中医基本理论中的地位的概括,可以说,经络学说乃是中医基本理论的纲领,经络实质的阐明必将大大推动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
能量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不同结构或组织依据其功能的不同,相应地形成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能量代谢特征。经络做为人体功能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也必然有相应的能量代谢表现。本研究室以往的工作表明,人体体表存在着与古典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IRRTM,并证明了它是人群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5-7],为什么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IRRTM?其深部是否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呢?因此,利用能反映能量代谢的特征性指标——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深入分析循经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是探讨与经脉路线相关的物质(或功能)基础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表1 命门穴及其左右两侧旁开对照点深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比较
表2 电针刺激时沿督脉线下及其两侧旁开对照点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变化情况
众所周知,一切生命活动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与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密切相关。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和传递,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日益突出的问题。经络研究的发展将不断深化我们对人体机能整合和调控的认识,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生命过程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和传递等方面的研究给现代生命科学注入新血液。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从经脉循行线上能量代谢特征的角度出发,科学地验证人体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形式,揭示人体经络的物质基础,从而推动中医学研究的客观化和现代化已成为中医学界和生命科学界等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和关键。本文的前后两个阶段研究结果均表明经线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要比其两侧旁开对照点高,结果互相验证,进一步说明经脉线上可能存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丰富,能量代谢旺盛的特征。电针刺激可以使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所增加却无显著改变,一方面原因可能是电针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该处氧的利用率,使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而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却增加不明显;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的实验样本数不够,出现偏倚,当然也不能排除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和经络循行之间关系不密切。督脉线下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非经线大,电针刺激能够使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所增高,这些结果初步表明,与经脉循行路线相关的组织的能量代谢可能较强,为经络参与人体机能的调控过程创造了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始终贯穿中医的临床实践。经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它“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行气血而营阴阳”,说明经络是内联五脏六腑,通达表里内外,保持人体机能平衡的联络调节通路。那么经络是否以整体的功能参与调节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古代医家杨继洲曾经说过“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强调了经脉功能整体性的重要意义,穴属于经,但不等于经,同一经线的各个穴位确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但一条经是一个整体。我们以往的研究工作表明,无论是针刺心包经上的穴位或非穴位,对该脏功能调节具有大致相同的作用,初步证明了心包经是以整体功能参与调节心脏[8]。本文对督脉上四个穴位和一个非穴位研究结果再次表明,无论是经上穴位还是非穴位,其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要比其两侧旁开对照点高,经脉是以整体功能参与人体机能调节的。
[1]高凌云,胡翔龙,许小洋,等.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检测[J]. 针刺研究, 2006, 31(3): 159-162.
[2]靳聪妮,胡翔龙,陈铭. 心包经前臂段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定[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9(4): 26-30.
[3]吴祖星,胡翔龙,许金森,等. 针刺和加热合谷穴对大肠经线上经皮氧分压和微循环灌注量的影响[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 10(3): 37-41.
[4] 陈铭,胡翔龙,吴祖星. 针刺时督脉线下深部组织中氧分压的实验观察[J]. 针刺研究,2008, 33(6): 402-405.
[5] 汪培清,胡翔龙,许金森. 人体体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的红外热像显示[J]. 针刺研究, 2002,27(4):260-261.
[6] 胡翔龙,许金森,汪培清.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形成机理的初步探讨[J].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3,22(3):175-180.
[7]Yang HongQin, Xie ShuSen, Hu XiangLong. Appearance of human meridian-like structure and acupoints and its time correlation by imfrared thermal imag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07,35(2): 231-240.
[8]游振铨,胡翔龙,吴宝华,等. 心包经循行路线及其与心脏机能活动的关系的初步研究[J]. 针刺研究, 1993,18(2):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