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细华 沈 敏 王 琳 王友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1儿少与妇幼保健学系 2环境医学研究所,武汉 43003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相应不断增加,特别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型流动民工队伍急剧膨胀。这些激增的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中青年,相应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也必然随之攀升,他们中一部分随着父母流入城市,另一部分则因为条件限制被迫留守老家,由单亲、长辈或他人教育抚养。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农村留守儿童”。2008年,全国妇联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占农村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非常普遍[1]。因此,留守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教育学者、政府部门等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越来越普遍。有较多的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黄爱玲[2]及王东宇等[3]对福建各地区留守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总检出率高,焦虑、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较突出。一些研究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不同农村地区的留守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总体上在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等检测因子上得分值均高于非留守组或者常模[4-9]。可见,在留守儿童中处于受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重视。目前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调查文献虽然丰富,但各个单独研究所含样本量相对较小,且定量研究的对象、测量工具、统计方法参差不齐,代表性、一致性不足。故本文运用Meta分析对多项独立研究进行更全面、直观的综合评价。
1.1.1 检索策略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以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I),结合文献追溯作为补充,收集国内1999~2008年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检索关键词包括:农村留守儿童(或留守孩、留守学生、留守子女、留守幼儿),以及心理健康或健康状况。共检出相关文献1 576篇,对重复文献及主题不相关文献进行筛检排除,初步纳入文献197篇。
1.1.2 概念界定 根据近年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结果特点及调查重点,本文留守儿童纳入对象采用张春玲,吴霓等课题组的年龄界定:即规定农村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0-11]。心理健康的测量则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是被广泛认可且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化整体测查[12]。
1.1.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与所用测量量表符合上述概念界定标准。②有完整的原始数据,包括样本量,测量因子得分平均数,标准差。③设立合理的非留守组作为对照。排除标准:①原始数据只有两组阳性检出率,没有平均数和标准差。②以常模作为对照。③对研究对象相同、研究内容相似的多篇文献,选择提供资料最全文献作为纳入对象。④只提供结果有显著差异的测量因子得分的文献或文献信息太少无法利用。
按Meta分析的要求整理核对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连续型变量均数之差资料的经典Meta分析法,选择留守组与非留守组的各因子得分标准化均数差(SMD)作为效应量,选取异质性检验统计量χ2值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齐性检验的结果,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各研究结果合并的标准化均数差和95%的可信区间。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使用国际循证医学组织推荐的 RevMan 4.2软件完成[13-14]。
根据上述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6篇[15-20]。累计总样本量2 479例,其中留守组儿童1 465例,非留守组儿童1 014例。各文献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6篇文献基本情况表Table 1 T 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otal 6 references
对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 T量表的9项因子得分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χ2值的结果显示各项因子的异质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各因子分析均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H T测验共100道项目,分一项焦虑总分和8个内容量表(表2),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从表2可以看出,8项检测因子中,除了“学习焦虑”[95%CI:0.05(-0.24,0.34)],“对人焦虑” [95%CI:0.34(-0.01,0.70)]和“过敏倾向”[95%CI:0.36(-0.46,1.19)]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因子的合并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最大合并效应值为“冲动倾向”[95%CI:1.09(0.13,2.05)],最小合并效应值为“学习焦虑”[95%CI:0.05(-0.24,0.34)],焦虑总分达1.82,各研究因子均值合并效应没有太大差异,权重相当。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Meta分析Table 2 Meta-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lth test of the left-in-hometown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本文测量结果的Meta分析森林图(图未显示)表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这3项结果的菱形与垂直线有相交,其95%可信区间均包含0,表明留守组与非留守组之间的标准均数差异在这些测量项目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余“焦虑总分”、“冲动倾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等因子的横线与菱形均在无效线右侧,可认为在这些测量项目上,留守组的均数平均得分高于非留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Meta分析的各步骤中,均有可能产生偏倚,包括抽样偏倚,选择偏倚和研究内偏倚等。漏斗图是指相对于样本量的效应值,Egger等改良后的漏斗图是基于测量结果的精确度随样本量的增大而增加这一事实,根据图形的对称程度判断Meta分析中发表偏倚有无的简单观察方法[21]。如果Meta分析中没有偏倚,随着样本量增大,精确度提高,测量结果则集中在图形上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整个图形构成一个倒置的漏斗形状。如图1所示,除了个别测量效应值外,本研究漏斗图对称性较好,表明入选文献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的影响不大。
图1 测量结果漏斗图Fig.1 Funnel plots of the meta-analysis
随着近一二十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该特殊群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逐步被揭露出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体格发育、免疫接种、犯罪现象、意外伤害、社会与家庭适应、生存质量、人格特征等等方面引起了政府、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其中尤其以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与引导,代养人的文化素质较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儿童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教育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等等原因极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敏感、孤独、自卑、抑郁、自我封闭、感情脆弱、消极孤僻、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而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更是有学习焦虑、态度不端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学业问题。
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调查的基础上,运用Meta分析对具有相同研究目的且相互独立的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化的综合定量评价,以期得到更为全面、更为直观、更为可靠的研究结论。Meta分析作为一类循证医学性质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实质就是将相同研究目的的多个研究结果汇总并分析评价其合并效应量的一系列过程,它对同一问题可提供系统、可重复和客观的综合方法,通过对同一主题多个小样本研究结果的综合,可以达到增大样本含量,提高原结果的研究效能,使结论更具代表性。从本文的Met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除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外,MH T量表的其余各项因子“焦虑总分”、“冲动倾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的合并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焦虑总分的标准化均数差SMD(95%CI)达到了1.82(0.63,3.00)。反映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非留守组。其中“恐怖倾向”、“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的合并效应值均超过1.00,提示这可能是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子。本次应用Meta分析进一步综合和加强了近年来多数研究论文之观点。然而仅通过所纳入的6篇文献研究结果做出判断仍然不够充足,由于纳入标准的限制,阴性和无统计学意义的结果难以发表等原因,不可避免存在各种研究偏倚的影响,所以大样本的重复性测量调查对于结果的判断仍然是很有意义的。建议在以后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中,应尽量保持研究设计(如抽样设计、量表选择等)的一致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完备性等,从而使综合评价的结果更具可靠性。同时针对本次分析结果,也建议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能结合起来共同努力,采取各种切实的对策与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1] 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5-37.
[2]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4,18(5):351-353.
[3] 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4]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167(5):82-83.
[5] 郑显亮,张杰.皖北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2):121-122.
[6] 蒋湘祁,冯海平,张梅花.衡阳地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7,20(2):114-115.
[7] 龙军,沈英.赣南地区乡镇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64-265.
[8] 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97(7):56-60.
[9] 程少贵,郝加虎,陶芳标.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39-441.
[10] 张春玲.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J].教育评论,2005,(2):37-40.
[11] 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R].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2004.
[12] 郑全全,温延,徐飞舟,等.《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结构的探索及修改[J].应用心理学,2004,10(2):3-7.
[13] 钟文昭,吴一龙,谷力加.Review M anager(RevMan)—临床医生通向Meta分析的桥梁[J].循证医学,2003,3(4):234-245.
[14] 方积乾.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5-360.
[15] 何资桥,曹中平,刘永刚,等.湖南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21-423.
[16]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17] 刘志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18] 郭远兵,黄朝云,商守卫.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7):652-653.
[19] 周丽,高玉峰,邱海棠,等.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J].儿童少年心理卫生,2008,22(11):796-805.
[20] 曾红,曾煜.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J].健康教育研究,2008,(4):185-187.
[21] 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