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奇 胡 波 王继武 潘跃进
武汉市普爱医院普胸外科,武汉 430034
李运奇,男,1968年生,主治医师,E-mail:puailiyq@yahoo.com.cn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癌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有效地控制恶性胸腔积液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单纯胸腔穿刺抽液或全身化疗及常规药物胸腔内注射,疗效较差,复发率高。2005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们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加腔内注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治疗 3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3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均为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住院患者,肺癌19例,乳腺癌 7例,原发性肝癌 1例,胃癌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 9例,年龄38~75岁,平均 55岁,所有患者KPS≥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心、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正常,无药物过敏史。全组病例经胸片、B超或CT等检查证实为中等量至大量胸水,近半月内未进行局部药物灌注疗法及全身化疗用药。
所有患者在局麻下于腋后线第7~9肋间(胸水最低肋间隙),置入胸管,作胸腔闭式引流,缓慢排尽胸水,24 h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1 500万U胸腔内注射,然后封管。嘱患者反复变换体位,以使药物充分和胸膜接触。5~7 d后重复注射1次,然后拔出胸管,凡士林纱条填压覆盖引流口。治疗前后均摄胸片、B超观察胸水变化情况,并记录用药前后各种不良反应。每周复查1次B超,若再次发现胸水,则B超定位下穿刺抽液后,重复注射2~4次。停药4周后评价疗效并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本组治疗2次16例,3次9例,4次 5例。
按WHO标准[1]:①完全缓解(CR),积液消失,症状缓解并至少维持4周;②部分缓解(PR),积液显著减少(>50%),症状缓解并至少维持4周;③稳定(SD),积液较少(<50%),无增加趋势,症状部分缓解;④无效(PD),积液无减少,或增加。CR+PR为有效。
不良反应参照WHO标准(1981),不良反应分为0~Ⅳ度,评定指标根据治疗后各项检查结果及患者症状。
本组30例中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8例,稳定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3.33%。详见表1。
表1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水疗效观察Table 1 Effectiveness of 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2例,胸痛1例,发生率10%(3/30)。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后消失。无明显心、肝、肾功能损害,未见明显骨髓抑制反应。
恶性胸腔积液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经常出现。治疗上一般采用胸腔穿刺放液并腔内注射化疗药,以防胸水再次形成,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单纯的胸腔穿刺多用于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或是用于暂时缓解患者的症状。也有报道经胸腔穿刺,尽量抽净胸腔积液,再向胸腔内注入化疗药物或促粘连剂,但疗效较差,据报道有效率为 53.2%~57.4%[2-3]。行胸腔闭式引流使肺能够较好复张,可在将胸腔积液引流较彻底后,再经胸腔闭式引流管向胸腔内注入药物,促使胸膜粘连,从而消灭胸膜腔,以增强疗效,达到控制胸水的目的。
腔内治疗主要有以下方法:局部应用化疗药物、硬化剂、生物反应调节剂。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卡铂、丝裂霉素、博莱霉素等,有效率为40%~80%[4]。
肿瘤坏死因子是由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的一种多肽,它具有直接的细胞毒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5]。rhTNF的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①可特异性地直接杀伤肿瘤细胞;②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③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增加化疗药物敏感性;④抗肿瘤血管生成;⑤增加免疫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6]。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疗效较野生型明显提高,副作用减低,并且进行胸腔内使用,毒副作用更轻。本组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3.33%。不良反应方面,除少数出现发热、胸痛症状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胸腔闭式引流加腔内注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近期生存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宋金涛.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现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8):820-821.
[2] 王永强,王云杰.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治疗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9):2633-2634.
[3] 杭志强.我院八年间恶性胸腔积液胸膜固定术治疗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4,9(4):337-339.
[4] 于立恒.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07,34(12):973-976.
[5] Watan B E.Cytotocial mechanism of TNF effects of lysosmal enzyme and hy oroxy l radical inhititors on cytotoxicity[J].Immunopharmacol Immunotoxicol,1998,10(1):10-13.
[6] 周清华,侯梅,李潞,等.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多中心Ⅱ期临床随机试验[J].中国肺癌杂志,2003,6(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