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丽
切痂植皮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有效手段。以往研究发现切痂植皮手术术中体温的降低十分明显。而术中低体温与病人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对机体多个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加重病情。由于严重烧伤病人全身各脏器病理变化复杂,其体温变化也较敏感,体温动态变化能迅速反映机体病理状态。因此,保持病人术中正常体温非常重要。对50例切痂植皮手术病人术中体温变化所进行的观察、记录,了解到病人术中体温变化的规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09年3月手术病人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8岁~70岁;病人术中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2 h~4 h;手术病人均采用全身麻醉,体位仰卧位,头部抬高 15°~30°。常规消毒铺单后,即行四肢切痂清创、微粒自体皮移植、大张异体皮覆盖术。
1.2 方法 随机将50例病人分为保温组与常规组,每组25例。
1.2.1 监测方法 常规组病人不采取保温措施。保温组病人控制手术室温度26℃~28℃;组织安排好手术人员,缩短手术时间;尽量减少体表创面的暴露面积和暴露时间;术中使用的库血和输液,术前都预先送进手术室复温;纠正术中某些不合理的操作,如避免创面淋洗和冷湿敷,必要时以使用温热盐水为宜等。温度探头置入鼻咽部,连续监测鼻咽部温度,作为机体中心温度。
1.2.2 记录内容 病人基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术前诊断等内容;术前基础指标:病人进入手术室平静10 min后,记录麻醉前体温、心率、血氧、血压作为基础值;病人术中指标:记录手术时间、术种、液体入量、出血量、尿量,手术开始 30 min记录1次体温情况,直至手术开始后150 min。
1.2.3 低体温判断标准 本资料中,将病人从麻醉前到手术结束期间监测到的最低鼻咽部温度≤36℃作为低体温的判断标准。中心体温34℃~36℃为轻度低体温;32℃~33℃为中度低体温;<32℃为重度低体温。
病人鼻咽部最低温度不仅与麻醉前基础体温、基础血氧饱和度呈正相关,而且与年龄、手术室温度、基础血压、基础心率、术中液体入量、术中出血量、术野冲洗量等也有一定相关关系。两组病人围术期体温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围术期体温比较 ℃
低体温使组织器官代谢率降低,从而可对组织起保护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低体温抑制免疫功能,导致凝血机制紊乱等,尤其是降低机体各系统功能,可使循环系统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肺血管阻力增高、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心脏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许多因素可以引起手术病人的体温变化。术中低体温的常见原因为:①静脉输注大量低温液体;②手术暴露时间长,热量丢失多;③手术室温度偏低,冲洗液未加温;④麻醉、肌肉松弛后机体产热减少,抑制体温调节的防御反应。上述原因均使术中热量散失而导致体温降低。本次保温组病人经术中输注加温液体,及时保暖,有效地预防了术中体温降低和热量丢失,减少术后寒颤的发生。因此,术中输注加温液体,冲洗液加温到40℃可避免和防止术中体温降低[1,2]。
体温是影响生命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改变机体化学反应和酶促反应的速度来影响生命过程。体温变动是机体代谢产热和散热(辐射、对流、传导、蒸发)平衡的结果。恒温动物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代谢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在恒定范围,从而保证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丘脑下部,氯胺酮、地西泮、普鲁卡因(KDP)静脉复合麻醉可通过直接、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骨骼肌的产热效应,使机体产热减少。手术室温度低,手术时间长,体表、创面暴露面积大,术中大量使用冷的消毒、冲洗、湿敷液及液体、库血的输入,都使机体散热大量增加。烧伤后正常皮肤表皮层中的脂膜破坏,也加速了创面蒸发和热量丢失,终致体温过低,从而激发交感神经兴奋,引起代谢亢进、水、酸碱平衡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凝血障碍等并发症。
总之,手术室护士应关注手术时间,事先评估,如病人体温偏低、基础血氧低,或预测手术时间可能延长、手术进程不顺利,巡回护士应考虑给病人实施主动加温措施,使用静脉液体、血制品、冲洗盐水时先加温至体温一致,以及使用特制升温毯,有效避免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期康复[3,4]。
[1]黄步英,宋春红,易先锋.大面积烧伤创面切痂植皮的围手术配合[J].河北医学,2005(2):64-66.
[2]田利利,王文芳,李晋芳.围术期病人低体温原因分析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8,6(5B):1280.
[3]蔡文训,董振明,康荣田,等.低温对麻醉犬血液动力学及流变学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5):286-288.
[4]邹武,毕敏.硬膜外阻滞麻醉中寒颤与体温中枢调节反应的关系[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1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