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措施培训对专科护生职业倦怠感的影响

2010-04-26 09:00马国平王克芳王翠丽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倦怠感职业倦怠专科

马国平,王克芳,王翠丽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应对措施培训对专科护生职业倦怠感的影响

马国平①,王克芳,王翠丽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目的探讨在校期间的应对措施培训对专科护生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把240名专科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0名,在临床实习之前对其进行职业倦怠应对措施集中培训40学时;对照组120名,依常规不做任何特殊培训。在实习满6个月后,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其职业倦怠感的水平。结果职业倦怠感评分实验组情感枯竭(2.95±1.06)分,去人性化倾向(2.35±1.15)分,个人成就消失感(3.25±1.05)分;对照组情感枯竭(3.95±1.25)分,去人性化倾向(4.25±1.62)分,个人成就消失感(3.65±1.35)分。两组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比较均有差异性(P<0.05)。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对护生进行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的集中培训,对降低专科护生职业倦怠感有一定的影响。

职业倦怠;应对措施;专科护生;心理学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的极度心身疲惫和情感耗竭的综合征[1]。护士作为与身心失衡的患者最频繁接触的角色,既要承担临床处置的高风险职责,又要遵循弱势患者的需求规律,无疑是职业倦怠的易感、高发人群[2];而倦怠具有消极性,护士的职业倦怠状态不仅影响着护士的生活质量,也严重影响着护理工作质量。有研究表明,护生在实习的中后期存在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3],严重影响其实习质量,并且对其此后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Maslach[4]认为个体的应对方式对护士职业倦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教育干预提高个体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如放松训练、理性情绪治疗、沟通技巧、时间管理等可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为此,我们对2007级120名专科护生在一般实习动员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倦怠应对措施的集中培训,以期降低其在实习期间的职业倦怠感,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校2007级护理专业在某三级医院实习的2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9岁~22岁,平均20.6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人,两组从性别、年龄、基础文化及所学课程、工作环境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工具

1.2.1 采用由Michael Leiter开发的、由李超平修订的的MBI-GS国内版[5],该量表包括三部分:1)情感枯竭分量表包括5道题。2)去人格化倾向分量表包括5道题。3)个人成就感降低分量表包括6道题。该量表采用0~6分7级评分法,0代表“从不”,6代表“非常频繁”。该量表在国内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情绪枯竭、去人格化倾向和个人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3及0.82。

1.2.2 自编护生自评量表。包括护生的一般情况调查、关于职业倦怠的自评结果、对应对措施的理解以及自觉效果的评价等,主要目的是了解被试对培训效果和需求的自我评价。

1.3 方法 对照组实习前做一般的实习动员;对实验组实习前做职业倦怠应对措施的集中培训共40学时,包括了培训前评估、职业倦怠介绍、角色认知教育、压力应对技巧、沟通技巧和实习常用的操作技能培训。在两组护生实习期满6个月后,利用其集体返校时间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96.67%。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数据采用 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MBI-GS量表数据统计结果 两组护生在职业倦怠感水平上存在差异性。两组护生职业倦怠感评分比较,见表1。

2.2 自评量表结果 被试护生自我评价应对措施的培训对其职业倦怠感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实验组120例,自觉存在倦怠者 96例,占80.0%,愿意接受培训者119例,占99.1%,认为培训有效者116例,占96.7%;对照组120例,自觉存在倦怠者102例,占85.0%,愿意接受培训者112例,占93.3%。

表1 两组护生职业倦怠感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护生职业倦怠感评分比较(±s)

P<0.05

组别 例数 情感柘竭 去人格化倾向 个人成就感消失实验组对照组120 120 2.95±1.06 3.95±1.25 2.35±1.15 4.25±1.62 3.25±1.05 3.65±1.35

3 讨论

3.1 专科护生实习中后期确实存在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专科护生在实习的中后期确实存在轻中度的职业倦怠感,并且已经影响到了她们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实习的质量。被试240名护生中,有198名自认为存在职业倦怠感,占总人数的82.5%,其中有57名护生表示以后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占总人数的23.7%。

3.2 应对措施集中培训对职业倦怠感的影响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均较对照组低,且统计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培训对去人格化维度的影响最明显,其次对情感枯竭的影响也较显著,这就证明对专科护生的应对措施的集中培训对其职业倦怠感是有影响的。被试的自评量表统计也显示了这一结论:240名被试护生中,有231名认为有必要在学习期间接受这方面的培训,占总数的96.2%;120名接受培训的护生中,有116名认为应对措施的培训对她们职业倦怠感的产生有积极影响,占实验组总人数的96.7%。

通过培训前评估、职业倦怠的相关内容的讲授,能够了解护生的倦怠水平,使护生能够意识到积极应对的重要性,并能预测自身职业倦怠的征兆,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去应对即将面对的实习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可以减少情感内耗,降低情感枯竭。

角色认知教育和压力应对技巧以及沟通技巧的培训对去人格化的影响更显著一些 护生通过角色认知教育,认清了自己的角色义务和角色期望,对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有了较深的认识;而压力应对技巧以及沟通技巧的应用,更有效地降低了护生的压力反应强度,使其对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更加有信心、得心应手。

专业技能的培训为应对职业压力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护生能够适应角色要求,可降低工作压力刺激强度,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都有一定影响,可以提高实习护生的个人成就感。

3.3 不足之处 应对措施的培训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实习护生的职业倦怠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生虽然经过了40学时的培训,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分析原因,护生职业倦怠是个体因素与组织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预防和矫正护生职业倦怠必须采取改变个人和改变组织的综合干预模型[6]。本研究证明仅从个体单方面入手难以使职业倦怠得到全面有效的改善,组织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1] 王君俏,黄燕华.护士工作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22):15-17.

[2]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3] 张思溪.实习护生职业倦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家庭护士,2008,103(4):924-925.

[4] 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J].Annual:Review of Psychology,2001.397-422.

[5] 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5),677-684.

R192

A

1008-4118(2010)01-0062-03

马国平(1977-),女,讲师,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在读研究生。工作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10.3969/j.issn.1008-4118.2010.01.44

2010-01-08

猜你喜欢
倦怠感职业倦怠专科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