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厅
创新服务模式,探索符合绵竹实情的农业技术推广新途径、新机制,是加速江苏农业技术绵竹本土化和建立灾后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根据科技部对科技抗震救灾的指示精神,紧密结合中央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对口帮扶工作的具体安排,江苏省科技厅从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四个方面积极组织、全力支持四川省绵竹市开展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依靠科技帮助灾区农民恢复重建家园。
2008年11月,科技部组织召开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工作实施启动会。会后,江苏省科技厅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部署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厅长为组长、有关业务处室和涉农科教单位共同参加的震后重建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领导小组。并迅速组织相关人员,赶赴对口帮扶市——四川省绵竹市开展调研,第一时间了解当地灾后农业生产的整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在与当地科技农业部门的充分沟通后,研究制定了《江苏省科技厅对口支援绵竹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员帮扶工作方案》,协调省内农科教单位,集成资源,扎实推进地震灾后绵竹地区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并在计划经费中拿出100万元作为专项救援经费支援绵竹市。同时,定期召开对口帮扶工作协调会,及时解决帮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对部门优秀科技帮扶特派员进行了表彰。通过两年来的实施,实现了绵竹地区灾后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优势产业的大调整、农民收入的大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大提升。引导了传统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的改变,从而全面促进灾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重建和恢复。
根据科技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工作”的统一部署, 江苏省科技厅围绕重灾区绵竹市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组织省内科教单位,精心挑选了一批政治素质高、长期坚持深入江苏农村一线、具有较强农业生产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组成对口帮扶科技特派团,奔赴灾区帮助开展援建工作。随后又相继派出4位一流农民技术能手(均为省市劳模)参与援建工作。采用“江苏专家+江苏农民种养能手(绵竹农林部门的技术干部协助)+当地农民”的运作形式,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和对口帮扶工作,倾力帮助灾区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和生产自救工作。自2008年7月份以来,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在灾区工作过程中,克服余震不断、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瘫痪等困难,狠下一条心,咬紧牙关,全力以赴,真抓实干,有序、高效地推进了各项援建工作,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科技特派团的办公室主任、镇江市农科所的刘昭亭同志在绵竹一忙就是整整两年,去年夏天妻子得了脑部血管痉挛,急需做丈夫的他陪着去上海治疗,儿子高考又急需做父亲的他关心照顾,而他为了灾区的重建,毅然留在了当地帮助当地农民恢复生产。
绵竹与江苏镇江大致在同一纬度上,自然地理条件有相似之处。然而,同样是开发丘陵山区资源,绵竹每亩地的人均收益不到800元,江苏镇江每亩地的收益却高达上万元。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进行对口援建,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这不仅是绵竹灾后恢复重建的现实需要,更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所在。为此,江苏省科技厅在绵竹九龙镇着力打造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核心规划面积300亩,以当地现有梨产业和生猪产业为基础,引入适宜的果蔬等优良品种,嫁接江苏比较成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用3年左右时间,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理念,边建设、边培训,协助绵竹农技人员和农民,尽快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及示范园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目前园区内一大批附加值高的果蔬产品已经成熟,其中草莓已连续采果5个月,最高亩产1500公斤,示范园区内亩效益超过4万元,指导农户种植亩效益超过1.5万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酵床养猪、养鸡成功实施,正在一批养殖大户中推广。2009年12月18日,高效农业示范园中引进的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已经成功“嫁接”到农民手中。当地农户钟长兴成立苏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以此技术发展养猪业。“按照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到今年年底前,生物发酵床养猪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大10倍。”钟长兴表示,这将能带动30户以上生猪养殖户。农业示范园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和苏、川两省领导的高度评价。
江苏农业科教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涉农高校院所111所,科研人员1.2万人,占全国科研人员总数的10%以上,专业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因此,在开展科技特派团援建服务过程中,江苏省科技厅充分发挥学科齐全、人才众多、成果丰硕等科教资源优势,大胆打破已经制订的帮扶工作方案和合作协议,不断创新帮扶内容,拓宽帮扶领域,逐渐从单一的项目帮扶转为全方位、多领域科技服务,全面推进了绵竹地区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重建工作,有效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整体水平。两年来,已先后协调组织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省农科院园艺所、镇江市农科所等多家科教单位的专家近200多人次奔赴绵竹开展科技帮扶,指导当地农民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服务领域已超过20个。例如针对当地水稻单产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组织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专家丁艳锋教授等到绵竹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当地农技人员共同制定了绵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实施方案,两年累计推广30万亩使得全绵竹市水稻由2007年的单产483kg/亩提高到550kg/亩。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绍铃教授两次赴绵竹,进行梨园标准化建设和管理的技术培训。
创新服务模式,探索符合绵竹实情的农业技术推广新途径、新机制,是加速江苏农业技术绵竹本土化和建立灾后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为此,江苏省科技厅充分考察绵竹当地农业、气候和科技等现状,沿着品种、技术选择——品种、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传递这样一条主线选准绵竹农业灾后恢复、发展最急需的,对农民增收作用显著的农业产业项目引入到当地,并采用“江苏专家+江苏农民种养能手(绵竹市县农技人员协助)+当地农民”的运作形式,逐渐形成江苏农业专家与当地农技人员、江苏农民劳模与当地农户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的农业技术传递模式,创新江苏技术绵竹本土化人才培训模式。两年来累计举办以农技人员和农民为主的27场次现代农业知识讲座与现场培训,受训人数达1315人次,受到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热烈欢迎。为使园区尽早发挥示范效果,实现江苏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和传递,从根本上增强绵竹自身抗灾重建的实力,科技特派团在向当地农民示范培训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同时,启动了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在绵竹9个示范镇的11个示范村,组织发展草莓、葡萄、桃、梨等种植示范户87户,畜禽养殖示范户36户,示范种植面积430亩,饲养畜禽6530头(羽),组织科技入户指导就达1289人次。首批在绵竹市九龙、板桥、孝德、什地、富兴等5个镇,遴选19户大棚草莓示范户,目前亩收益已达1.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