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仅多彩红薯的精品礼盒就卖了3万盒,今年预计可以卖到6万盒。”说这番话时的王军神态颇有几分自得。
作为北京市延庆县沈家营镇西王化营村的村书记王军确实有骄傲的资本。这几年在镇政府统筹下,依靠科技的支撑他们把普普通通的红薯卖出了“天价”,曾经一斤三五角钱的甘薯,卖到了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延庆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县,现实决定我们不能走破坏生态的工业路线。真正想让农民致富,还得依靠科技。”沈家营镇镇长张绍芬说。
为此,沈家营镇打出了“五彩农业”的“金字招牌”。让农作物长出各种色泽,五彩的甘薯、五彩的杂粮、五彩的菊花……
五彩甘薯不但成为了镇里观光旅游的核心“景观”,也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助手。农民们不仅推出了五彩甘薯礼盒、甘薯宴等产品,而且将个头小、卖不出价的甘薯打成粉做成粉丝、甘薯挂面等深加工产品,仅这一项就有数百万元的收入。
其实,沈家营镇只是北京市科委启动创新型乡镇工作以来,依靠科技谋发展思维深入京郊乡镇的一个缩影。如今已有43个区域经济特色突出、主导产业鲜明、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创新型乡镇出现在京郊大地上——“文化造镇”的通州宋庄镇已成为当今中国原创艺术的大本营、“京郊大桃第一镇”的平谷区大华山镇驰名海内外,还有探索农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新机制的十渡镇、以特种蔬菜种植和育种而闻名的顺义区李桥镇、在沙滩上发展花卉产业的昌平南口镇……
始于2005年的北京市创新型乡镇建设是在新形势下,北京科技工作为进一步促进京郊乡镇经济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这项工作为乡镇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创新型乡镇发展内涵是通过知识、技术、人力资源等现代创新要素的引入整合本土的传统知识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建设具有独特乡村经济发展、价值创造和社会治理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的农村乡镇。而这其根本所在就是如何把科技因素导入到本地经济建设中来。
经过5年的建设推广,如今遍布京郊的43个创新型乡镇在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村镇治理、乡风乡貌、农民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迈上了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创新型乡镇建设已成为基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受到京郊百姓的欢迎。
“创新型乡镇建设是以‘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为纲领,推进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杨伟光说。
据了解,北京创新型乡镇建设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三种模式,即文化先导模式、生态经济模式及特色产业模式。文化先导模式依托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怀柔九渡河镇发展“五色文化”产业,打造“五彩九渡河”魅力名镇。通州宋庄镇建设“画家村”,吸引各地知名画家集聚,发展字画产业,带动旅游、服务、房地产、租赁等相关产业发展,已经形成文化创意经济,给宋庄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生态经济模式即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配套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为市民提供休闲、度假胜地,发展休闲服务经济。丰台王佐镇、海淀苏家坨镇、延庆张山营镇、昌平长陵镇等,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休闲体验、特色餐饮、采摘园、农业公园等,成功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特 色产业模式则是利用已经形成的特色支柱产业资源,注入科技、绿色、文化、健康内涵,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如平谷大华山镇打造京郊大桃第一镇;昌平南口镇重点发展百合花主导产业;房山琉璃河镇建设以肉鸭加工、面粉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等。
这三种模式的推广,让乡镇负责人增强了科技促发展的意识,推动了一批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家的“进村入户”,催生了诸多符合乡镇资源禀赋的各类特色产业的集成创新成果的诞生,加速实现了科技资源向乡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化,为首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动力和引擎,更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上有了突破。乡镇由被动统筹变为主动统筹,积极接纳城区资源,迎合城区消费需求和产业转移需求,真正做到了与城区协调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近5年创新型乡镇建设的工作实践与成效来看,现在京郊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具备独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的特色乡镇。他们在打造自身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农民增收可持续的整体解决方案,创造出了乡镇经济发展、价值创造和社会治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已经真正走向科学发展道路。
创新型乡镇工作深得基层与社会各界的赞成和认可。新时期,如何把创新型乡镇建设做的更活跃?有了“点”的有效探索,如今要形成“面”的影响力。
“ 原来的‘封’是创新型乡镇建设一个个特色‘点’的全新探索。试点乡镇大多是靠区县推荐,市科委认定选好乡镇试点后,以科技成果应用为动力,以整合集成城乡内外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为基础,形成创新网络和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知识、技术向乡镇流动扩散,乡镇的创新发展处在科技推动的自发、自觉阶段。”杨伟光说,科技的的确确为平凡的乡镇注入了不平凡的要素,但说到底,通过外力推动内力的“官封”机制,由外而内地推动的是单个乡镇走“内生式”发展道路。“如今的‘创’,是打造创新型乡镇建设发展体系‘面’的影响力”。
科技要引导乡镇创什么?创建乡镇以科技促进产业发展特色化、增值化和多功能化的新模式,创造更多乡镇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谋发展的新局面,创新科技为发展传统高效种养业作支撑,转变为支撑生产、生活、生态与文化功能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村民在赶制大红灯笼。
如何引导乡镇创?通过变“封”为“创”,以科学的考评体系,建立乡镇之间创新发展的良性竞争机制,加强对全局创造性的鼓励,减少个别乡镇对政府项目和支持的依赖性,充分调动各乡镇以科技促发展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先期试点的示范带动,逐渐让乡镇自主靠拢来创!科技引领乡镇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实现创新发展的从自发到自觉到自为,主动挖掘基层的创新要素。”
乡镇创新发展“近者悦,远者来”的引导机制与政策环境,将使京郊越来越多的乡镇经过学习、模仿、探讨后,更自主的完成科技运用与创新,更加“随心所欲”地利用科技内生力发展特色产业,杨伟光书记的思路格外清晰。
变“封”为“创”思路的提出为深入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的下一步工作明确了方向,秉承科技引领突出重点、科技推动乡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助推产业发展的核心思路,科技工作要全面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科技工作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新提高,为推动京郊区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去年开始,北京市科委改变了目前由各区县推荐创新型乡镇建设示范乡镇的推进机制,实现创新型乡镇建设工作由“封”到“创”的转变。
由“封”变“创”的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京郊多功能、有覆盖效应的创新型乡镇发展体系的构建,也是科技计划从支持单一技术领域向支持区域技术、经济和社会整体进步的工作机制深化。
“随着创新型乡镇的建设,从科技资源的整合、科技要素的注入,到对乡镇领导干部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在北京的乡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引导支撑的重要作用。”杨伟光自信地说,“今天北京乡镇的科技环境、科学发展氛围、科技意识已经形成。”
张绍芬等一批乡(镇)长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据了解,通过基层领导干部系列培训、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乡(镇)长研讨班等活动的举办,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创新型乡镇建设的带路人。据统计,在实施创新型乡镇建设的5年中,北京成长起了一批干部,其中8名镇长提升为书记,6名副镇长提升为镇长。在这些“领头羊”的带动下,全市各乡镇争先建设创新型乡镇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创新型乡镇建设要有‘面’,要有‘声音’,如果还是‘1+1’的形式,那就很不现实,也很被动。”杨伟光指出,要把乡镇中处于萌芽期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的做法、理念收集并加以放大。
以示范带动全局,以先进带动落后。打造明星乡镇、突出科技效果,新时期的创新型乡镇建设将更活跃。
杨伟光告诉记者,新阶段创新型乡镇建设工作,着眼于从基层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按照“宣传引导、社会评价、成果推动、研究总结、辐射推广”的20字工作思路,在三个导入(导入培训、导入人才、导入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宣传推进、双百推进、活动推进、评估推进的“四推进”工程,推出一批精品典型,实现由“封”变“创”,做到北京全市乡镇依靠科技创新走上科学特色发展之路,在全国形成较大的品牌影响效应。
同时,北京市科委还推出了五项具体举措。首先,打破封闭,变“封”为“创”,激发更多乡镇的创造活力,培养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开放创新型乡镇的推进机制,由对创新型乡镇试点和创新型项目的“封”,转变到在指标体系引导下,通过科学评选的方式确定创新型乡镇和创新型项目的“创”。
其次,以科学发展特色乡镇主题宣传活动为途径,营造出乡镇争创创新型乡镇的声势、遴选出科学特色发展的乡镇典型,塑造创新型乡镇工作品牌。
第三,以构建创新型乡镇评价指标体系为途径,加强乡镇“一把手抓创新型乡镇建设”,实现“四个引导”:引导乡镇政府部门转变发展理念;引导产业发展走新模式;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引导农民生产向高附加值转移。
第四,以双百对接活动促进创新型乡镇建设,推进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与政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即通过科技系统100个支部与创新型乡镇100个村支部进行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在乡镇应用,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最后,今年将继续举办乡镇领导干部创新讲坛,搭建乡镇领导交流平台,相互交流乡镇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验与体会,促进更多乡镇争创创新型乡镇建设;继续实施领导干部科技培训、科技镇长能力提升工程,激发乡镇领导干部的科技活力,强化“有为才有位”的科技意识,努力做到领先一步,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将创新型乡镇建设塑造为北京市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