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四川 经过十年的努力,四川在西部大开发当中取得了长足进步,成效比较明显。一是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07年全省GDP超过1万亿元,是全国第9个跨入万亿元门槛的省。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四川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633元,是1999年的2.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也是1999年的2.23倍。二是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省各种运输线路总里程达到23.1万公里,比西部大开发前增加了1倍多。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全省2.88亿亩天然林得到管护,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77.4万亩,退牧还草75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7.5万亩,从四川省流入长江的泥沙减少了46%。三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得以确立,适应市场、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也大为提高。政府职能转变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在国企改革、财税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扩权强县试点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重庆重庆经济、社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一是基础设施改善了。十年前高速公路100公里,现在高速公路1600公里;十年前的机场是200万吞吐量的机场,经两轮改造后就将达到2000万;十年前整个重庆市铁路400多公里,现在实际通车的里程是1300多公里。二是工商经济发展了。十年前重庆的工业销售总值只有1000多亿,2009年到了8000亿;工业的投资,十年前投资100亿,2009年投资是1700亿。三是提升了服务业。重庆原来的金融服务业,十年前30%左右的坏账,银行的贷款就达1000亿,所以是一个金融几乎都要倒闭的破坏性的地方。现在重庆的金融业,今年两个过万亿——资产总量过万亿,储蓄余额过万亿,贷款余额9000亿。效益改善了,原来重庆的金融不良资产率30%,现在1.3%。重庆现在不良资产率在全国排第三位。
贵州 西部大开发这十年来,贵州的民生保障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事业发展都很快,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经济实力上了很大台阶,全省GDP从最初的900多亿元增加到3600多亿元,刚好翻了两番;“西电东送”工程使全省新增电力装机2114万千瓦,是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电力装机总和的4.27倍;在电力工业的拉动下,煤炭年产量从2000年的3677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36亿吨。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公路通车里程由3.4万公里,增长到14万多公里;全国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由0.3亩增加到了0.58亩。三是生态建设得到很好的加强。退耕还林的面积1800多万亩,同时承担了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项目。四是特色经济有很大的发展。2009年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600万千瓦,“十一五”预计达到3000万千瓦。五是民生保障有根本性的改变。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25%,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普九”也已实现,民生问题都逐步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云南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云南抓住机遇,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交通、水利、能源、城镇基础设施,实施了一批大的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投入达到2500个亿,公路的通车里程达到20万公里,在全国排第三位,比2000年多增加了9万多公里。高等级公路已经到了8000公里,比2000年的时候多了5700多公里。高速公路已经达到2500公里,比2000年的时候多了1600公里。同时,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说,这么多年来,云南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打造生物、烟草、矿产、旅游、能源五大支柱产业支撑了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云南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单一、依赖资源比重太大、产业的层次比较低这三大问题,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摆在眼前很大的问题。他表示,在注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同时,把调结构、创特色、上水平作为应对各种经济风险的根本之策来对待。
西藏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援藏各个省、国家企业的帮助、和藏区人民的努力下,西藏取得了长足发展。西部大开发实施十年来,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七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安居工程”使农牧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比较大的改善,“十一五”期间,有80%农牧民住上安全实用的房子。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是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大开发在西藏的标志性工程。因此西藏人民称其为“发展幸福生态”的这样一条线,西藏铁路运营三年多的时间,它对西藏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乃至于今后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中央政府对西藏投入力度很大,这些年共投入67个亿来搞生态保护建设。2001年以来,安排退耕还林资金3.88亿元,完成退耕还林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85万亩。全面停止了工程区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对1800万亩天然林实行了常年管护;截止2008年,退牧还草到位资金9.4亿元,实施了4591万亩天然草场退牧还草工程。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保护区面积达到4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8%,居全国之首;加大了严重退化,沙化草地的综合治理力度,全区共建立了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
陕西 十年来,陕西省发生了很大变化,2008年,陕西省GDP为6851.32亿元,是1999年1592.64亿元的4.3倍,翻了两番多,在全国的排位由第21位提升到第19位。十年经济年均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18246元,为1999年4415元的4.1倍,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1.7%提高到80.4%。2008年,陕西省财政收入1104.36亿元,迈上千亿元台阶,是1999年172.97亿元的6.4倍。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陕西前三季度的GDP增速又达到了12.9%。十年中,陕西省大力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明显;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西部大开发十年里,陕西省累计造林面积达6236多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还草3449万亩,这些工作把陕西的森林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同时,陕西省在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方面取得不少经验,也有不少心得。坚持循环理念,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对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以减少污染,提高比较效应,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甘肃 西部大开发十年,是甘肃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业生产总值由不足1000亿,增长到3500亿左右;人均GDP上了一个台阶,由几百美元增长到17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2009年可以达到280亿,增长了20%,在GDP当中的比重达到了18%左右。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交通方面,全省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达到1650公里;铁路总里程将达5000公里,已投入运营4个直线机场,还有5个在建;水源工程方面,黑河流域的治理工程、黄河上游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及解决陕甘宁边区老百姓饮用水的引水工程等项目,现在有的已经建成投入运营,有的正处于建设中。此外,流域治理的二期工程、敦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敦煌水源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现在也正在向前推进。三是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退牧还草2600多万亩,退耕还林2000多万亩。四是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贫困面较大幅度下降。包括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植被的保水源工程的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五是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认同。通过引进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做大做强石油、有色冶金、黑色冶金和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提升工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的比重,此外,甘肃省的循环经济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批准,所以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循环经济作为抓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青海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预计达到480亿元,比1999年预计增长7.6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占比明显提高,2009年全省民生财政支出预计达到358.6亿元,比1999年预计增长11.6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十年,是青海财政收入增长最快、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的十年。数据显示:1999~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38.39亿元预计增加到1122亿元,连续十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十年来,集中财力办大事,财力安排不断向基层、向民生、向“三农”倾斜。此外,西部大开发十年间,全省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8.3亿元;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资金271.1亿元。同时,积极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从2000~2008年全省执行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共计减免各类税收136.5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促进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宁夏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宁夏提出“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总体战略,努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目前宁夏平原已经成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塞上江南新天府。首先,水资源分配是关乎宁夏民生和前途的重要命题,在蓄水方面,通过大力兴建水利工程解决了宁夏中南部地区1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和12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极大提高了这些地区的抗旱保灌能力;在节水方面,宁夏是全国第一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全区年总耗水量5年减少了7亿立方米,GDP用水量和耗水量分别下降34%和33%;同时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把干旱缺水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近水、临城、靠城的地方,使15万贫困人口得到易地安置,并且在新的家园很快脱贫。
新疆 十年间,新疆奋起直追,从中国最西部的经济“洼地”一跃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实现全国资源合理调度的战略性工程陆续建设并开始发挥效应,同时新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也取得重大进展,新疆步入了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好、各族人民受益最多的时期。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特色产业快速兴起,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新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5645元增至2009年的1212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618元增至2009年的4000元,均创历史新高。
十年间,新疆奋起直追,从中国最西部的经济“洼地”一跃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绩卓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由157亿元提高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1.89%,比全国同期高了1.8%,比新疆高1.7%。人均生产总值由6523元提高到2.33万元;外贸进出口实现了从4.1亿美元到50亿美元的跨越。产业结构得以调整。2009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提高了7%,超过了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在农业生产方面,生产建设兵团在“现代化”上做文章,高新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000万亩,占兵团耕地总面积的2/3,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也已达到了88%。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西部大开发的十年中,兵团在沙漠周边和沿国防一线大量种植防风林、生态林,形成农田林网及居民点绿化体系,人工造林363万亩,有77%的团场已经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各族农牧职工更是从西部大开发中获益,团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7300元,比1999年增长了近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元,比1999年增长了1.3倍;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师、团、连三级都建成自己的卫生体系,卫生室已经覆盖到了所有连队,17个贫困团场基本脱贫。
广西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是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安宁巩固的十年。一是经济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7171亿元,为1999年1971亿元的3.6倍;财政收入843亿元,为1999年201亿元的4.2倍。二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获得了重大的进展,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等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建成投产;全区高速公路里程2181公里,铁路营运里程3100公里,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初步形成。三是特色优势产业在进一步加快,食品、有色金属、汽车、石化、冶金、机械、电力等逐步成为工业支柱产业;食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排第1位。四是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2000~2008年全区共完成造林207.6万公顷,2008年全区森林覆盖率54.2%,居全国第4位。五是民生获得了极大的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0.8%,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00~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9%。
内蒙古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经过十年的大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实现了由后列到中列的重大跨越,创造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2008年,内蒙古完成生产总值7761.8亿元,从居全国第24位、西部第5位上升到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32214元,从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前移至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内蒙古以占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58%的经济总量和3.85%的经济增量。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2.8∶37.9∶39.3演进为2008年的11.7∶55∶33.3。 对于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7457.98万亩,禁牧休牧面积达7.23亿亩;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29亿亩,2.4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5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此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建成了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水利、通信等大项目,发展条件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