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渤,焦 玮,张 新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3)
2004年3月~2009年3月,我们应用0.2%呋喃西林液湿敷配合加温浸泡治疗疱疹性瘭疽并发症30例,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60例疱疹性瘭疽患儿,男35例,女25例;年龄21~72个月,平均40个月。病程2~6 d,平均3.3 d。疱疹数1~8个,严重水泡融合,形成蜂窝状大疱,疱壁厚,基底红,疱液浑浊或呈暗红色。并发疱疹性甲沟炎28例,化脓性指头炎14例,甲沟炎伴有指头炎18例,其中21例伴有发热,体温37.1~38.6℃;26例有反复发作史。血常规检查示18例白细胞总数为(8.6~11.7)×109/L,中性粒细胞0.75~0.89。PCR检测出单纯疱疹病毒(HSV)DNA 45例。42例行脓疱液及糜烂组织细菌培养,10例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按湿性疗法治疗,评估患指及全身情况后选择保守性锐器清创法:2.0%碘伏消毒皮肤,用无菌剪刀剪开所有脓疱,甲下积脓予剪除指甲,用血管钳夹取生理盐水棉球,轻蘸除脓疱液及坏死组织,尽量不损伤深部组织,暴露创面;操作时动作要轻、稳、准,减轻疼痛。清创结束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对照组用0.2%呋喃西林液浸湿小纱布覆盖于创面表面,外用凡士林油纱覆盖,最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观察组用42~45℃的0.2%呋喃西林液100 ml加2%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混合浸泡,使患处保持有药液附着,作用时间5~10 min,手指皮肤渐微红。用2%碘伏消毒皮肤及创面,再用0.2%呋喃西林小纱布湿敷,油纱覆盖,纱布包扎固定。两组均隔日换药;予抗病毒、抗生素及对症处理。指导患儿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饮食。治疗1周评价疗效。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显效(症状明显缓解,创面皮肤收缩有皱翼、无渗液,水肿消失)8例,有效(症状基本缓解,创周皮肤稍红肿,创面有少量渗液)19例,好转(症状基本控制,脓疱数减少,创周皮肤仍红肿,创面有渗液)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0例,好转15例,无效(症状无改善,创面渗液多,周围仍红肿)3例,总有效率为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0.01。
讨论:疱疹性瘭疽又名单纯疱疹性指头炎,病原体为HSV,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为接触性单纯疱疹的一种,易并发疱疹性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主要侵及食指、拇指及中指。患儿多有外伤接触史,如啃咬手指或吮指,易反复发作,常与发热或上感同时发病,亦可于上感结束后1周或1个月手指末端掌侧和内外侧出现疱疹。HSV经口腔、呼吸道、皮肤破损处侵入体内并潜伏于黏膜、神经组织及器官内,发热、受凉、胃肠紊乱、疲劳等诱发因素可促使本病发生。HSV在低温下可存活数月,50℃温热环境或90℃干燥环境下30 min后可灭活。
0.2 %呋喃西林是一种广谱抗菌药,能干扰细菌的糖代谢过程和氧化酶系统而发挥抑菌或杀菌防腐作用,主要干扰细菌糖代谢的早期阶段,导致细菌代谢紊乱而死,其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呋喃西林液对创口无刺激性,体外能抑制一般的细菌,高浓度时可杀菌,外用冲洗或湿敷处理体表感染和皮肤疾病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呋喃西林液湿敷配合加温浸泡治疗疱疹性瘭疽并发症近期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为:①呋喃西林液加热到42~45℃可有效抑制病毒存活,发挥消炎、抗病毒作用,患指浸泡其中可引起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局部血循环增强,提高对药液的吸收能力;②水肿减轻,创面渗出减少,加之利多卡因的麻醉作用,止痛效果确切;③将加温的呋喃西林液浸泡创面,既能减轻创面有害物质的再损伤,又能提供细胞和创面修复所需的湿性环境,促进上皮化与胶原蛋白的形成,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且不撕裂新生成的肉芽组织,使皮肤自然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