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并发症的防治

2010-04-13 04:45:41王智勇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长骨锁钉断端

王智勇

笔者自2000-01~2004-12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73例,胫骨骨折60例,出现并发症17例次,现就其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分析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3例。男121例,女12例;年龄17~66岁,平均32.5岁。股骨骨折73例,胫骨骨折60例。按AO分型:股骨A型20例,B型43例,C型10例;胫骨A型21例,B型37例,C型2例。车祸伤91例,砸伤24例,其它损伤18例。合并脑部胸部的损伤及其它部位骨折36例(其中包括2例双胫腓骨骨折,1例双胫排骨及右股骨骨折)。

1.2 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牵引,闭合骨折3~7 d,开放骨折清创缝合后牵引7~14 d,常规应用止血消肿药物3~5 d,进行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针对异常结果给予相应处理,由于创伤所致血糖增高者,降至9 mmol/L以下方可安排手术。采用硬膜外连续麻醉,仰卧位进行。股骨采用切开复位逆行扩髓(近折端)顺行插钉法,先扩近折段髓腔并从转子间窝穿出。扩髓锉从细到粗逐渐扩增,最大直径可比所选随内钉直径大2 mm,较易插钉,顺行适当扩大远折段髓腔(中段)或不扩髓(下段),在导丝引导下从臀部做3~5 cm小切口,顺行用13 mm扩髓锉从转子窝扩大粗隆区髓腔5 cm深,以适应锁钉末端增粗部分,将主钉接入瞄准器顺行插入髓腔直视下复位,在安置锁钉前屈膝叩击膝部使断端充分接触,嵌合,务使不留缝隙。然后安装远端锁定,近端锁定的安置要视骨折类型,如果是稳定骨折则行动力型固定,如果系不稳定骨折,则行静力型固定。胫骨骨折行小切口复位,顺行从胫骨的斜坡处开口扩髓插钉,复位后充分对合断端骨块,上下锁钉全部安置。术中有较大碎骨块时先用钢丝捆扎,然后在持骨器固定下再行扩髓,小的骨块则待复位固定后再修整嵌入。

术后常规抬高患肢10~30°,放置引流管24~48 h后拔除,不做负压引流。要求术后早期(24 h)即开始使用CPM机辅助关节功能锻炼,以后每月复查X线片至骨愈合。术中骨折5例,愈合时间5~14个月。

2 结 果

共施行141次手术,137次采用切开复位,护髓置钉,4例胫骨手术采用闭合护髓穿钉;股骨骨折输血200~400 ml,胫骨骨折未输血。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24 h后拔除,10~14 d拆线出院。愈合后断端骨痂生长较少。随访1~5年,平均1.5年,开始负重时间术后1~3个月。

2例骨感染发生于股骨下段粉碎骨折,AO分型C型,由于术中时间超过3 h,断端捆扎钢丝,可能是引发感染的原因;3例骨不愈合者在3~6个月摄X线片复查时,无明显骨痂形成,骨折端出现吸收现象,间隙增宽,均为A型骨折,横断或小斜面,术后摄X线片即发现断端有<2 mm的间隙存在,是用静力型固定者,出现不愈合考虑与负重过早及应力遮挡有关,再次手术并植骨后顺利愈合。1例断钉系股骨下段斜行骨折患者,术后4个月活动时发生断裂,X线片检查发现断端连接骨痂生长少,锁钉远端距离骨折线不足8 cm,是采用动力型固定者,分析原因,可能是适应证选择不当和固定方式选择不当,如果采用静力固定,可能结果不同。5例术中骨折,4例发生在股骨近折段扩髓时,原先X线片上没有发现的裂纹骨折加重、加深;1例发生在胫骨上段髓内钉置入过程中,由于髓道偏移,近折段裂开,均给予钢丝捆扎或螺钉固定(胫骨)延迟负重3个月治疗。

3 讨 论

3.1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骨折适应证的选择 带锁髓内钉属于轴向髓内固定,抗压缩作用强,骨折端周围应力分布均匀,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原理,适用于大转子至股骨髁上区域的各种类型骨折[1]。通过本组实践经验体会到如果股骨远端骨折线距股骨髁上缘不足8 cm时,带锁髓内钉固定效果不理想,稳定性欠佳,容易出现并发症。本组2例骨感染,2例股骨不愈合,1例股骨断钉均发生于股骨下段骨折者。在后期的治疗中改用股骨髁钢板治疗不足8 cm的股骨下段骨折取得较好疗效,对膝关节的干扰较髓内钉少,功能恢复好。

胫骨骨折的适应范围为胫骨结节下8 cm至内踝上8 cm的区域,在其两端的骨折不适用于带锁髓内钉,否则,易产生骨折劈裂等并发症,本组1例胫骨结节下骨折置钉时出现骨折劈裂,因其近折段短,置钉时屈曲度不足,为适应证选择不当所致。因此笔者体会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骨折,适用于中段及中上、中下段区域,在治疗距两端髁部不足8 cm内骨折时宜选择解剖钢板等内固定装置。

3.2 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对策

3.2.1 预防术中骨折 先用钢丝捆扎,持骨器固定,再行扩髓,可避免骨折发生或加重,本组4例,属此种情况;未发生粗隆间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与笔者采用切开复位、逆行扩髓有关。2例胫骨术中骨劈裂发生在近折段骨折线距进钉口不足8 cm,在击入髓内钉的过程中出现近折段骨劈裂,给予螺丝钉固定延迟负重处理;为避免术中骨折发生宜采用解剖钢板固定。

3.2.2 防止骨感染 孙林等[2]301例股骨髓内钉手术发生感染3例,发生率1%,分别发生于术后4~12个月,均有术后关节周围疼痛及红肿表现;张英泽等[3]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360例,发生感染6例,发生率为1.7%,本组73例股骨带锁髓内钉手术发生感染2例占2.8%,分别于术后1、3个月出现切口周围肿痛、部分切口处流脓形成窦道,分析原因可能与切开复位、骨折粉碎严重、手术时间超过3 h及切口内有钢丝捆扎有关。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暴露水分丢失增加了细菌污染的机会,失血及反复牵拉使肌肉组织损伤加重、抵抗力下降细菌即时寄生繁殖的机会增加是造成局部慢性炎症、进而发展成骨髓炎的根本原因。

3.2.3 骨折不愈合的处理 本组发生骨不愈合3例,股骨2例、胫骨1例,均属于骨干中段、稳定型A型骨折,锁钉固定后断端均存在不足2 mm的间隙,术后1个月负重行走、3~6个月时出现断端吸收不愈合迹象,再次手术断端植骨后愈合。原因为:①骨断端有软组织嵌夹;②横断骨折间分离;③患者年龄较大;④开放骨折、严重软组织损伤、局部血运破坏或感染;⑤髓内钉固定不牢固;⑥合并糖尿病或其它消耗性疾病。本组3例不愈合属横断骨折、断端分离、存在间隙所致。赵金成等[4]在对526例长骨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疗效分析时,亦认为骨不愈合延迟愈合,与切开复位骨折端存在缝隙有关;早期负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若负重活动过早,断端没有充分挤压接触,间隙没有消除或断端骨细胞吸收,坏死较快,则易发展成为骨不愈合。

3.2.4 防止断钉与锁钉退出 本组发现断钉1例,系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骨折端距最远锁定不足8 cm,固定力不足在负重活动过程中应力集中,造成疲劳断裂。4例锁钉退出均发生在股骨的下位锁钉,在负重活动中出现局部隆起、疼痛,摄X线片发现锁钉退出内侧皮质,部分陷入髓腔或折弯。分析原因为股骨下位锁钉有时瞄准器不准,反复钻孔易发生松动,固定不紧,在活动时逐渐退出。预防办法为准确安置瞄准器械,钻孔尽量一次成功,锁钉螺丝全部拧入骨皮质,或增加锁钉长度,最好超过内侧皮质0.5~1 cm。

3.2.5 其它并发症 孙林、张英泽等[2,3]报道带锁髓内钉治疗长骨骨折时,出现脂肪栓塞、筋膜室综合征、邻近关节疼痛等并发症,但发生率不一。Canong[5]报道长骨骨折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率23%,其中75%发生在股骨骨折,19%发生在胫骨骨折,本组未发生明显此类并发症,推断与切开复位,开放扩髓,脂肪液能够及时消除有关。

[1]赵汉平,孙 磊,李佩佳,等.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121例.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2(10):1233.

[2]孙 林,刘兴华,王雪松,等.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骨折1244例疗效.中华骨科杂志,2005,3(25):129.

[3]张英泽,李增炎,冯和林,等.带锁髓内钉治疗1089例.长骨骨折的回顾性分析.中华骨科杂志,2005,3(25):143.

[4]赵金成,马宝通,刘林涛,等.带锁髓内钉治疗526例长骨骨折疗效分析.中华骨科杂志,2005,3(25):136.

[5]Ganong R.Fat emboli syndrome in isolated fractures of the fibia and femur.Clin Orthop,1993,(291):208.

猜你喜欢
长骨锁钉断端
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的预后因素: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远端是否锁钉疗效比较
对比加压交锁钉与静力交锁钉对下肢长骨骨折患者的效果
骨外科手术中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
AO钛制弹性髓内钉微创治疗儿童长骨骨干骨折的疗效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8
捆扎钢丝结合缝线引导指屈肌腱断端回缩的临床应用
大隐静脉包裹肌腱断端防止伸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引产胎儿长骨的宫内外测量研究
骨皮质剥脱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