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辅助下颅内宽颈动脉瘤弹簧圈栓塞1例报告

2010-04-13 01:39曹铭华江顺福吴明超高黎明邢小丽
实用临床医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载瘤弹簧圈脑血管

曹铭华,江顺福,吴明超,高黎明,邢小丽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内三科,江西景德镇33300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3岁。因突发头痛、呕吐6 h于2010年4月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6 h活动时突发头痛、呕吐,头痛剧烈,难以忍受,无意识障碍,无抽搐,无肢体活动障碍。体检:T 37℃,P 82次◦min-1,R 20次◦m in-1,BP 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对答切题,定向正常,言语清晰。颈抵抗。两肺呼吸音清,心率82次◦m in-1,律齐。腹软,无压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存在,巴氏征(-)、克氏征(+)。辅助检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血糖、血脂正常。2010年4月9日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提示右侧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瘤颈6 mm,颈/体比>1/2)。2010年4月 12日在支架辅助下行颅内宽颈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术前、术中持续微量泵静脉输入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1~2 mg◦h-1),术中全身肝素化,应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成功后,用造影导管行脑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及瘤颈比,选择合适工作角度,转换6 F导引导管,并将导引导管头端送至右颈内动脉C1段,在微导丝导引下,将Neuroform支架送至载瘤动脉动脉瘤开口水平,造影确定支架完全覆盖动脉瘤开口,释放支架,然后从微导管内填塞动脉瘤。造影提示无造影剂外流,载瘤动脉远端血管未见闭塞,电解脱弹簧圈,依次共填塞4个弹簧圈。再次造影可见动脉瘤血流完全阻断,远端血流佳,手术成功。术后口服氯吡格雷75mg◦d-11个月;肠溶阿司匹林0.1 g,qd,长期服用。随访至2010年6月10日,患者状态良好,无头痛、头昏。

2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SAH比率高达70%~80%[1],第1次出血后存活的患者,面临再次出血的威胁,而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导致患者死亡和致残的2个重要因素。1991年,Guglielmi等发明了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用以栓塞动脉瘤,借助微导丝及微导管将弹簧圈送至动脉瘤腔内,再通过电解使弹簧圈脱落。弹簧圈不仅能填塞动脉瘤,而且可诱发动脉瘤内的血栓形成,从而使动脉瘤壁与血流隔绝。但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栓塞治疗均有很大难度,对于宽颈动脉瘤单纯应用GDC栓塞治疗仍存在很大问题,部分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导致载瘤动脉狭窄,更严重的可能造成GDC全部自动脉瘤腔内脱出,而将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有时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而不能对瘤颈进行致密栓塞,从而造成动脉瘤复发。动脉闭塞不全是其复发及再出血的主要原因。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和支架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其主要技术特点在于:应用球囊或支架的封堵作用,达到对GDC的支撑,使其能够顺利盘成篮网状,并在动脉瘤腔内存留,使动脉瘤得以栓塞。近年来,国内有些医院应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取得了良好效果[2-4]。笔者应用支架辅助技术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例,动脉瘤完全致密填塞,手术成功,效果明显。

[1] 刘建民.脑血管造影的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3,12(3):161-162.

[2] 佟小光,尚建国.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4):128-130.

[3] 王祝峰,于耀宇,曲友直,等.Neu roform支架或球囊瘤颈重塑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5):158-160.

[4] 俞学斌,金国良,吴承龙,等.瘤颈再塑形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09,31(9):316-319.

猜你喜欢
载瘤弹簧圈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荧光造影定量分析
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颅内动脉瘤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