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栋梁,曹胜高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光武帝崇信谶纬,对《春秋纬》的重视和研究自此而始。东汉之后,《春秋纬》与其他纬书一起,屡被官方禁绝,然其书并未淡出学者们的视野。《春秋纬》屡屡为人征引,在各类典籍中出现,说明《春秋纬》文本逐渐流散,研究却并未中断。总体而言,历代对《春秋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整理、星占研究、文献征引3方面。
文本整理,是历代学者对《春秋纬》研究的重点。其中成就较高的是注释和辑佚。前者主要集中于东汉以及魏晋时期,后者则主要集中于明清两代。
对《春秋纬》的注释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纬学在光武帝、章帝的提倡下引起社会的重视,“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1](P941),出现了一批为纬书作注的学者。为《春秋纬》作注者,主要有郑玄、宋忠、宋均3人。
郑玄对纬书多有研究,《汉书·郑玄传》云其“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虽《汉书·郑玄传》仅云郑玄注《中候》,但《隋书·经籍志》尚有郑玄注《易纬》、《尚书纬》、《尚书中候》、《礼纬》之记载。《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则并云郑玄注《诗纬》、《书纬》。《日本国见在书目》亦云郑玄注《易纬》、《礼纬》。郑玄为《春秋纬》作注之说不见历代书目所著录,但从后世所存文献来看,郑玄尚有《春秋纬》注佚文4条,分别为《运斗枢》、《保乾图》、《春秋纬》、《春秋谶》各1条①。虽然数量不多,可证郑玄曾经为《春秋纬》作注。而且既然郑玄遍注其他纬书,则对于《春秋纬》应该也会予以注解。故郑玄应为最早注解《春秋纬》的学者,惜后世所存仅此4条,难窥原貌。
为《春秋纬》作注的还有宋忠。亦有文献作宋衷,为《春秋纬》作注者②,据《钦定四库全书考证》所考,与宋忠实属一人[2](P1177-1178)。宋忠之注,虽历代史志及目录未载,但搜罗佚文可见宋忠(衷)注解8条,兹列举如下:
1.《春秋保乾图》曰:“五运七变,各以类惊。”宋衷曰:“五运,五行用事之运也。”
(《文选》卷 6左太冲《魏都赋》李善注引[3](P97),又见《文选》卷9班叔皮《北征赋》李善注引③,又见《文选》卷25卢子谅《赠刘琨一首并书》李善注引④。)
2.宋衷《春秋纬》注曰:“惊,动也。”
(《文选》卷8扬子云《羽猎赋并序》李善注引[3](P133))
3.《春秋说题辞》曰:“黍为酒,阳援阴乃能动,故以麦黍为酒。”宋衷曰:“麦,阴也。先渍曲,黍后入,故曰阳援阴,相得而沸,是其动也。”
(《文选》卷34曹子建《七启八首》李善注引[3](P485))
4.《元命苞》曰:“阳气数成于三,故时别三月。”宋衷曰:“四时皆象此类,不惟秋也。”
(《文选》卷36王元长《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李善注引[3](P510),同文见《天中记》卷4)
5.《春秋保乾图》曰:“五帝异绪。”宋衷曰:“绪,业也。”
(《文选》卷51王褒《四子讲德论(并序)》李善注引[3](P714))
6.《春秋元命苞》曰:“孔子曰:‘扶桑者,日所出,房所立,其耀盛。苍神用事,精感姜原,卦得震,震者动而光,故知周苍。代殷者,为姬昌,人形龙颜,长大,精翼日,衣青光。’”宋衷曰:“为日精所羽翼,故以为名。木神,以其方色衣之。”
(《文选》卷59沈休文《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李善注引[3](P817))
7.《春秋元命包》曰:“帝喾戴干。”宋衷曰:“干,楯也。”
(《事物纪原》卷9[4](P506))
8.《春秋感精符》云:“冬至有云迎送日者,来岁美。”宋忠注曰:“云迎日出,云送日没也。”
(《升庵集》卷 74[5](P975),同文见杨慎《丹铅总录》卷21、《丹铅续录》卷10;清高士奇《续编珠》卷1;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3,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38。)
由如此多的佚文数量可知,宋忠亦曾注释《春秋纬》,但后来散佚。因其佚文多见于《文选》李善注,故可推知其散佚时间当在初唐之后。宋忠之注,多以文辞训诂为主,注重对《春秋纬》文字的解释。如以上“五帝异绪”、“帝喾戴干”两条,宋衷即对“绪”、“干”两字从训诂角度进行了注释。
后世流传《春秋纬》的注解,大多出于宋均。如安居香山《纬书集成》中即完全采用宋均之注。宋均生于东汉末年,魏时为博士,曾为郑玄之弟子⑤。《隋书·经籍志》载梁代有其《春秋纬》注30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则皆记载为38卷。以上3种目录都是承续王俭《七志》、阮孝旭《七录》而来,故底本应大致相同。然则为何会有30卷与38卷的不同呢?郑樵《通志·校雠略》说:“古之书籍,有不足于前朝,而足于后世者。观《唐志》所得旧书,尽梁书卷帙而多于隋。盖梁书至隋所失已多,而卷帙不全者又多。唐人按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搜访图书,所以卷帙多于隋,而复有多于梁者。如《陶潜集》,梁有五卷,隋有九卷,唐乃有二十卷,诸书如此者甚多。孰谓前代亡书不可备于后代乎?”[6](P1811)依郑樵所言,两唐书所载《春秋纬》卷数较《隋志》为多,当因为《隋志》所载并不完全,后来重被发现而加入其中。但历代目录提及《春秋纬》者,不仅如《经义考》、《授经图义例》、《古微书》等皆谓30卷,连《通志》亦有相同记载。这就说明历代学者皆认可《隋志》之说。因此,两唐书之所以多出8卷,更可能是因为,在流传过程当中,后人对《春秋纬》卷数重新调整,将30卷改为38卷。这样,则《隋志》所载与两唐书所载并无实际差别,只不过分卷不同而已。
宋均注解《春秋纬》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原文进行文字上的训释。如《元命包》“东方其色青,新去水变含荣若浅黑之形”一条,宋均注曰:“荣,犹采也。”又曰:“形,形牧也。”此类注释方式与宋忠注《春秋纬》方式比较类似,但数量不多。此类注释的优点是不涉及神学迷信思想,而只针对字词做文字方面的训诂。另外一种是对原文进行意义上的阐述。如《文耀钩》“荧惑与房合,车驰人走”一条,宋均注曰:“荧惑与房合,为诸侯所逐也。”此类注释方式在宋均注中数量很多,且极重要。其特点是对原文中的意义进行阐释,虽然不一定符合常理,但应该更近于谶纬造作者的原义。缺乏文字方面的注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同时代的估计来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但如果没有宋均等人对 《春秋纬》意义上的阐释,《春秋纬》的许多内容便难以理解。
以上3种注解,郑玄和宋忠之注后世所见极少。推其原因,宋均为郑玄之弟子,故极有可能将郑注纳入己注。同样,宋均与宋忠同为南阳学者,而宋均注又晚于宋忠注⑥,故极有可能宋均见过宋忠注,并将其也纳入己书。郑玄注与宋忠注也因此流传不广,渐至消失。
《春秋纬》的辑佚主要兴盛于明清两代。宋代类书如《玉海》、《太平御览》引《春秋纬》内容颇多,并开始对谶纬流传发展进行了简单考证。有意识地对谶纬散佚条目加以摭拾,则始自元代陶宗仪 《说郛》。《说郛》虽然开谶纬辑佚之先河,但不足之处亦很多。在《春秋纬》辑佚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辑佚范围狭窄,内容严重不足。仅有《春秋汉含》1条、《春秋考异》1条、《春秋说题》2条、《春秋运斗枢》1条、《春秋元命苞》2条、《春秋感精符》2条、《春秋潜泽巴》2条、《春秋纬》1条、《春秋符》1条。以上诸条,基本从《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中辑来,范围过于狭窄。第二,任意改动篇目名称。依《后汉书·樊英传》注,《说郛》所云之《春秋汉含》当为《春秋汉含孳》;《春秋考异》当为《春秋考异邮》;《春秋说题》当为《春秋说题辞》;《春秋潜泽巴》当为《春秋潜潭巴》;《春秋符》当为《春秋感精符》。
《说郛》毕竟只是一部杂钞性丛书,并非纯粹的谶纬辑佚著作,所以存在以上不足也是难免的。其后明代出现的孙瑴《古微书》,才是谶纬辑佚史上真正影响较大的第一部著作。《古微书》按《后汉书·樊英传》注中分列的条目,将《春秋纬》辑佚所得分为十三类,并列《春秋命历序》、《春秋内事》于其后。除篇目、内容较《说郛》详备充实外,该书最大的特色是于各篇目标题之后都有解题,用以说明题目含义。如卷六《春秋元命苞》下云,“元者,大也。命者,理之隐深也。包,言乎其罗络也,万象千名靡不括也。然主以《春秋》立元之意为之履端,故其名则然。”另外,孙瑴还于无注或难解的条目之后另加按语,加以疏通,也是该书特色所在。总之,《古微书》的出现,为后世谶纬的辑佚提供了方法和取材范围,其后的谶纬辑佚之作,莫不深受其影响。正如《四库全书总目》云,“然其采摭编缀,使学者生于千百年后,犹见东京以上之遗文,以资考证,其功亦不可没。《经义考》“毖纬”一门其所引据,出瑴书者十之八九,则用力亦甚勤矣。”[7](P441)
明末清初在孙瑴前后还有祁承爜、杨乔岳、殷元正等人辑佚纬书,惜前二者之书不传,殷元正之《集纬》又无刻本,今存之不同抄本差异较大⑦,故此处从略。
清代中期,在《四库全书》编修的影响下,《春秋纬》的辑佚工作始蔚为大观。这一时期,出现了赵在翰《七纬》、黄奭《汉学堂丛书·通纬》⑧、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乔松年《纬捃》等一系列谶纬辑佚之作。
赵在翰的《七纬》是上述著作中出现时期较早,且影响较大的一部。其特点在于秉承汉学家法,认为纬书配经而出⑨,由此赞同四库馆臣之说,强调谶、纬之分,并以之作为《七纬》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这种重纬而排谶的搜集方式,避免了辑佚之文内容过于泛滥的缺点。在内容上,该书亦受《古微书》影响甚深,但篇目完全按《后汉书·樊英传》注所言次序排列,故未将《春秋命历序》收入。绝大多数条目都注明了引文的原始出处,是其比《古微书》进步之处。该书文中有赵在翰、杨应阶、李大瑛三人按语,或校勘内容,或解释文字,或考证出处,皆极具参考价值。另外,在条目上也较《古微书》更加全面、准确⑩。
《七纬》之后,清代谶纬辑佚研究渐分两派。一派主要承续《七纬》,代表作品有顾观光《七纬拾遗》、黄奭《汉学堂丛书·通纬》等。另一派则仍承续《古微书》,代表作品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纬书类》、乔松年《纬捃》等。
顾观光《七纬拾遗》一书,属于为《七纬》补阙之作。在《春秋纬》辑佚方面,顾氏认为,《七纬》有两大缺漏:第一,《春秋命历序》属于《春秋纬》内容,而《七纬》失收。第二,谶文亦有相当价值,故应收录。所以,较《七纬》而言,《七纬拾遗》又多收入《春秋命历序》及其他与《春秋纬》相关谶语共7类,皆归入《春秋纬》部分。
黄奭《汉学堂丛书·通纬》在《春秋纬》的编排方面,目次与《古微书》基本一致,内容上则与《七纬》更加接近。该书涵括了《七纬》以及书末所附《拾遗》,并将《七纬》中赵在翰、杨应阶、李大瑛三人之按语几乎悉数引入。其所长在于:第一,内容加以增补。黄奭辑佚的底本中有“清河郡本”,其内容为之前纬书辑佚学者所未曾注意。此本今虽失传,但清代确有流传。《通纬》中所见所载《春秋纬》条目,不少便是辑自其中。第二,校勘比较准确。《通纬》以《古微书》、《说郛》以及“清河郡本”为主,对同条材料在不同底本中的互异之处,大多加以校勘,并指明出处,校勘之精又胜《古微书》、《七纬》等。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纬书类》乃承续《古微书》而来,因此不仅在篇目次序上多依《古微书》排列,在内容上亦将《古微书》之各篇目解题录入,前面冠以“贲居子曰”,并注明出自孙氏《古微书》。但该书并非一味照搬《古微书》。比如,原书中孙氏按语就没有被收录,而且辑佚的底本也比 《古微书》更加广泛,考证校对也比《古微书》更加谨严。马氏之书虽比《七纬》晚出,但收录内容上却有不及。以《春秋文耀钩》为例,马氏之书共201条;《七纬》则有正文45条,《补遗》239条,另有按语5条。虽然两书之条目分类不一,但就总体而言,无论条目数量,还是按语的丰富性都是《七纬》更胜一筹。而且,马氏之书辑佚的底本中较《七纬》缺少《五行大义》,也是其缺憾。另外,二书皆以《开元占经》为底本辑校,但辑出条目却略有区别,究其原因,可能是二者所见的《开元占经》版本不同。
乔松年《纬捃》为清代谶纬辑佚著作之晚出者。该书亦属于《古微书》一系,是以其篇目编排与《古微书》大致相同。书末还附有《古微书订误》、《古微书存考》两卷,对《古微书》的讹误以及《古微书》所载,但孙氏未审出处者一一列出。该书因出现时代较晚,能够广泛吸取前代辑佚成果,故其收录条目在清代纬书辑佚之作中是最多的。而且其体系也相当系统,故后世安居香山本《纬书集成》便是以此本为底本,参校他书而成。
近代谶纬辑佚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纬书集成》和安居香山等人的《纬书集成》。这两部著作互有短长。前者主要是前人辑佚文本的合集,虽有版本的甄别和收录之功,但收录前人辑本只有14种(其中《说郛》及《古微书》各收录两种版本,故共有16种版本),文本数量严重不全,故收录条目也多有不足。后者集两位作者30余年之功,在内容编排及形式上更接近于明清时期的谶纬辑佚之作,内容上考据精研,数量上号称完备,但也仅收录前人辑本26种。而今天还存有佚文的谶纬佚书,有辑本46种,含版本125种。因此安居香山本的《纬书集成》在数量上也没有做到真正的完备。另,其在《春秋纬》方面的各类脱误也多达百余条。因此,对《春秋纬》进行重新辑佚的工作还存在很大的必要性。
汉代研究谶纬的学者多通天文,《汉书·王莽传》:“先是,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星孛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又如《后汉书·李通传》:“父守,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后汉书·樊英传》也言樊英“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而且,历代朝廷禁绝谶纬时亦多将谶纬与星占联系在一起,如晋武帝泰始三年定令“禁星气、谶纬之学”,《唐律疏议》卷9也明确规定:“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可见古人的心目中,纬书与星占是联系在一起的。纬书中与天文星占联系最密切的又当属《春秋纬》。今可见之《春秋纬》条目,以安居香山《纬书集成》为例,十四篇皆有大量涉及星占之言,其中又以 《元命包》、《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潜潭巴》尤为多见。
《春秋纬》星占学研究的兴盛期在东汉。此时谶纬与星占学都得到充足发展,并在社会上得到普遍重视,二者由此得以结合。但由于星占学和谶纬后来都被历代朝廷禁止,流传下来的系统而完整的星占学著作极少,东汉时期对于《春秋纬》的星占学研究如今已经难以考证。因此我们只能透过今天所见之星占学著作,如唐代《开元占经》和《乙巳占》来对《春秋纬》的星占学研究做一个整体上的了解。
《开元占经》中引用了很多纬书中的内容。《开元占经》大体可分为星占(包括五星占、杂星占、彗星占、流星占、客星占、妖星占、二十八宿占等)、日月占、云占(包括风雨、雷霆、虹霓、云气占等)、天地占、杂占(包括草木、宫室、器物、人兽占等)等五部分。这五部分中,内容最多、引用《春秋纬》也最多的是其中的星占部分。据笔者大略统计,其中《易纬》、《尚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六种纬书在《开元占经》被引用次数总和为158条,而《春秋纬》则除《握诚图》未被引用外,其他被引用有《演孔图》12条、《元命包》49条、《文耀钩》33条、《运斗枢》87条、《感精符》92条、《合诚图》58条、《考异邮》45条、《保乾图》6条、《汉含孳》17条、《佐助期》13条、《潜潭巴》125条、《说题辞》4条、《命历序》3条,合计544条。
《乙巳占》共10卷,前8卷大体格局与《开元占经》相类似,只是内容上更简略一些。后两卷为望气、风角之术,含量丰富,是其特色之处。与《开元占经》相比,该书的个人色彩更浓一些,不像前者引文丰富。所以,《乙巳占》涉及《春秋纬》内容较少,仅有《运斗枢》2条、《考异邮》2条、《合诚图》1条。
《五行大义》虽非星占学的实际应用之作,但也涉及到星占、阴阳术数的理论,而且也与《春秋纬》关系密切,故亦应属于对《春秋纬》的星占研究。该书引用《春秋纬》计有《元命包》25条、《文耀钩》6条、《运斗枢》2条、《感精符》3条、《考异邮》8条、《保乾图》1条、《佐助期》1条、《潜潭巴》1条、《说题辞》2条、《命历序》2条。
从以上3书对于《春秋纬》引用数量之多,以及对《春秋纬》的重视程度,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唐代以前,学者们对于《春秋纬》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了星占学方面。至于为什么七纬之中,唯有《春秋纬》与星占联系最为贴近,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谶纬能够为星占学所利用,是因为此类研究主要建立在谶纬与星占有着共通的基础上。七纬之中,唯有《春秋纬》与星占联系最为密切,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春秋纬》之产生,与汉代春秋学的鼎盛有着直接关系。从今存的纬书文本中可以看到,除了基本保存完整的《易纬》之外,《春秋纬》的篇目和数量都是最多的。这就说明,虽然七纬书之产生都有着基本相同的原因,但由于汉代春秋学地位的尊崇,《春秋纬》在纬书之中也最为时人所重视。所以,《春秋纬》屡屡为学者征引,星相学著作自然也不例外。第二,纬书是西汉末年的产物,纬以配经,所以《春秋纬》的内容与春秋今文经学的代表《公羊传》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春秋纬》中不仅直接引用《公羊传》原文,还将公羊派大师公羊高、董仲舒的名字写进了纬书。如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序》引《春秋纬·说题辞》曰:“传我书者,公羊高也。”[8](P3)《初学记》引《春秋纬·演孔图》曰:“公羊全孔经”[9](P501)。王充《论衡·实知》篇曰:“孔子将死,遗谶书……又曰:‘董仲舒乱我书’。”[10](P1069)公羊派学者本来就以说灾异、关心政治为特色,作为公羊派春秋学领袖人物的董仲舒,其天人感应的神学论又直接影响到 《春秋纬》的思想,所以《春秋纬》中便充满了对于星相、灾异的说解。这便使得纬书之中,又以《春秋纬》对星变灾异之事论及最多。这一点,从《春秋纬》部分篇目名称也看得出来。如 《元命包》、《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考异邮》、《佐助期》、《潜潭巴》等或与阴阳灾异有关,或与天人感应有关,或与星相变化有关,《春秋纬》与星占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通过对上述三书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春秋纬》的星占学研究虽兴于东汉,却大成于隋唐。其主要方式为直接引《春秋纬》中的原文作为星占的根据,即将《春秋纬》之内容当做星占学研究的经典。其产生的影响则是,强化了《春秋纬》乃至谶纬在世人心中的神异观念,使其由最初经学的附庸渐变为“怪奇诡僻”之言,以至在谶纬被禁绝多年之后,犹有欧阳修上书要求彻底删除零星谶纬之言。另外,将《春秋纬》作为星占研究,客观上也使得许多纬书的内容得以保存和流传。
光武帝之后,由于朝廷的提倡,纬书开始被重视,并为学者屡屡征引。如曹褒受命制礼,多用谶纬之文;郑玄注六经,其中亦多引用谶纬之文。后代古籍中对《春秋纬》的征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之解经,即将《春秋纬》作为例证,作为解经的依据;另一类是将《春秋纬》作为普通文献征引。而其中又以前者数量较多,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也较为重要。
何休《公羊墨守》、《穀梁废疾》、《左氏膏肓》三书今虽不传,但据郑玄《起废疾》、《箴膏肓》、《发墨守》中所引,犹可见其零星佚文。今存佚文中,偶可见何休引用《春秋纬》内容。如《穀梁传》桓公四年“公狩于郎”,郑玄《起废疾》引何休曰,“《运斗枢》曰:‘夏不田’。”可见何休亦常引《春秋纬》之内容以解榖梁。郑玄又云,“《榖梁》有夏田,于义为短。释曰:四时皆田,夏殷之礼。诗云,‘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夏田明矣。孔子虽有圣徳,不敢显然改先王之法,以教授于世。若其所欲改其阴书于纬藏之,以传后王。”可知郑玄虽不同意何休的观点,但也同样以纬书为论据,认为是孔子将其观点隐藏于纬书之中,“以传后王”。
郑玄编注六经,亦多引用《春秋纬》之文,如《毛诗正义》云郑玄“作《六艺论》引《春秋纬演孔图》云:‘诗含五际六情’”。又如郑玄依《春秋纬》注《周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值得注意的是,郑玄注引《春秋纬》文,还有一种方式,即不直接云《春秋纬》,而以“《春秋》说”代之。这种方式主要见于郑玄注《礼记》以及《周礼》中。如《礼记注疏》:“夏后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春秋》说’云,天子娶十二,即夏制也。”这类用法,宋代王应麟在《玉海》和《困学纪闻》中已经做了考证,认为“郑康成注二礼,引《易》说、《书》说、《乐》说、《春秋》说、《礼》家说、《孝经》说,皆纬候也。”
其他汉晋间经学大师如孔安国、包咸、马融、宋均亦在注经时对《春秋纬》多有引用,此不赘述。虽然隋代禁绝纬书,但隋唐学者注解经书时依旧保持着对纬书的热情。唐代注经的大师如贾公彦、孔颖达等亦对《春秋纬》引用颇多。如仅贾公彦在《周礼注疏》中就引用 《元命包》9条、《文耀钩》6条、《运斗枢》2条、《考异邮》5条,另有《春秋纬》佚文5条。自唐初之后,纬书文本散佚,这种以纬解经的风气才渐渐消亡。
此类征引大多发生在唐代以及其后,方式多为转相征引。在晋代、南北朝以及隋朝的禁绝之下,《春秋纬》文本的流传到唐代中期已经基本终止,纬书文本的缺失、资料的缺乏,使得汉晋时期借纬解经的研究方式变得困难。因此唐代中叶之后对《春秋纬》的征引只是将其作为普通的前代资料,也只能将前人解经之作中的条目递相引证。
以 《春秋纬》“移河为界在齐吕,填阏八流以自广”一条为例,今存文献中最早引用见于唐代孔颖达《尚书注疏》。孔颖达《尚书注疏》云:“其河填塞,时有故道。郑玄云:‘周时齐桓公塞之,同为一河。今河间弓高以东,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遗处。’《春秋纬·宝乾图》云:‘移河为界在齐吕,填阏八流以自广。’郑玄盖据此文为‘齐桓公塞之’也。言阏八流拓境,则塞其东流八枝,并使归于徒骇也。”据孔颖达《尚书注疏》可知,郑玄虽未直接引用该条《春秋纬》文,但据此意以解《尚书》,也属于借纬解经一类。孔颖达之时极有可能《春秋纬》文本尚未失传,故对其相当熟悉,以至很肯定地认为,郑玄是根据该条《春秋纬》文才作出“齐桓公塞之”的推断。此处,孔颖达便不再像郑玄有着以纬解经的意图,而是将纬书当做普通的古代文献征引。
孔颖达之后,据笔者大略统计,该条《春秋纬》文在历代文献中凡三十三见,其中宋代十一见,分别见于邢昺《尔雅注疏》、章如愚《群书考索》、苏轼《书传》、林之奇《尚书全解》、程大昌《禹贡论》、袁燮《絜斋家塾书钞》、陈经《陈氏尚书详解》、魏了翁《尚书要义》、王应麟《困学纪闻》、《玉海》、《诗地理考》。元代见于陈师凯《书:蔡氏传旁通》。明代书籍中凡七见,分别见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孙瑴《古微书》、杨慎《古音略例》、《丹铅续录》、《升庵集》卷四十二、卷七十八、张萱《疑耀》。清代十四见,分别为《御定骈字类编》卷一百零二、卷一百一十三、《御定分类字锦》、《御定佩文韵府》、《毛诗注疏》卷二十八所附考证、《山东通志》、《皇朝通志》、田雯《古欢堂集》、马骕《绎史》、毛奇龄《古文尚书寃词》、胡渭《禹贡锥指》、徐文靖《禹贡会笺》、朱彝尊《经义考》卷七十七、卷二百六十六。
由此可见,此前的研究,或将《春秋纬》具体条目引用、解释、讨论,或将《春秋纬》与其他纬书放到一起整体研究,其中固然有《春秋纬》文本不存的原因,但更关键的则是对《春秋纬》的关注不够。汉代是春秋学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正如唐晏所云,“汉代经说,至今存者,无如春秋为备。”[11](P493)《春秋纬》思想受汉代公羊学派影响甚重,许多条目甚至直接被引入《春秋公羊传注疏》。另外,《春秋纬》还受董仲舒思想影响颇深。《春秋纬》中的天人感应论以及与之相关的灾异、祥瑞、符命,包括阴阳五行为骨架的思维模式,都与董仲舒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董氏与公羊学派所提出之 “三世”、“三统”、“三正”说,都在《春秋纬》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对《春秋纬》进行独立研究,对于我们从谶纬的角度,去认识汉代春秋学,进而认识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非常必要。因此,缺乏对《春秋纬》的专门研究,是历代《春秋纬》研究的缺憾所在,同时也是以后对《春秋纬》研究的方向所在。
注:
①李梅训《宋均生平著述考论》列郑玄注《春秋纬》轶文5条,其中《考灵曜》一条或当为《尚书纬·考灵曜》之佚文。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② 如《文选》卷6,左太冲《魏都赋》李善注引《春秋保乾图》曰:“五运七变,各以类惊。”又引宋衷注曰:“五运,五行用事之运也。”
③ 原文为“宋衷《春秋纬》注曰:‘五运,五行用事之运也。’”《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4页。
④ 原文为“宋衷《保乾图》注曰:‘五运,五行用事之运。’”《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8页。
⑤ “宋均《诗谱序》云,‘我先师北海郑司农’。”李昉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033页。东汉时有两宋均,前者为南阳宋均,生活于光武、明帝时期,后者生活于东汉末年到晋代初年。此为后者。具体考证可参李梅训博士论文《谶纬文献史略》,《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⑥李梅训《谶纬文献史略》一文中对宋均的生卒年份作了初步考证,认为宋均注纬书“亦当在汉末”。而宋忠则卒于建安二十四年,依《谶纬文献史略》所言,此时宋均大约刚刚开始注解纬书。故宋忠注《春秋纬》时间应早于宋均。详见李梅训博士论文 《谶纬文献史略》,《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⑦该书目前存有六种抄本,相互之间差异较大。仅篇目而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纬书集成》影印本收入之“观我生斋抄本”列《春秋纬》目24种,便比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本收入之“《纬谶候图校辑》本”少《圣洽符》、《揆命篇》、《春秋纬》三种,而多出《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佐助期》、《握诚图》、《潜潭巴》6种。可参李梅训《谶纬文献辑本研究》,原载《文献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中国文献学研讨会论文集》,周彦文主编,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170-173页。
⑧关于黄氏所辑佚书之书名考辨可参曹书杰先生《黄奭辑佚书书名辨——<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名伪论》一文。原载《图书馆学研究》,1989年第6期。为方便起见,下文皆简称《通纬》。
⑨如书末跋语中有杨应阶言曰:“在翰谓汉学宗北海,北海宗纬。七纬存则汉人家法俱在也。”又其《总叙》云:“七纬,配七经而出也……诸儒并籍据其文以通经艺。北海郑君训注炳箸,宋氏兄弟继踵缵修。”见《齐文化丛书》第四册,李伯奇主编,齐鲁书社1997版,第975、989页。
⑩ 不但《七纬》正文中收录条目比《古微书》多,《七纬》书成之后,又从《开元占经》和《五行大义》两书中辑得大量佚文,列入书后《拾遗》之中。其中尤以《春秋纬》为多。
[1]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考证[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3]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4]高承.事物纪原[M].(明)李果订,金圆,许沛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5]杨慎.升庵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6]郑樵.通志二十略[M].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
[7]纪昀等撰.钦定时库全书总目[M].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
[8]何休注.唐宋注疏十三经[A].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四部备要本[C].北京:中华书局,1998.
[9]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唐晏著,吴东民点校.两汉三国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