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鸿
(启东市南苑中学江苏启东226200)
浅淡初中化学教学情景的创设
黄海鸿
(启东市南苑中学江苏启东226200)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什么是化学教学情景呢?“情景”是由“情”和“景”两个要素构成的。辞海中对“情景”是这样解释的:“景”指外界的景物,“情”指由外界的景物所激起的感情,所以,情景是指能够激起人们情感的景物。化学教学情景就是指在化学教学中能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化学学习过程的各种景物之和。教学过程中的情景设置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及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学生在师生创设的情景中自主地学习、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化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是多种多样的,它由所选情景素材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决定的。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加强实验,无论如何都不过分。”因此,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及数据的处理获得感性信息,去思考、讨论、探索问题,并由此引发连贯性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不断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良好的观察、思维能力。例:“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中,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可以设计三个对比试验:1.分别去点燃小木条和玻璃棒;2.分别去点燃小木条和煤块;3.点燃蜡烛后再在上面罩一个烧杯。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最终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我们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元素及物质组成的表示”时请学生各自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果汁饮料的包装纸,在课堂上请学生观察各种包装说明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再如学习二氧化碳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温室效应”的知识,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课堂上给各小组学生分发: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让学生分组用pH试纸测定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这些教学案例应该看到,现代社会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只要时时留神、处处留心,便可以把生活中丰富的化学现象和问题化作教学情境。
每个孩子在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巧妙运用竞赛手段,开展辩论、猜谜语等比赛。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善于动脑筋,就能设计出知识性、趣味性强,为学生所喜欢的课堂竞赛,使化学课堂教学永远充满激情与欢乐。让学生在一种紧张且令人兴奋的竞赛气氛中去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起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焕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可以展开关于二氧化碳功与过的辩论赛,两组学生分别根据学习的内容,各持己见、唇枪舌战,你来我往,情绪激昂、踊跃发言,下课时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兴趣盎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情景素材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于一身,用形象生动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创设一种感知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例如:在讲解灭火方法——清除可燃物时,插进一段视频:电影《紫日》中,三人遇到森林火灾,火势凶猛,眼看大火要吞噬他们了,这时视频暂停,让学生思考:在这个危急时刻用什么方法来自救?学生一看到自己熟悉的电影,一个个兴奋起来,热烈地讨论,有同学说把周围的草拔掉,马上有同学反驳时间不允许,这时立刻有学生站起来说把周围的草烧掉形成隔离带。这样清除可燃物这种灭火方法不用多讲学生就理解了。
“当我们走进鲜花盛开的花园时,我们会闻到花儿的香味;当我们打开白酒瓶时,我们会闻到酒精的味道。从构成物质的微粒来看,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是以学生熟悉的鲜花的味道和白酒的酒精味为素材,利用教师生动的语言来呈现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来渲染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一种美的感官享受,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在讲“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以诗朗诵的形式来描绘我们优美的环境,让学生沉浸在对美丽大自然的遐想中,这时才引出本科的课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就高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了了解污染并改变现状的决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营造了浓浓的教学氛围。
努力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情境可以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建立“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3-0017-01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