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外国文学课改革的思考

2010-04-11 11:34杜学霞
河南社会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师范类课本

杜学霞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关于高校外国文学课改革的思考

杜学霞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近年,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外国文学篇目呈增加趋势,师范类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应尽力适应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需要。但目前师范类高校外国文学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难以接轨,主要表现是:忽视现当代文学教学,作品分析方法单一,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不够,诗歌教学欠缺或者空白,过分重视经典而忽视“非经典”的学习等。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强化师范类高校外国文学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接轨的意识,加大现当代文学教学力度,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分析作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化诗歌的教学,打破经典和非经典的界限,专门开设针对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外国文学内容方面的选修课等。

师范类高校;接轨;主体;经典;非经典;选修课

一、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外国文学篇目的基本情况

最近,笔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初中和高中课本所选取的主要外国文学篇目进行了大致统计,结果是:小学课本47篇,初中课本26篇,高中课本25篇。从上述统计结果看,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小学课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小学课本中占的比例最大。

与以往相比,目前中小学课本选取的外国文学篇目呈现出下列显著特点:

从地域看,不但有传统课本偏重的欧美作家,如美、英、法、俄(包括苏联)、德、丹麦等国家作家的作品,还出现了奥地利、捷克、波兰、意大利、保加利亚、哥伦比亚、匈牙利等国家作家的作品,以前课本不常出现的亚洲作家的作品也进入了中小学课本,如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椋鸠十的《金色的脚印》、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等。从这点上说,中小学课本中涉及的外国文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

从时间跨度看,课本选取了从古代到现当代众多作家的作品。拿欧美文学来说,各个阶段的作品都得到了重视。古希腊文学是欧美文学的源头,小学课本中就选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文艺复兴是欧美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莎士比亚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分别选取了他的喜剧《威尼斯商人》和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美文学向来受到我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重视,于是大量18、19世纪的名家作品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为中小学课本所忽略的欧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在这些现当代作家中,我们既可以看到20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的名字,如罗曼·罗兰,也可以看到现代主义文学鼻祖卡夫卡的名字。

从流派看,国内长期受到重视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流派的作品被保留了下来,这使我们依然能看到雨果、裴多菲、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大师的名字。新的现象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诸流派的作品也开始走进中小学课本。专业研究者均知道,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本身包括了很多流派。如现代主义包括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小说流派。而后期现代主义则包括了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等流派。中小学课本中选取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包括意识流、表现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等多个流派的文学作品。如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杰作《变形记》,英国意识流女作家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法国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

从作家构成看,既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的大家,也有一般文学史上很难提及的大量“小”作家。

从文体看,小说、戏剧、散文等文体无所不包,就连以往很少入选的诗歌也出现在高中课本中。这些诗歌不仅有大家熟悉的浪漫主义流派的诗歌,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诗歌等;也有一些现代主义诗歌,如意象派是欧美现代主义流派之一,美国意象派诗歌先驱狄金森的诗歌《篱笆那边》就被选入了高中课本。

通过上面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小学课本中不仅分量占得大,内容也远比传统教材丰富。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不能在大学期间就掌握与此有关的外国文学知识,积累一些资料,是不太容易处理好这些教学内容的。

二、师范类高校外国文学课与中小学课本不能接轨

面对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这些特征,承担着为中小学输送教师任务的师范类高校是不能忽视外国文学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接轨工作的。但目前师范类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普遍存在着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存在重视古代和近代文学、轻视现当代文学,重视欧美文学、忽视亚非文学的倾向

大多数师范类高校的外国文学课有重视古代和近代文学、轻视现当代文学,重视欧美文学、忽视亚非文学的倾向。这种状况不能适应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外国文学篇目选取地域广、时间跨度长的现实。

造成这种状况的有课程安排方面的原因,也有这门课师资相对缺乏的原因。据调查,几乎所有中文系外国文学课的课时量都很少,且呈压缩趋势。教师在众多的教学内容和有限的课时之间总感到难以应对。因为欧美文学既包括欧洲各国的文学,也包括美国在内的美洲各国的文学,长达从古希腊、古罗马到现当代文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要教师去决定哪是重点哪是非重点很困难。总体来说,大部分高校的外国文学课侧重近代部分,在近代部分中,又对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两个流派有所偏爱。至于欧美现当代部分(特别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和亚非部分则遭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很多教师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我国一向重视西方近代文学的翻译工作,很多名著都被翻译了过来,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很方便,容易配合教学。师资缺乏也是欧美现当代文学和亚非文学被忽视的原因。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欧美现当代部分因为涉及的流派多、语种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难点,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相对缺乏,很多高校中文系就因缺少这方面的师资而尽量减少这部分内容。同样,亚非文学部分大多时候也因为缺少师资而被放弃。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受到课堂教学忽视的部分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多数学生学习期间习惯于阅读欧美近代文学中的作品,对欧美现当代文学和亚非文学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连卡夫卡、马尔克斯、贝克特、伍尔芙、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是谁都弄不清楚。这样的外国文学知识结构,是适应不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外国现当代文学篇目增加的趋势的。

(二)师范类高校作品分析方法陈旧,不利于学生多角度分析作品

目前,师范类高校外国文学课普遍存在着作品分析方法单一、陈旧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教材的编写没能及时跟上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步伐。据笔者对现有外国文学教材的了解,大部分教材在分析作品时还仅仅使用单一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如很多外国文学教材分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时,无论是对司汤达的作品、巴尔扎克的作品,还是对莫泊桑等作家的作品,都少不了这样两句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好像这些作家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都是相同的。事实上,不同作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象和关注方式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流派的作家,关注对象和关注方式也不尽相同。就连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也不会相同。否则,就不存在作家的创作个性,不会出现那么多杰作了。显然,这种单一的作品分析方法是不适应教学要求的。

(三)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够重视

尽管高校一再呼吁教学改革,但很多外国文学教师在课堂上还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本来,外国文学课在中文系所有专业课里就是最难学的一门课。别的不说,单是外国作家作品和作品中人物的名字的记忆就是一大难点。如俄国人的名字结构就很复杂,本名,父名,再加上姓,长长的一大串,光记这些名字就要花好长时间。如果教师只顾自说自话,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就会像听天书一样。这样的教学是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的。外国文学分析方法与中国文学的分析方法也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如果不实际操作,是掌握不了这些分析方法的。有的外国文学课教师不注重对学生作品分析能力的培养,致使有的学生上了一年的外国文学课,却不会用适当的方法分析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认识不够,把学生当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当这些学生以后成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师时,很难想象他们会分析好课本中涉及的外国文学作品。

(四)诗歌教学欠缺或空白

历来,诗歌是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原因在于诗歌本身的一些特征导致诗歌比其他文体更难以翻译,不少外国文学教师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译本而放弃了诗歌的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的困难。在教学中,笔者总是努力做到各种文体并重,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讲小说、戏剧、散文等文体外,还会有意识选取欧美诗歌中几个代表流派的代表作品来分析,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后期象征主义诗人艾略特或者里尔克、意象派诗人庞德等人的诗歌。但事实反复证明这是件出力不讨好的工作。笔者曾将名家翻译的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中的精彩片段读给学生听,结果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最好的外国诗歌连中国三流诗人的艺术水平也达不到。实际上这些诗歌都是很好的,只是经过翻译后诗歌的一些韵味丧失了。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诗歌翻译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没有合适的译文,很难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五)过分看重经典教学,对非经典文学的重视不够

高校外国文学课向来重视经典文学的教学,这是大家的共识。虽然大家对经典没有明确定义,但思想性和艺术性基本上是判断经典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标准下,很多我们非常熟知的作品可能会被视为“非经典”而排除在外国文学的教材之外,在外国文学教学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我们在高校外国文学教材中就看不到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动物小说、冒险小说等文学的影子。但在中小学课本里,这些类别的作品是频繁出现的。比如动物小说因为非常契合儿童心理就受到了教材编写专家们的重视。我们在小学课本中可以看到《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蜜蜂》、《狮子和鹿》、《小狮子爱尔莎》、《蟋蟀的住宅》、《金色的脚印》等作品,在初中课本中也可以看到《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辛劳的蚂蚁》、《猫的天堂》等作品。这些作品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我们大学里的经典的概念,使我们不得不考虑经典的真正含意,这应该引起师范类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的关注。

三、改进意见

为了改变师范类高校的外国文学课不能与中小学语文课本接轨的现状,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外国文学课现当代部分的教学工作

这个工作并不难做,只要任课教师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再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多分一些课时给外国文学的现当代部分就能达到相应的目的。

(二)提高理论意识,教会学生多角度地分析作品

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丰富多彩,很多理论都有方法论的价值。师范类高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多学习西方当代文艺理论,增强文艺批评的敏感性,从而避免单一的分析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20世纪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批评方法如精神分析、原型批评、解释学、现象学、接受美学、文化研究、新批评、形式主义等运用于教学,提高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分析文学现象。这一建议既符合当代文学发展的实际需要,也符合目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就前者而言,当代文学阅读和文学研究的重心已经由原来的重视作者开始向重视读者倾斜。就后者而言,充分重视读者的地位就是重视学生在课文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师范类高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要面对的是信息发达的社会,面对的是知识来源广、头脑活泼的中小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将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学会包容和接纳学生的观点和意见。

(三)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到这一点对师范类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工作尤其必要,因为这些学生,也即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想要较好地适应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就必须学会分析外国文学作品,最起码能够分析中小学课本中所选取的外国文学篇目。让学生——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在就业前就能够对中小学的这部分内容有丰富的知识,会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分析这些作品,是师范类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加强对外国诗歌的学习和鉴赏教学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篇目是以诗歌这一文体为主的,师范类高校外国文学课教师应该强化诗歌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外国诗歌,为学生将来的教学工作扫清障碍、铺平道路。师范类高校在外国诗歌教学方面实施双语教学非常必要。本来,双语教学是教育部为高校制定的学习目标,对于与外语水平有极大关系的外国文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原作,并与国内知名学者的翻译对比着来学习,既可以让学生读到原汁原味的外国诗歌,也可以让学生从名家的翻译中体会到一些翻译技巧和翻译规律。

(五)打破经典和非经典的界限

打破经典与非经典的严格界限,目的在于让一些“非经典”文学作品进入学生的视野。如前所述,学生是接受的主体,其接受水平和兴趣所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固然可以不把《哈利·波特》这类畅销书作为教学内容,却不能不面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不面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专业研究人员固然可以不把动物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写进自己的教材,但是师范类高校的学生却必须面对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这类小说,特别是动物小说大量出现的现实。再者,固守所谓的经典其实是一种成见。历史地看,很多所谓的经典大多经历了一个由通俗到经典的过程。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现在被当做文学经典写进了大学的外国文学教材,但这部小说在当时一直受到主流文学形式(诗歌、戏剧等)的排斥,连塞万提斯本人也没有意识到《堂吉诃德》会走红。可见,经典的概念不是绝对的。

师范类高校的外国文学课打破所谓经典和非经典的概念十分必要。因为大多数中小学课本中选取的作品是不符合高校外国文学教材经典的概念的。难道师范类中文系的学生将来能因为这些课文不够“经典”而拒绝讲它们吗?

(六)增强针对性和自觉意识

要想实现师范类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接轨,最需要的还是要提高师范类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教师要对中小学课本上选取的作家和作品进行重点分析,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好让学生在校期间多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将来能很好应对这方面的教学工作。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不妨专门设立一门选修课,把所有中小学课本中涉及外国文学的篇目集中起来,由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老师来指导学生对这些课文逐篇分析,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够对中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外国文学篇目相当熟悉。从具体的学习而言,对于这些篇目,有的学者提出的文本细读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推广的[1]。

当然,我们承认,师范类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自有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比如,高校的科研功能要求高校外国文学课往专业方面深化和掘进而不能完全围着中小学课本转。在知识层次上,师范类高校外国文学的教学远比中小学课本中外国文学篇目要专业得多、深入得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师范类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可以完全置中小学课本中的外国文学篇目于不顾。如何去权衡去取舍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师范类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的接轨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师范类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1]吴贤义.文本细读与外国文学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07,(7):25.

G52

A

1007-905X(2010)04-0192-03

2010-04-20

杜学霞(1965— ),女,河南郑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博士,郑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欧美戏剧研究。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师范类课本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