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婷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100)
20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辍学、退学、休学的第一位原因。国内近年来的许多调查结果显示,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大约占学生总数的25%-35%,且呈上升趋势。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具体体现。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期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转变时期。在这时期中,其性格、兴趣、逐步完善,理想、人生观基本定型。社会经济转型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他们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有的大学生相互攀比或存在消费观念误区,如: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人生观等,这些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人格培养,为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两课”教师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现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授和引导,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同时,要积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形成心理健康意识。面对社会竞争的激烈,处处充满机遇和挑战,每一位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都是巨大的,因此通过积极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如课堂教学、活动训练、团体辅导互动、环境陶冶等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传播、普及和辅导。或运用开设选修课、必修课等方式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排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疑难和困惑,让他们自觉形成心理健康意识,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还可以发动学生社团成立心理学会;或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鼓舞他们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达到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统一,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首先,要努力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级预防体系,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防范自杀和伤害他人事件发生。一级心理危机干预由各学院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完成;二级心理危机干预由学院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完成;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心理咨询教师完成,主要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试,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同时,中心与校外精神科专家和专业医疗机构建立联系,对三级心理危机干预有困难的个案或学生实施治疗或辅导。
其次,要认真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制定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指南和具体实施方案,由个院系心理咨询(援助)机构负责保管,并定期通过心理测量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在案。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随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就业以及各种心理需求给予辅导和帮助。
再者,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情感状态。对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把心理问题尽量消除在萌芽状态,力图避免心理问题向心理疾患转化。对少数负性人格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耐心做好个别教育,努力做好负性人格向正性人格的转化工作。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授之以渔”,以传授他人“自助”的方法及技巧,来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建立一个充满自信心与独立性的健康自我。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人只有清楚地认识自我,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与命运。作为青春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正处于自我矛盾与自我意识偏差时期,容易出现“自卑”或“自负”心理,倘若不及时引导,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
(一)“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认识自我是每个人的终身任务。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曾说,“一个人真正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1]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目的地实践,进而取得成功。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在自我日趋成熟和完善的时候,增强自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做认识自我实训中,可通过测验分析、自评练习、与他人比较、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布置作业等环节,使大学生达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二)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针对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考试过度焦虑的学生,可以设计模拟考试的场景,通过系统脱敏法,反复训练,不断强化,使学生的焦虑逐步消退;对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可通过课前热身、情绪放松、戴高帽子、认识新朋友等实训活动,来增强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和谐的目的;可通过自演小品、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松弛训练等方式,使大学生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及受挫能力,及时调整好自己心态,培养其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意志力。[2]
(三)把“助人为乐”作为心理健康快乐的源泉。俗话说,“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当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体会不到关爱之情,存在着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态。为了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友好和谐的团队精神,在班级中可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帮一”互助小组、心理委员的定期培训与学习等,让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关注和帮助他人,把“助人为乐”作
为心理健康快乐的源泉,使周围环境更加和谐、安定。
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各种学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服务活动、节日庆祝活动,可为广大学生提供高雅、健康、愉快的精神食粮,使学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学院要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课余时间多参加这些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潜能和才能的发挥,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满足,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克服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的狭隘思想意识。另外,通过参与活动还可以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困惑,做一个乐观、自信、独立、负责任的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材,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为此,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赢得未来,不仅要有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有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