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开明 (湖北省社科院,湖北 武汉 430077)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以为仍然应该以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年均增长速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受益人数之多、和谐共羸等方面看,的确创造了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空前奇迹。
这个奇迹最初引人关注的是中国“用如此有限的耕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近20多年来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至不足3000万。2004年4月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提出,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迅速崛起,为第三世界提供了一个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2004年5月7日,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乔舒亚·库玻·雷默提出《北京共识》,系统地思考和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指出中国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适合于追求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其他发展中国家。2004年6月14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中国依靠独特模式实现发展的有益经验的确值得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借鉴。同年7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中国模式’堪称很好的经济学教材。”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欺彭斯说:“我们从未见过像中国那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以如此强劲的步调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独一无二。”2008年美国引爆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不好过日子,中国“一枝独秀”,不仅受影响不大,而且在2009年保持经济总量上升8.7%,更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初在达沃斯论坛上,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中国已具有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上的分量,并提出美中G2的概念。前不久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发布世界15件大事,把 “中国崛起”列为头条,说“中国跃升至新的经济高度己经改变了国际秩序,而且还在改变国际秩序”,“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是不容争辩的事实”。①类似的说法一个胜过一个。②有的还将“中国奇迹”称之为“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
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创新发展,尤其是进行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1.4万亿元,实际增长76.8倍,年均增长8.1%,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以上,是建国前100年旧中国经济年均增速的80倍以上。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增长率,经济总量居世界位置已从1978年的第1l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我国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农业工业国,形成了比较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高科技工业占工业产值的15%以上,以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三,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以及粮、棉、肉、禽、蛋等主要农产品多年居世界第一位。建国以来我国固定资产存量以年均5%以上的速度增长,2008年企业资产达到208.7万亿元。居民金融财富以年均17.4%的速度增长,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7.2万亿元。外汇储备1991年以来以年均37.5%的速度增长,2008年底达到1.9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进出口贸易位居世界第三,1993年以来已连续17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钢产量突破5亿吨,超过全球十大钢产量国之总和。粮食产量以5.28亿吨独占世界鳌头,几乎名列世界第三,是人口大国印度的两倍、名列世界第五的法国的六倍。发电量位居世界第二,煤炭产量几乎占世界的一半。现在的中国不仅经济总量大,各项经济指标遥遥领先,而且不少社会指标也位居世界前列,如中国的研发投入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发明专利申请位居世界第五,增长率居世界第一。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互联网用户国、第一大手机使用国,等等。
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30年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761元;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温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中指出: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 (即GDP)33.5353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约5万亿元;美国2008年GDP总量为14.442万亿美元,200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5%,不到中国的2.9倍。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美国GDP总量2,7956亿美元,中国3015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的9倍多。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由1979年的1.9%增加到2009的7%。这样的长期高速持续增长,在中国近代以来是从没有的,也非汉唐和康乾盛世的发展所可比。这不仅在中国发展史上较为罕见,也在世界发展史上较为罕见。稍可类比的是日本在20世纪60~80年代年均9.3%的增长,不过日本只维持了26年,而中国目前不仅没有停滞的迹象,而且很多经济学家都相信,再以这样的速度增长20年左右问题不大!诸多数据表明,将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谓之“中国奇迹”并不过分。
“中国奇迹”是一座物质丰碑,也是一笔精神财富。它为中国应对当前和未来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凝聚了无穷的力量、鼓动起必胜的信念。今天的中国走到这一步,形成这样的经济规模很不容易,也特别重要。第一,它不仅奠定了我们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形成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基础,为物质基础的继续壮大提供了源泉和根本制度保证。第二,它在建立起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后,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探索,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及系列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原则、步骤和基本政策措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条件。第三,它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将在目前和今后的发展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当然,在肯定“中国奇迹”的同时,也该如实看到隐藏在奇迹后面的严重问题,甚至风险。奇迹和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奇迹是片面的、错误的,同样,因为奇迹而否定问题的存在也是片面的、错误的。
对于中国奇迹之源,国内外有多种多样的解释。有的从国民性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人民勤劳、节俭、储蓄率高,从而为中国投资积累和提供了巨大资本。有的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是人口红利效应,因此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并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赢家。有的从投资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打开国门,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抓住西方产业转移的机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有的从比较经济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是中国成功的关键。有的从后发角度分析,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有后发优势,可以迎头赶上,少走或不走别国己经走过的弯路。有的更细致到具体的经济、社会措施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是中国奇迹的根源,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中国成功的关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分析都有一些道理,有某些合理性。但却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存在一个共同的不足:回避了政治因素的分析,更未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有的甚至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机制的建设严重滞后,还是老一套未变。其实这是不公正、不全面、不合乎实际的。
亲身经验过这段变革历史的人们都知道,“中国奇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是许多充分必要条件的有机结合。比如:
——改革开放以来,冲破“两个凡是”、“左”倾僵化观念与模式的束缚,认真总结国内和国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改革。这为中国奇迹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把握时代主题,从革命和战争向和平与发展转换,抓住机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对外开放。这为中国奇迹的产生提供了根本的客观条件。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新的实践。这为中国奇迹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正确指导。
——吸取、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四小龙”、“拉美陷阱”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从世情、国情出发,形成自身的发展战略。这为中国奇迹的产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为中国奇迹的产生提供了精神条件。
——形成相对稳定、有权威、有执行力的坚强领导集体。这为中国奇迹的产生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条件。
——面对长期的、多重的严重危机,如强烈的自然灾害、亚洲金融危机、加入世贸组织的难题、世界金融危机等,敢战敢顶,积极应对,化危为机,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为中国奇迹的产生提供了坚韧不竭的动力。
很显然,这些必要条件的形成都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些政治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提出经济发展的正确战略、方向、步骤和路径。因此,离开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民主政治的建设这些前提和保证,来谈“中国奇迹”之源至少是没有抓到要害。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说:“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③这就告诉我们:解开中国经济奇迹的钥匙要在政治领域中去寻找。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和政治建设密不可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大国的民主现代化建设作了新的诠释。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首先实现了经济社会领域的自由,实现了经济社会权利的自主。政治领域的民主服务于经济社会领域的自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关系发生的根本性变革。这种政经结合的改革也可以称之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不是专家学者们在书斋中设计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作代价从实践中探索出的。它是中国人民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发展道路的智慧结晶与发展规律,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总结和概括。以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为界,前30年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建了政治前提,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但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失误带来了曲折;后30年的探索实现了重大转折和创新。这些转折和创新最为突出的体现是实现了从革命到改革、从斗争到和谐、从专政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集权到分权、从国家到社会变迁的六大转变。其中的改革和进步是决不可忽视的。这方面的改革一直没有间断过。经过60年的探索和创新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这种模式,从基本政治制度看,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居民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框架。从国家权力结构看,是中国不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体制,而实行“议行合一”和“民主集中”的权力运行体制,强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以及人权、事权和财权的相互制约。从政党制度看,是中国不实行多党竞争,而推行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与其他民主党派进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政治体制。从国家治理结构看,是中国呈现一种“以党领政”的治理结构,治理主体已经多元化,但是在所有治理主体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各级党组织是国家的核心治理主体,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是协同治理主体。从政治改革的方式看,是中国选择了一条增量发展的途径。中国的政治改革不是一种休克疗法,而是渐进的增量改革。增量改革的实质,是在不损害或剥夺人们已有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新的利益总量,使人们在改革中获得更多的好处。这种增量改革的方式,既强调创新与变革,又注意保持和发扬传统的政治优势,而不是简单地割裂传统。它强调改革过程的渐进性,但并不是没有突破性变革。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看,是形成了一种条块结合的治理格局。中国是一个实行单一制的大国,中央政府通过垂直的与平行的两个权力系统实施对国家的治理。垂直的权力系统就是由中央和省直接管理的纵向政权组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条”,其特征是上下垂直管理。平行的权力系统就是以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管理的横向政权组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块”,其特征是横向的平行管理。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和当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色和优势。比如:
——有集中效率优势。这就是邓小平讲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⑤“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下了决心就干”,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的牵扯和掣肘,久议不决。中国为迎接奥运会建造的北京三号航站楼3年完成,这在西方连论证程序需要的时间都不够。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国高效动员能力,震撼全球。而2003年法国发生酷暑,总统在继续度假,直至假期结束,己有多人死亡。2005年美国遇卡特琳娜飓风袭击,乔治·沃克·布什总统3天后才终止度假去灾区。低效率是民主制度的通病。在西方民主国家,任何一项决策都要经过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伴随着冗长的程序,其理论依据是可以避免巨大失误,可现实的结果并非如此。比如,美国三权分立制无法阻止入侵依拉克、阿富汗,也没有办法防范全球金融危机暴发,更无法阻止最高法院取消己经实行100多年的对财团政治捐款的顶额限制,更无法消除对新的科学技术产生和应用的实际障碍。
——有政治组织优势。可以依据国家的需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保持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把所有政治资源组织动员起来,服务于国家的发展重点和最需要的领域,形成合力。
——有制度创新优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政策的出台,基本上都是基层和地方根据当地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发展压力,进行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探索,形成了创新经验,这些经验被上级和中央重视,然后再在其他地方试行,再根据试行的结果,决定政策的制定和是否在更大范围或全国推广。这就可以不受先验模式的束缚,不受僵化思想的局限,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去不断地进行创新。
——有文化包容的优势。即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智慧的基础上,海纳百川,贯通中西,融汇古今,坚持主导,包容多样,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使其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有人才培养和选拔优势。即广泛地长期地有计划地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不像两党、多党轮流执政那样,执政党一换,高端政治精英都要跟着换,有的刚刚熟悉工作便要下台,浪费一大批优秀人才。
——有责任政府的优势。即我们的政府是为民负责、替民服务、真正代表人民的责任政府。⑥
如此等等还可以举出不少。
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民族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封建专制主义影响严重等方面的制约,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仍然需要在实践中随着经济文化的逐步发展而逐步加以改革和完善,需要进一步采取开放的态度,研究、借鉴、学习国外民主制度建设中符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某些方式和作法。但这种研究、借鉴和学习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决不能照搬照套,更不能借口国外的经验而舍弃我们的特色和优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⑦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奇迹之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些优越性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之中,表现在我们党逐步系统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教育、国防、外交、民族、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领域的一系列具体路线、方針和政策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模式和前进路径。它是既不同于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构想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或者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创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⑧这条道路要管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具有独立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现阶段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集中体现和伟大实践,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辩证统一的。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我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模式,是中国崛起的唯一正确选择;同时也为世界上欠发达国家摆脱贫困走向现代化指明了一条光明道路和前进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是社会主义的新形态。它的创新从制度方面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经济方面,在所有制形式上体现为以社会主义公看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方式上体现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体现为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政治方面,在国体上体现为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政体上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政党制度上体现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民族政策上体现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文化方面,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4)社会建设方面,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上述优越性,促进和保障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和保障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幸福,形成了中国奇迹,离开这些来谈中国奇迹是抽象、片面和没有意义的。
中国奇迹能否持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许多国家都曾有过短期高速发展后又不约而同地陷入危机或困境的过程。欧洲20世纪70年代陷入经济滞胀,一直止步不前。日本高速发展20多年后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衰退,至今尚未好转。“亚洲四小龙”金融危机后,一蹶不振,至今作为有限。美国战后的繁荣也曾在20世纪70年代遭遇过石油危机和社会危机,80年代依托高科技产业兴起后又于前年暴发了近百年来最大的金融危机。从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看,正如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今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从国内看,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判断形势,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⑨
但是,根据历史经验和科学预测,我国持续高速发展的信心和依据是较多的。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⑩因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不仅给了人民以实惠,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答应、赞成和拥护,而且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使其确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及其相关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合乎实际状况,合乎群众的需求,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就能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保持经济高速持续的发展。
客观地观察中国,我们也确实存在着许多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择其要者而言之,至少有如下四点:
第一,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我国劳动人口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我国15~64岁人口占72.5%,劳动人口比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我国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俭聪慧,是世界闻名的,过去在旧制度下积极性受到压抑,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其积极性不断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巨大生产力,是我国发展壮大的根本源泉。
第二,我国有4200万科技人员,科研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82%。我国的研发人员和科学家工程师总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每年有大学毕业生400多万人,研究生毕业生30多万人,职业专科学校毕业生700多万人,也就是每年要增加1000多万知识分子。这是多么巨大的智力资源,他们与实践和需求相结合,与9亿劳动者相结合,必将产生令世人触目的巨大创造力。这种情况早已被西方国家注意到,李光耀说:“中国的技术人员比一些国家的人口都多,真让人羡慕。”这也是一些西方跨国公司纷纷把科研总部搬到中国的原因。
第三,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社会主义及其中国特色又产生了新的动力和凝聚力,它们相互结合,构成为一种新的巨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推动着社会前进。美国学者莱斯特·瑟罗说:“资本主义没有共同利益,没有共同目标,只强调个人,而不强调团体,谁也没有关心别人福利的责任”;社会主义不是这样,“在社会主义社会,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目标就是允许个人找出自己的选择实现个人满足的最大化。”(11)
第四,我国有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需动力;巨大的市场,特别是尚未开发的广大农村潜在市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内需拉动。这个市场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宗寒先生认为:如果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河南新乡刘庄的水平(人均纯收入 1.5 万元),市场可扩大 3.7 倍;达到江苏华西村的水平(人均纯收人6.5万元),市场可扩大16.2倍;(12)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相应的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消费需求动力;科学技术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源泉;东、中、西各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调整和新崛起,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地理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中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相互促进,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础;等等。
基于上述条件和优势,近10多年人们对我国的发展作了多种预测。中国社科院的相关研究人员预测,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计,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58万亿元,约为7.2万亿美元;中科院的相关研究人员预测,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10.6万亿美元,2030年为19.6万亿美元,2050年为52万亿美元;世界银行预测,上述几个年份分别为13.9万亿、24.9万亿和78.1万亿美元。(13)还有一些别的预测,预测的差距颇大。但所有这些预测,都得出2030~2035年至迟2040或205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而居世界首位的结论,有的预测达到这一目标的时间还要早(14)。应该说这些预测是有一定根据的。即使近10年产值以年平均增长7%,后20年以年平均增长5%~6%或4%~5%计,由于美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目前为2%~3%,今后一般也不会超过2%~3%,也即要比我国低3/4到1/2左右。因此,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2030~2050年经济总量达到世界首位是能够实现的。当然,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簿,发展不平衡,人均经济总量和总体生活水平还赶不上美国,只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综上所述,在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前,什么是“中国奇迹”持续之道?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注 释:
①路透社2009年12月7日。
②新京报2009年11月14日等。
③⑨《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笫40页,13-14页。
④参阅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笫1期。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⑥参阅陈红太.《中国奇迹源于政治文化四大优势》,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年3月24日.宋鲁郑:《中国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红旗文稿》2010年第5期。
⑦⑧⑩《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页、第9页、第7页。
(11)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887页。
(12)宗寒:对中国崛起的两点思考[J].探索,2010年第1期。
(13)(14)乌维刚,马维杰.中国:下一个五十年[M].海南出版公司,2000:(6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