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方位词的虚化机制
——以“人体名词+‘上’/‘下’”结构为例

2010-04-10 13:01:55赵可红
海外华文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方位词范畴隐喻

赵可红

引 言

现代汉语方位词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词类,一直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关于方位词的虚化机制问题,仍然有值得讨论的余地。以“人体名词+‘上’/‘下’”结构来说,张斌(2002)指出,表示身体及部分人体器官的名词接了“上”,如“身上、脸上、手上、心上、嘴上”之类,本意是表示身体的表面,但是这些词常常有引申的用法。并且还提到“身上、嘴上”不是单独一个方位词“上”的含义的引申,而是整体“X上”的引申,但是没有做具体的解释。葛婷(2004)认为身体类短语意义较虚时侧重于使用方位词的隐喻义,人们将自己的身体喻为容器,所以选用“里”;将事物喻为平面时选用“上”,如“心里——心上、手里——手上”。叶皖林(2005)也从隐喻角度讨论了人体方所的语义引申问题。但是我们认为只从隐喻角度对“人体名词+‘上’/‘下’”结构中方位词的虚化进行解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本文认为隐喻和转喻在“人体名词+‘上’/‘下’”结构中的方位词虚化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隐喻导致功能泛化,转喻导致去功能化。

一 “人体名词+‘上’/‘下’”结构的语义引申及隐喻解释

(一)语义发生隐喻引申的“人体名词+‘上’/‘下’”结构考察

经过考察发现,语义发生隐喻引申的“人体名词+‘上’/‘下’”结构有“肩上”、“身上”、“手上”、“头上”、“心上”和“心下”,例如:

(1)学校的前程全压你一人肩【上】看把你累的! 日理万机比总理还忙还辛苦我知道。 (周力军_我们这一届学生会)

(2)普通人身【上】的痛苦只能是普通的,那是不足挂齿的,没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 痛苦只有发生在另外的人群才配是“真”的。 (铁凝_大浴女)

(3)当真看他的命运去了,不过我明白他的命运,还是在你老人家手【上】捏着的。(沈从文_边城)

(4)那个水香永远是一片阴影罩在你俩的头【上】。星子哭道:“那我怎么办?”(方方_桃花灿烂)

(5)这些消息就象纷乱的鼓槌,敲在李冬军沉寂已久的心【上】,叫他激动,叫他震颤不已。他想象着战友们如火如荼的斗争,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重现“四五”运动那波澜壮阔的场面。 (周力军_我们这一届学生会)

(6)方营长应约而来,来到后见玉环任啥不说,又愁眉不展,心【下】有了几分惶惑,便担心是那小白楼的事被玉环知道了。汤副旅长到省城后,百顺和汤成花钱都不方便了,两个坏小子偏又要斗蛐蛐,又要吸大烟,就找他借钱。 (周梅森_英雄出世)

(二)对“人体名词+‘上/下’”结构发生语义引申的隐喻解释

刘正光(2006:127,120)指出,Lakoff & Turner把隐喻定义为不同的高级经验领域里两个概念的映射,即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靶域,或者说靶域的概念可以通过源域来理解;Heine,Claudi和Hünnemeyer认为范畴隐喻以下列从左至右的方式进行映射:

人﹥物﹥活动﹥空间﹥时间﹥特征

齐振海、覃修贵(2004)指出,Lakoff & Johnson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种,其中实体隐喻是指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质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实体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作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他们还指出“心上”是心为空间的范畴化,是三维空间的特点映射到“心”的结果。通过我们考察发现,与其说“心上”的虚化是三维空间的特点映射到“心”而造成的,还不如说是以“心上”为参照点来谈论的事物都是抽象的,即实体隐喻造成了“心上”的虚化。如上文例(1~6)都是以“肩上”、“身上”、“手上”、“头上”、“心上”和“心下”为参照点谈论一些抽象的事物或活动,如“前程”、“痛苦”等,正是因为人们把这些抽象的事物或活动通过实体隐喻映射为具有三维特征的具体的实物,才可以把它们置于一定的空间环境中来谈论,如“身上穿着一件中山装”,“中山装”是一个实物,具有三维空间,所以它可以与表示方所义的“身上”联系起来;而“他身上有一种军人气质”中,“军人气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把它作为实体来谈论,从而像“中山装”一样被置于表示方所义的“身上”,进而导致其虚化,表示“随身可携带抽象事物的地方”。同理,“肩上”、“身上”、“手上”、“头上”、“心上”和“心下”都可以通过实体隐喻得到统一的解释。

二 “人体名词+‘上’/‘下’”结构的语义引申及转喻解释

(一)语义发生转喻引申的“人体名词+‘上’/‘下’”结构考察

经过考察发现,语义发生转喻引申的“人体名词+‘上’/‘下’”结构有“身上”“手上”、“头上”、“脚下”、“口上”、“口下”、“手下”、“膝下”、“眼下”、“眼皮下”和“嘴上”等,例如:

(7)这晚的酒喝得漫长,刘镇守使尽管动手动脚,却终还算有些规矩,也体抚人,因卜守茹身【上】正来着,便没和卜守茹做那事。 (周梅森_英雄出世)

(8)当初为了从他爸爸单位的造反派手下保住这些红木家具,我差点用刀片划开手【上】的血管!晓卉,我也总是梦不死呀,等呀等,以为总有一天会住进一大套房子,整套红木家具应该搬进有卧室有客厅的大房子才有派头,拼死去保住,保住了又怎么样呢? (唐颖_糜烂)

(9)有一刹那,洪保德惊愕得说不出话来,血全涌到了头【上】,他的脑子嗡嗡作响。都别出声! (英子_寻找一条河)

(10)她猛地爬过去,跪在匡宗元的脚【下】,抱住他的裤脚,匍匐着,抽泣着,哀告着:“求求你,我以前恨你,我错了。我现在一点都不很你,我爱你。”(毕淑敏_血玲珑)

(11)父亲表情上摆着意外。口【上】却应着,有些迷惑地看着我。“不要了,”我看着天花板,“我基本好了。”(刘以林_一个人的极限)

(12)天舒一边说,一边猛吃杨一从国内带来的零食,“你不介意我把它们都吃了吧?”“口【下】留情。 我要送人,很贵的。” (郁秀_太阳鸟)

(13)惦记着她这头疼毛病的,也就墨非这么一个朋友,黛二心里感动着,嘴【上】却说:“墨非你别再管我了,好好和麦三过吧。 过日子就这么回事,你要是娶了我也是一样的。” (陈染_无处告别)

(14)两名手【下】亦步亦趋,幸不辱命,把他“架”来了。正呷过一口好酒,芳子抬起头来,见是云开。 (李碧华_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

(15)和卜大爷一样,马二爷也膝【下】无子,大婆子生下两个闺女,都出阁了;三年前和管家私奔的二婆子连闺女也没生出来,马二爷没入洞房便瞅空悄悄和卜守茹说,要卜守茹给他生个儿。 (周梅森_英雄出世)

(16)眼【下】,这些人都跑累了,都瘫倒在草地上了。我想,他们也不知道这样干是为了什么。 (阿来_尘埃落定)

(17)天舒的不快立刻写在脸上,不是因为阿晴说她穿得不好看,而是她的一举一动好像都在阿晴的眼皮【下】进行。 天舒叫:“我乐意。” (郁秀_太阳)

(二)对“人体名词+‘上/下’”结构发生语义引申的隐喻解释

刘正光(2006:127)指出,Lakoff & Turner把转喻定义为由相同经验领域或概念结构内的映射构成。关于转喻关系的图式表征,普遍接受的观点是A代替B。高航(2009:137~139)指出,日常语言中主要有以下几类毗邻关系构成了大部分概念转喻的基础:整体与部分、范畴与范畴成员、感知与感知对象、原因与结果、控制者与被控制者、占有者与被占有者、容器与内容、地点与该地点的居民、机构、事件、物品①。

我们认为用转喻可以对例(7)“身上”表示“委婉语,指女子的月经”义做出合理的解释,虽然不能用上面提到的模式进行解释,但是“月经”是身体的排泄物,与“身上”具有相关性,而转喻强调的就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很明显是转喻的结果。。王希杰(2002)认为方位词“上”虚化后,“心上”、“头上”、“手上”就等于这个器官本身。我们认为王先生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解释为什么方位词“上”虚化后就等于该器官本身以及方位词“上”的虚化机制是什么。我们认为这里的虚化机制就是转喻。例(8)、(9)“手上”、“头上”表示“手”和“头”本身可以用“整体与部分”转喻模式进行解释。其余例子都可以用转喻加以解释。

三 隐喻与转喻在方位词虚化中的不同作用

通过对“人体名词+‘上/下’”结构语义引申的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隐喻和转喻虽然在方位词的虚化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即隐喻的结果是功能泛化,而转喻的结果是去功能化或者叫作非范畴化。

所谓的功能泛化是指由于与方位词搭配的名词种类和数量的大量增加而导致的方位词虚化。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从“人体名词+‘上/下’”结构外部看,可以和“上/下”搭配的名词从具有三维空间的实体名词到抽象名词,搭配的范围越来越广,以“上”为例,如“桌子上”、“天花板上”、“墙上”、“起跑线上”、“这个问题上”等等;二、从“人体名词+‘上/下’”结构内部看,以“人体名词+‘上/下’”结构为参照点谈论的事情越来越多,以“身上”为例,如“身上的衣服”、“身上的担子”、“身上的责任”、“身上的气质”、“身上的缺点”等等。第一个方面是与“上/下”搭配的名词自身通过实体隐喻赋予自身以三维空间,因此才能与“上/下”搭配;而第二个方面是以“人体名词+‘上/下’”结构为参照点谈论的事物名词发生实体隐喻的结果,“人体名词+‘上/下’”结构本身表达一个三维空间,由于以它为参照点来谈论抽象的事物,所以导致其中的方位词发生了虚化。但是不管怎样,这两个方面都是隐喻在起决定的作用。

所谓的去功能化或非范畴化是指由于与方位词搭配的名词和方位词之间界线模糊,二者整合度越来越高,进而失去表达方所功能而导致的方位词虚化。因为方位词结构或短语的本身功能是表示方所义的,如果它不再表示方所义,说明它原来的功能已经失去,所以我们称作去功能化。刘正光(2006:61)指出,Hopper和Thompson在1984年首先提出非范畴化这一术语,其基本含义是,词类(主要是名词或动词)在一定的语篇条件下脱离其基本语义和句法特征的过程。我们觉得非范畴化的含义同样可以适用于结构或短语,与我们所说的去功能化的精神是一致的。在语义发生转喻引申的“人体名词+‘上/下’”结构中,整个结构转指另外一个事物,语义已经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因此名词与方位词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发生了词汇化的倾向,如“手下”等。作为“部下、下级”义的“手下”是由表示方所义的“手下”通过转喻引申而来的,这时候的“手下”已经不是其组成成分“手”和“下”的简单相加,“手”和“下”之间的界线已经很模糊,并且发生了词汇化,这也是张斌先生在《处所、时间和方位》一文中提到 “身上、嘴上”不是单独一个方位词“上”的含义的引申,而是整体“X上”引申的原因。我们认为由转喻引申导致的方位词虚化与隐喻引申导致的方位词的虚化是不同的,由于转喻引申通常会导致整个结构发生词汇化的倾向,所以原来的方位词已经变成了方位语素,再叫它方位词恐怕有点不太合理。

①高 航.对每一类转喻都举了例子,详情请参考此书。2009:137~139页.

陈香兰.高层转喻研究[A].外语教学.2008,(6)。

冯凌宇.汉语中的人体隐喻与反隐喻[A].北方论丛.2007,(4)。

高 航.认知语法与汉语转类问题[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葛 婷.“X上”和“X里”的认知分析[A].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

谷化琳.转喻的跟隐喻及其类别[A].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

黄 洁.副名结构转喻操作的语义压制动因[A].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

蓝 纯.从认知的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A].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林书武.《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评价[A].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林书武.《隐喻与认知》评价[A].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刘 杰,刘丽红.隐喻、转喻与词汇意义的延伸[A].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

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A].外语研究.2003,(6)。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A].外国语.2009,(1)。

齐振海,覃修贵.“心”的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A].外语研究.2004,(6)。

邵 健.身体词的隐喻研究——以汉语“手”类词为例[A].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5)。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覃胜勇.转喻与语义——语用之间的连续体[A].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2)。

王希杰.心和方位词语——说“心上、心下、心中、心里、心头、内心”等[A].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叶皖林.人体方所形式的隐喻解释[A].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张 斌.处所、时间和方位[M].胡裕树、张斌选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方位词范畴隐喻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有讲究的方位词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动物们的聚会
汉语方位词研究
速读·中旬(2015年5期)2015-10-21 19:34:54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56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