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青,冯宗宪,姜 昕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9)
创新性研发致力于生产新产品,模仿性研发使新技术渗透到经济体的其他企业中。这两种形式的研发都会产生技术进步,进而带来促进经济增长等诸多好处。但企业在现实中怎样开展研发行为?南北贸易下南北企业的研发有什么样的特点?在较早时期,工业化的北方国家与中等收入的南方国家的贸易中,北方企业拥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本与专业化的设备,所以往往从事着世界上大部分的创新性研发。南方企业进口同时模仿北方的产品,享受着较低的生产成本。而在当今世界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FDI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企业研发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也变得复杂起来,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某些模仿性研发可能被看做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约,所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也成为贸易中对企业研发行为造成普遍影响的一个要素。作为交易理论中的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理论为这一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纷纷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在我国,从1996~2007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和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每年都在增长,前者年均增长率达21.9%,后者也达到7.4%。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企业如何开展研发行为,以应对来自于全球企业的竞争?我国政府又应该怎样制定政策促进科技进步?理论研究可以给出一些启示。本文对十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以便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与信息。
企业投入资源进行的研发行为常常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创新性研发和模仿性研发(以下简称为创新与模仿)。因此模型中在某一时段总是存在着两种企业——投入资源进行创新性研发的企业与投入资源进行模仿性研发的企业。①创新和模仿这两种研发活动同样都需要花费成本和时间,并且存在不确定性,其速率内生建立于公司间研发比赛结果的基础之上(Segerstrom,1991),创新和模仿率的高低对宏观经济和福利也有着一定的影响。[1]
与国际贸易中其它研究一样,学者们始于对封闭经济下企业研发行为的探索。Segerstrom(1991)在不考虑贸易的情况下,使用Grossman&Helpman(1991a,1991b)质量阶梯的架构,建立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创新与模仿性研发行为进行了分析——有的企业投入资源进行创新性研发,成功后能制造出新产品,获得垄断利润;另一些企业投入资源模仿新产品,最初的少量成功者可以与创新者分享利润,但在大量模仿者成功后就只能获得零利润。于是该产品过时,新一轮的创新性研发开始,目的是制造出更先进的产品。模型的结果是,创新补贴确定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稳态时需要创新的强度超过某一特定值,福利才会增加。[2-3]此模型在技术上易于操作,稳态的均衡行为可以用两条线的交点来描述,并且得出富含意义的结论。这一模型为研究产业内的创新和模仿提供了很好的一般性方法,因此后来被使用在多篇研究技术和贸易的文章中。
Braguinsky等人(2007)首先将创新率、产业供给能力增长率、申请专利保护决策、模仿者的进入和退出等因素决策化。作者构建了一个与典型事实一致的存在创新与模仿的竞争产业动态模型,得到了均衡的增长路径,模型中,创新存在被模仿的外部性。[4]模型的结果与创新率、申请专利、产出增长和价格下降等现实是一致的,有关软件业专利与研发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对封闭条件下企业研发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开放经济下企业研发行为的研究基石,并提供了比较的参照物,后来的许多研究都采用了这些研究里的相关方法或框架,得出了富有意义的结论。
关于进出口贸易背景下企业研发行为的研究出现较早,主要内容包括对企业按照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分析最优的政府政策支持,研究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以及探讨贸易自由化程度带来的差异。
最早将企业创新与模仿这两种研发行为内生于模型的研究者之一就是Grossman和Helpman(1991a, 1991b),在南北贸易的框架下,北方企业进行创新性研发,它们致力于推出新一代技术密集型产品,每种产品都可以被改进无限多次即沿着质量阶梯上升。南方企业进行模仿性创新,它们致力于学习北方企业开发出的生产过程。因为拥有成本优势,一旦南方企业模仿成功,就可以获得垄断利润,将生产从北方移到南方。研发投资的决策由具有前瞻性、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做出。他们得出了创新率和模仿率与两国大小及地区政策的关系。在稳态下,随创新与产品周期演进,产品质量不断升级,而创新率、模仿率则恒定不变。
Chui等人(2001)将企业发展阶段与研发行为联系起来。其内生增长的南北模型中包括南方企业的四个发展阶段:传统产品的专业化,南方企业模仿北方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南方企业开始自主创新,最后南方企业与北方企业一样只进行创新。作者表明从贸易和南方企业的发展阶段中的动态所得可以制造新的赢者,即北方非技术工人和南方的技术工人。南方企业的四个发展阶段都是可能的均衡,决定于北方相比南方的相对国家间效率、北——南知识扩散(其速度外生)、南方人力资本的相对禀赋及专利保护的程度。[5]
进出口贸易是一种比较昂贵的交易方式,因此,除了进出口贸易,企业还常常在许可以及建立分公司之间做出选择以实现其产品的国际化,而建立分公司即FDI的方式是近些年来最为流行的一种贸易方式。北方向南方FDI时北方企业的研发行为,由此带来的技术转移,以及选择FDI还是其他方式,这些就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在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进行FDI的背景下,与企业研发行为相关的技术转移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Glass和Saggi(1998)使用质量阶梯模型探究了当欠发达国家吸收能力有限时,通过FDI所进行的技术转移与创新和模仿的关系。对低质量产品的成功模仿使技术差距减小,继而使高质量产品的FDI变得可能。南方国家的研发(模仿),通过缩减技术差距,使FDI转移更多先进技术,而北方国家的研发(创新),通过扩大技术差距,使FDI转移更多简单技术而不是尖端技术。[6]Glass和Saggi(1999)还发现FDI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作用取决于东道国是否存在替代的国际技术转移渠道,如模仿。如果FDI是唯一的技术转移渠道,南方更快的FDI流入会增加创新率、模仿率与技术转移率。如果FDI与模仿都是技术转移的渠道,那么FDI只是替代了对北方公司的模仿。[7]
外国投资项目中的所有权结构会影响垂直和水平 FDI转移的程度[8](Javorcik,et al.,2008),首先,拥有国内国外联合所有权的子公司在找寻本地中间产品供应商方面可能面临更低的成本,这使其相对于单纯外资子公司更倾向于本地采购,从而反过来导致对供应部门(垂直转移)的本地生产商的更多生产率转移。其次,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对于其全资子公司转移比对合资公司更多的先进技术,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参股合资子公司是获取知识的更好方法,这促使本地企业在同部门吸收到更多的知识(水平转移)。
北方企业是FDI的主动者,存在FDI动机的北方企业需要从市场、风险和竞争者等多方面进行权衡做出决策,所以相关的大部分文献着重研究了北方企业在FDI下的研发行为。Huizinga(1995)分析了跨国公司将技术转移给存在被征用风险的国外子公司的情况。征用将引起前跨国公司各部分之间的竞争。为了减少征用的吸引力,跨国公司一般将低等技术转移,即使技术转移是昂贵的。征用的好处减少后,跨国公司必须支付较低的税收以防征用。征用风险使跨国公司保留其成本最低的技术,即使转移无成本也不会将它转移到子公司。[9]
Lin和Saggi(1999)研究了任一时刻两个出口企业选择其FDI概率的动态双寡头模型的对称混合策略均衡。[10]第一个企业的FDI会对第二个造成降低成本的溢出,并在当地导致模仿加剧竞争。模仿风险增强常常会使FDI可能性减小,也存在相反事实成立的参数条件。关键点是,通过延迟第二个企业向FDI转换,模仿风险的增加可以使首先投资的价值增大,从而增加均衡时FDI的可能性。这是在之前以垄断或完全竞争市场为背景的研究中未曾得到的结论。真实世界中,跨国公司常常出现在寡占市场中,所以此文的结论有现实价值。
在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下,模仿性研发就是一种侵权,是不可行的。南方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直接影响着南方企业模仿性研发的难度,继而影响着南方企业的模仿成本,因此,南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对企业研发行为有重要作用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探索较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Helpman(1993)认为,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在长期对南方不利,因为南方模仿成本会较高,且会降低技术可得性。[11]
Lai(1998)利用国际产品周期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发现加强南方知识产权保护的效应主要取决于生产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渠道。如果FDI是生产转移的主要渠道,产品创新率、产品转移和南方的相对工资会增加,而如果模仿是生产转移的主要渠道,结果则相反。[12]但文中未分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南方的福利的影响,而且创新活动不是内生的。
Mondal和Gupta(2008)在许多方面沿袭了 Lai(1998)的假设,构建了一个产品多样化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南方模仿率的国际产品周期,发现当FDI作为生产转移渠道时,南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降低产品创新率、FDI率、南北相对工资。[13]这与Lai(1998)的外生模仿模型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后者设定南方的模仿活动是需要成本的;南方有技术和非技术两种劳动力)。但此文因设定较为复杂,无法分析模型的变迁动态特性。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虽然有学者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价值,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其研究并没有数量化与模型化。近几年,才有一些学者着手在外国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并特别研究了贸易中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我国企业研发行为。
邹薇和代谦(2004)对 Grossman和Helpman的产品周期模型做出了扩展,发现不同产业的技术水平差异导致南北方在不同产业中创新、模仿和制造行为的差异,南北方的创新强度和南方的模仿强度随产业的技术水平递减。在技术水平居中的产业中,北方企业进行创新,南方企业只能进行模仿。如果南方企业模仿成功,产品将由南方出口到北方,如果北方改进成功,产品将由北方出口到南方。技术水平较低的产品由南方模仿成功后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则由北方生产并出口至南方。[14]这一模型得出的结果与现实中的南北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一致。
同样扩展了Grossman和Helpman的南北贸易与产品周期模型的是殷德生和唐海燕(2006),他们在内生技术进步与南北贸易框架下分析北方创新和南方模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干预政策对创新和模仿的经济影响。[15]模仿率的提高使得北方研发难度增加。从短期来看,北方研发难度增加会使得北方的创新率下降,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北方研发部门所投入的人力资本量增加以及知识的积累,研发难度增加会刺激创新率的提高。但这并不影响南方的模仿率,因为南方厂商对北方进行模仿的对象是北方的产品而不是北方的研发部门。当北方对R&D部门实施补贴政策时,北方创新率和南方模仿率都会同时提高。当南方对R&D部门实施补贴政策时,在短期内,模仿率提高、创新率下降;在长期内,模仿率和创新率都提高。当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时,北方的创新率提高,南方的模仿率下降。
发展中国家进行FDI常常以 “市场换技术”为目的,但寇宗来(2009)在模型中发现,市场领导企业具有更强的局部激励和全局激励,因此“市场换技术”策略面临一个悖论:为了改善本地厂商面临的技术前沿,FDI必须生产技术水平更高的产品,但如果这样,由于后发陷阱的存在,当地厂商作为追随者进行技术升级的激励却下降了。反过来,如果要让当地厂商受到更大的提升技术水平的激励,就必须让其成为市场的领导者;而如果这样,引入FDI只是起到了强化竞争的效应而无法为本地厂商提供更好的技术机会。[16]分析表明,只有当本国厂商与FDI具有较大技术差距时,引入FDI才有可能提高社会福利。该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制定相关贸易政策有着相当的意义。
庄子银(2003)特别探讨了南方企业家在南北贸易和长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他假定对于任一给定的北方的发明,南方的模仿是自由进入的。而且,这种模仿过程是充满风险的,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因此,企业家的决策非常关键。每一时期每个人选择成为雇员或从事企业家的活动。模仿北方既有知识的企业家,会与雇员运用这些知识来生产。南方国家的经济增长源泉来自对北方发明的成功模仿和运用。[17]作者从企业家这一微观主体出发,突出了企业家在知识的模仿和运用中的决策作用,认为企业家的差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南北方的经济差异,为这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技术与贸易是国际经济中的重要课题,众多学者将贸易方式与企业研发行结合起来研究这一问题。在封闭经济中,企业进行创新性或者模仿性研发,或者采用策略性方法,以在产业竞争中获利;在国际间只存在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下,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研发行为的变化,贸易格局也在演变;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进行FDI要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但潜在的巨大收益和技术转移的外部性使北方和南方国家都在乐意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这也常常是北方国家的企业在比较诸多可能的途径后做出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模仿性研发的强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南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各种贸易方式下南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也是研究的热点所在。
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南北方国家的架构为基础,探讨南北方企业的研发行为对产业、经济以及反过来对贸易的影响。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数研究都围绕着北方国家的企业展开,热衷于探讨发达国家的企业研发行为。从南方国家出发,研究南方企业怎样获得尽可能多的技术转移并且尽快提升南方国家的技术地位的理论仍略显单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技术扩散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应对当前的开放经济形势,政府制定相关科技政策是有帮助的。
从现有研究出发,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对于技术水平较低的行业,如果模仿性研发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就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而在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创新性研发的成功则能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改善我国的贸易结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增强,世界对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企业只有加强创新性研发的投入,才能从容面对未来的竞争形势。
我国作为南方国家的一员,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人民币升值,贸易条件正在不断恶化,而我国的科技投入水平虽然增长较快,但在发展中国家里尚不算高。如果政府能够帮助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尤其是创新性研发的力度,比如对企业研发进行补贴,鼓励高技术水平的对外直接投资,加强对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倡高校及科研机构与跨国公司合作,设立研发园区,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等等,我国企业的创新率将可能有较大提升,我国的产品也将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更多的份额。
注 释:
① 同时进行创新与模仿的企业在研究中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往往不被考虑。
[1]Segerstrom P.Innovation, imit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07-827.
[2]Grossman G,Helpman E.Quality ladders and product cycl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2):557-586.
[3]Grossman G,Helpman E.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1):43-61.
[4]Braguinsky S, Gabdrakhmanov S, Ohyama A.A theory of competitive industry dynamics with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7,10:729-760.
[5]Chui M,Levine P,Pearlman J.Winners and losers in a North-South model of growth,innovation and product cycl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1,65:333-365.
[6]Glass A,Saggi K.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technology gap[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5:369-398.
[7]Glass A,Saggi K.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nature of R&D[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32(1):92-117.
[8]Javorcik B, Spatareanu M.To share or not to share:Does local participation matter for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8,85:194-217.
[9]Huizinga H.Taxation and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by multinational Firms[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28(3):648-655.
[10]Lin P,Saggi K.Incentives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under imitation[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32(5):1275-1298.
[11]Helpman E.Innovation, imit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Econometrica,1993,61(6):1247-1280.
[12]Lai E.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rate of product innov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5:133-153.
[13]Mondal D, Gupta M.Innovation, imitation and multinationalisation in a north-south model:a theoretical note[J].Journal of Economics,2008,94(1):31-62.
[14]邹薇,代谦.产品周期与南北贸易[J].世界经济,2004,(10):3-14.
[15]殷德生,唐海燕.内生技术进步、南北贸易与干预政策[J].财经研究,2006,(4):25-34.
[16]寇宗来.技术差距、后发陷阱和创新激励——一个纵向差异模型[J].经济学,2009,(2):533-550.
[17]庄子银.南方模仿、企业家精神和长期增长[J].经济研究,2003,(1):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