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下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

2010-04-10 09:27王洪新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目标政治

于 冰,王洪新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80)

和谐社会视阈下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

于 冰,王洪新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80)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现代人在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要达到的境界和标准。其目标体系预设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现实生活目标相承接,以生活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和引导人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为目的。具体来说,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主要从生活世界、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三个层面进行研究。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人们学会选择,并在他律与自律的协调发展中寻求生活意义。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对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寻求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承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学者们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之一,科学研究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所谓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现代人在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要达到的境界和标准。没有科学的目标体系,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众所周知,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它强调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意义。任何忽视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不可能实现其目标和价值,无视生活基础而坠入概念化、形式化、教条化的误区,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因此,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突出以生活为出发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用美好的生活目标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生活实践为载体的自然性、直观性的教育。当然,它不是简单化、庸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让人回到庸俗消沉的日常生活,而是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引导人们自觉反思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内化道德,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预设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目标相承接,以生活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和引导人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为目的。具体来说,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主要从生活世界、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人的生活世界。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哲学价值论的视角进行审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有助于实现人的价值和满足人的需要为目标的社会各要素相互融洽的状态,这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说就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导向和原则,从各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状态,更能关注人们的生活实践及人际交往。脱离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谈不上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提高与否是衡量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其核心问题就是人的生活质量问题。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精神性活动,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侧重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心理体验的增强。而生活水平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重点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就要求在重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对人的精神生活关注,致力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能力、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主要的目标层次就是为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生活质量服务。只有当社会不同个体和不同群体都真正感受到了发展给他们带来的物质收益和内心喜悦时,我们才能够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引导人们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由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它包含了人的生活活动的诸多层次、方面和要素,其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心灵关系的处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强调高度重视人的发展需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一切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社会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的评价尺度也从单纯的客观收益转向客观收益和主观感受并重。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要通过教育对象的生活方式得以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以及发展程度如何,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的发展首先依赖于人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本质上是人的生活方式调适甚至是重新选择过程,人们对一个社会和谐与否的最直观感受和参与程度,莫过于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把握上。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社会倡导与和谐社会理念相适应的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实效通过个体的日常生活表现出来。

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理论依据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表面上看是一种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主观性东西,但是它的确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2]。具体来说,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要遵循的实际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以及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依据社会发展规律,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要关注生活世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来看,人在生活中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人的本质就展现于现实的生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为了生活也就是为了人。离开了现实生活来谈论人的一切几乎都是抽象的、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的作用不仅仅表现于用以维持生活秩序的外在的强制性和约束性的力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体现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在的意义纬度,是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什么僵死的教条或是毫无生命力的东西,它必须关注生活世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的和谐,是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动态中的和谐发展。因此,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面向生活世界的要求,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便应运而生,因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现代生活世界的发展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维护其在现时代的合法性,也要关注生活世界的发展变化,根据变化了的生活作出积极调整。只有在促进、关注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体现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历史意义。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要提升人的生活质量。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态和分支学科,具有不可否认的强烈意识形态特征。但是,它之所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不仅仅因为它具有意识形态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科学性特征。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规律,深入人的生活世界、直触人的心灵,倾听人们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将解决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作为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依据。这就要求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作为学科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同时,要在和谐社会建构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生活的社会性需求,使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

依据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要引导人们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和谐说到底要以人为中心来构建。只有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才能加快社会和谐的进程。而人的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确立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感受到高尚的生活情趣和美的享受,不断创造幸福生活,而且将造福于子孙后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行为习惯仍大量存在,一些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念仍然被许多人奉为生活信条,生活方式变革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观的变革。因此,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全社会有意识地倡导与和谐社会理念相适应的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寻求真正意义的生活方式得以确立,在建构人的精神乐园中不断提高其“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以有利于作为日常生活深层支撑和基础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三、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理路厘析

首先,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创设这样的环境,让青少年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把现实生活世界营造成一个和谐发展、秩序井然、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它摒弃人的支配意识,健全的人格培养不可能在支配意识主导下产生,而是要让人们学会与环境和谐共生。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要限制、禁锢人们,而是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性与价值导向性,使他们通过自主活动来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断完善自我的内心世界,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努力创造新的生活。它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把价值传播与思想引导的目光转向人的生活世界,从生活世界中全面、深刻地把握人的发展变化,使受教育者的生活空间、人际交往等都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意味着对受教育者的生活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把以往未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围之内而又富有道德意义的内容重新纳入教育的视野,同时针对受教育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开展教育,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因此,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关注现实生活的变迁与人的思想变化实际,引导人们主动地适应并改造现实生活,以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其次,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学会选择。自主选择意味着主体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是在自觉自愿状态下进行的,意味着主体在自主意志支配下寻求生活意义。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生活中基础性的思想政治知识传授和基本的能力与道德培养,在学习生活、交往活动、日常生活中进行培养教育。针对学习生活,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和引导人们明确学习目的,并将之具体化、层次化,有针对性地引导人们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把学习与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毅力。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决不回避社会发展提出的时代课题,而是把其价值导向细化到现实生活中,引导人们在各种道德冲突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使人们自觉做一个正直、善良、勇敢和有责任心的人。生活世界处处充满挑战,只有增强人的自我选择能力,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因此,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人们适应并超越现实的生活,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利和更多自由度,使人们感到自己是一个自主的、有着自我尊严的主体,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新生活,从而不断地体味到生活的超越性和幸福感。

再次,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在他律与自律的协调发展中寻求生活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生活的准则,从生活的外在准则即外在尺度看,它应当通过“知性化过程”以及行为的规范训练,使人在言行上符合伦理规范的要求,这是一种消极的准则;从生活的内在准则即内在尺度看,道德主体在面临各种不同的规范要求和道德境界时,能够自主、创造性地把握道德、践行道德,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准则,是人们在自律基础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由他律的道德转变成自律的道德,是生活准则由外向内的发展,是主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和超越。生活准则的建立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养成过程,是外在准则(尺度)转变为人的内在准则 (尺度)的过程,只有生活的内在准则与外在准则真正协调统一,人们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真正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介入社会生活领域,应与个体的具体生活实际相连,在实现个体自我发展与社会生活建构的统一中去把握人生的意义,从人的切身实践和生活经历中选取教育内容,并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来组织,尽可能面对人们生活、交往中出现的一切现实问题,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中来并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1] 丁元竹.以生活质量引领发展[J].瞭望新闻周刊,2007,(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责任编辑:杨大威〕

G2

A

1007-4937(2010)06-0152-03

2010-07-20

于冰 (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洪新 (198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法学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生活化目标政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