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灵运诗情、景、理之圆融

2010-04-08 01:04姜剑云霍贵高
关键词:谢灵运景物

姜剑云,霍贵高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论谢灵运诗情、景、理之圆融

姜剑云,霍贵高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在谢灵运诗中,“景”是“理”的感性显现,“理”是“景”的内在灵魂;“情”借“理”来抒发,“理”附“景”而默存;情景之间借“理”来沟通。情、景、理是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是一种圆融的状态。其中,悟理是核心,写景是凭借,抒情是目的。

谢灵运诗;情、景、理;圆融

清代黄子云评价谢灵运诗说:“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1]862谢灵运志大才高却屡遭贬抑,满腔忧愤无以抒发,乃寄情于山水之间。他面对山水感悟玄理,从而排解心中的郁闷。在他的诗中,“景”是“理”的感性显现,“理”是“景”的内在灵魂;“情”借“理”来抒发,“理”附“景”而默存;情景之间借“理”来沟通。因此,其诗中的情、景、理是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是一种圆融的状态。其中,言理是核心,写景是凭借,抒情是目的。

一、“理”是谢灵运的核心哲学范畴

(一)谢灵运以“理”为核心玄学思想的学术渊源

“理”可以理解为规律,其概念最早出现于《周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2]230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理”既包括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也包括引起祸福吉凶的社会规律。然而,对“理”论述更多、更加具体形象的还要数《庄子》: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2.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

3.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庄子·渔父》)

第一则材料中,万物之“成理”是指自然万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联系以及运动、变化的规律。第二则材料中,“天理”是指一种神秘的经验,是用直觉把握了的事物的要领。第三则材料中,“人理”是指人生在世处理各种关系和事件的原则。以上材料说明无论是在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进行各种活动,都离不开一个“理”字。庄子的“理”也正如老子的“道”,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宇宙万物,自然自在,无言地默默运行着,昭示着“理”的存在。人生宇宙之中,也必须顺应“理”。圣人通晓了万物之理,所以无为;这种“理”用于常人,应该随顺于世情;掌握一项技艺,也必然要顺乎天理。

魏晋时期,王弼的《老子指略》、郭象的《庄子注》等著作中,经常言及“理”,而且作为与“道”同等地位的概念被使用。东晋以来,佛学也加入了玄学的行列,佛理也成了玄理的一部分。

佛学初传的时候,义学僧人常常以“格义”的方法解释佛经,佛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无论是从思维方式上,还是从学理内容上,都残留了道家的影子。例如慧远的《万佛影铭》,第一句话就说:“廓矣大像,理玄无名。”佛像廓大,但是蕴含的“理”却玄妙,不可以为之名。在这里,“理”就成了“道”的同义语。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3]3-4“理”也无名,“道”也无名,它们都代表宇宙的本体。不仅如此,慧远在诗歌中也反复提到“理”字。如“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用心灵去叩击玄奥的佛法之门,感应所到之处心与佛理自然会通,融为一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丝毫没有隔碍。其中,“感”是手段,悟“理”才是目的。再如“涅槃圣”竺道生,他悟解佛经,既有道家的思维方式,又有关于“理”的内容。《高僧传·竺道生传》记载:“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乃喟然叹言:‘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4]256从思维方式上讲,竺道生用的还是道家“得意忘言”的思维方式;从内容上讲,讲究对“理”的把握,以为见了“理”就理解了佛经的“圆义”。

(二)谢灵运以“理”为核心玄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谢灵运熟读老庄、融通易经、精研佛典,形成了新的玄学思想,受时代学术思潮的影响,他的玄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是“理”。首先,谢灵运对儒、佛的接受是在义理层面的批判的接受。他崇儒而不盲从,学佛而不皈依,认为儒是“理”,佛也是“理”,可以“拆分”“合成”,形成“新说”。他在《与诸道人辨宗论》[5]285中说:

释氏之论,圣道虽远,积学能至,累尽鉴生,不应渐悟。孔氏之论,圣道既妙,虽颜殆庶,体无鉴周,理归一极。有新论道士以为,“寂鉴微妙,不容阶级,积学无限,何为自绝?”今去释氏之渐悟,而取其能至;去孔氏之殆庶,而取其一极。一极异渐悟,能至非殆庶。故理之所去虽合各取,然其离孔、释远矣。

大意是说:佛家的观点认为,成佛的大道虽然遥远,但是,不断的修炼、积累学识就能达到,除尽了各种烦恼无明,佛的智慧就会产生。儒家的观点认为,圣道是很微妙的,颜回是孔子的大弟子,非常接近却总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他应该去体会“无”,让智慧无所不到,就会达到“极”的境地。新论道士竺道生认为,终极的寂灭境界是很微妙的,非渐修所能达到,如果通过不断积累学问可以达到,为什么到一定境界就停止了呢?现在,“我”舍弃佛家的渐修,撷取“能至”这一点;舍弃儒家的“接近却不能达到”,撷取“一极”这一点,整合成新说。虽然各取一端,但是,这种思想离开儒释两家却很远了。在这里,谢灵运自谈个人见解,认为佛家主“能至”,儒家言“一极”,都有自己的道理。现在各取所长,合成顿悟之说,当能达到认识的最高境界。其次,关于他润改佛经,《玉篇》评论他是:言虽是巧,于义有阙疏也[6]。说明他不是怀着神圣的宗教情绪润改佛经的,而是随着自己的参悟和理解进行斟酌润改。佛经的文学性、艺术性增强了,对原意却有所歪曲。再次,他从“理”的角度评价《老子》和《庄子》:“柱下 ,老子。濠上,庄子。二、七,是篇数也。云此二书,最有理。”[5]333综上可见,谢灵运哲学思维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理”。这种“理”是一种尺度,是谢灵运评判事物的标准,是经过超验感悟、逻辑思辨得出的被他认可了的东西。他不盲从某一家学说,没有一贯坚持的宗教信仰,“理”是他核心的哲学范畴。

谢灵运所讲的“理”像道家所讲的“道”一样,是一种精神性的本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时候它是指佛家思想,如李善注引谢灵运的《金刚般若经注》说:“诸法性空,理无乖异,谓之为如。”[7]1088意思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是虚妄不实的,它们的理都是相同的,这叫做“如”。有的时候它是指道家思想,如谢灵运的乐府诗《陇西行》开篇一句是:“昔在《老子》,至理成篇。”有时候它是指具体的道理,如谢灵运的《相逢行》五章(其四)中说:“水流理就湿,火炎同归燥。”由此可见,谢灵运哲学思想中的“理”,含义是宽泛的。

二、谢诗中“景”与“理”的关系

清人方东树说:“读《庄子》熟,则知康乐所发,全是《庄》理。”[8]138通过解读谢灵运的诗歌,发现其中并非全是《庄》理,而是包含了庄、老、易、佛等各种玄理。

(一)老庄之理

谢灵运在义熙八年(412年)写给堂兄谢瞻的诗中反映了《庄子》遵从天道、顺应自然的思想,其中写道:“在昔先师,任诚师天。刻意岂高,江海非闲。守道顺性,乐兹丘园。”[5]2在诗中,谢灵运强调“守道顺性”,其中“道”的内涵出自《庄子·刻意篇》:“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9]357克制欲望岂能算是高行?避居江海也不是真正的闲暇。只有“守道顺性”,才能“乐兹丘园”。谢灵运被贬永嘉之后,第二年(423年)春游白岸亭,有诗《过白岸亭》,表达了《老子》抱朴归真的思想。这首诗的结尾说:“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5]75《老子》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意即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谢灵运在诗中感慨:荣耀和屈辱总是交互去来,穷困与通达也是休戚相关,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命运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还不如离开官场,疏散情怀,归隐山水,永远以一颗质朴、本真的心看待万事万物。

(二)《周易》之理

谢灵运在永嘉任上游遨山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其中有一首《登永嘉绿嶂山》化用《周易》之卦爻辞,表达了希望隐遁山林、“高尚其事”的情怀,诗中说:“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5]56诗句典出《周易》,“蛊上”指“蛊卦”中的“上九”,爻辞说:“上九: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2]71表示自己不愿在朝为官,以隐居为高尚。“履二”指“履卦”中的“九二”,爻辞说:“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2]43说明自己要顺道而行,以求贞吉。接下来,作者赞美隐居的人坦然而行,志趣高洁,常人难比。作者在游赏山水中感悟到了《周易》中的道理,表达了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愿望。

(三)佛理

《华严经》卷二中说:“佛观世法如光影。”[10]639《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11]304这两部佛经都以“梦幻光影”为喻,阐明了“诸法性空”的道理。谢灵运润改或注解过以上两部佛经[12-13],对其中的佛理有着透彻的悟解。体现这些佛学思想的作品有他的组诗《维摩经十譬赞》,共八首。分别是:《聚沫泡合》《焰》《芭蕉》《聚幻》《梦》《影响合》《浮云》《电》。八首诗描写了大千世界中的十种事物或现象,直接以诗的形式阐说般若性空之“理”。这些佛理在他诗歌的景物描写中也有所反映。如他的《长歌行》,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倏烁夕星流,昱奕朝露团。粲粲乌有停,泫泫岂暂安。徂龄速飞电,颓节骛惊湍。”[5]208流星闪烁、倏然而过,朝露散射着明亮艳丽的光彩。流星和朝露虽然美丽,但是,流星的逝去片刻也不停留,朝露的蒸融岂有短暂的安歇?流逝的岁月像闪电般地过去了,过去的时节急流般地远去了。诚然,流星是美丽的,朝露也是美丽的,但是,这美不可长存,何尝有片刻的停留,它们如光影般地变幻不居,如梦幻般地不可捉摸,诗人只有无可奈何的接受“诸法性空”的大悲的现实。此时,诗人不是以愉悦的心态欣赏美,而是睁大了惊恐的眼睛,看着岁月飞速驰去,体验着人生的虚幻。在《汉乐府》中,有一首同题的《长歌行》,其思想意蕴则迥然不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4]442虽然也反映了一种迁逝之感,但那是一种悠悠的遗憾,一种并不急迫的闲愁,景物还不失其实在性,而且,诗的结尾还劝诫人们及时努力,没有佛门空观所带来的深刻的痛苦与绝望。由此可见,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本身就昭示着诸法性空的佛理,佛理是在景物的匆匆变幻中呈现的。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5]142我们可以说,佛理正是通过山水这一感性事物显现了出来。“景”是“理”的化身,“理”是“景”的灵魂,二者不可分割。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谢灵运诗歌中体现的“理”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玄理。这些道理与景物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从景物描写中引申出来的道理。如《富春渚》[5]45: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

溯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

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

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

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诗歌描写了自“渔浦潭”到“富春郭”沿途景物,经定山、过赤亭,但见水流惊急、岸石参错。诗歌接着感慨自己没有胆量,由此引出玄理——“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这两句诗典出《周易》。“洊至”出自《周易·坎卦》,此卦的主旨为“虽险而亨”,《象》辞说:“水洊至,《习坎》。”洊,再。《习坎》是《坎》卦的全称。“习”,借作“袭”,意谓重复。诗句说明:艰险经历得多了,就会习以为常。“兼山”出自《周易·艮卦》,此卦的主旨为“止”,意思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诗句意谓:唯有这样,才能顺应大道,无往不利。二是景物对玄理的起兴关系。如描写一种清幽的环境,唤起对官场险恶的反感,对隐居的向往以及对玄理的体悟。他在久病初愈之后,作《登池上楼》来表达忧闷的情怀。其中有几句景物描写道:“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5]64描绘了一幅初春的图景:在丽日下、春风中,池塘里春草萋萋,小鸟在柳枝间鸣叫。这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感伤,所以他接着写道:“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不过,在谢灵运的眼中,“理”是无处不在的,面对山水悟玄理是他固定的思维方式。例如“新阳改故阴”一句,除写景之外,还暗含了阴阳转换的玄理。池塘春草、园柳鸣禽,蕴含了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理。因此可以说,谢灵运诗中描写景物是为了体悟玄理,景物描写对玄理具有起兴的作用。

三、谢诗中“情”与“理”的关系

谢灵运的诗中含有强烈的情感。那是一种年华易逝的感慨,怀才不遇的悲叹,无限孤独苦闷心声的流露。有人说阮籍是苦闷的象征,我们说谢灵运除苦闷之外,还有难以排遣的孤独。谢灵运一出生,就是谢家三代单传的独苗,本该倍感家庭的温暖,但在四岁的时候,就被送往杜明师的道馆,这是离开家庭的孤独。步入仕途以后,一直不被重用,想做慧远的学生,做一名方外之人,又被慧远拒绝,这是不得宗教皈依的孤独。在朝中结交的好友各自分散,庐陵王义真被害死,颜延之和慧琳被贬官外放,自己则到了永嘉。顷刻之间,主亡友散,自己苦心经营的政治团体顿时崩解,这是丧失了结盟的政治孤独。还有,他面对山水独到的悟解,谁能够理解?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是“高处不胜寒”的精神孤独。方内方外都不得栖身,谢灵运好像一个孤悬的个体,浮游在现实社会与宗教团体之间,他的苦闷孤独应该说是到了极点。

基于上述精神的孤独与苦闷,谢灵运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不能无节制的发泄。晋宋之际,士族的势力逐渐衰退,皇室的势力渐次上升,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士族势力是皇室的一贯方针政策。谢灵运虽然生而颖悟,但是缺乏政治头脑。这就注定在与皇室抗衡的斗争中,必然要失败的命运。这在谢灵运心灵深处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精神冲突: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抒发不满的情绪,必然为皇室所不容。压抑自己的个性,必然造成精神的极度苦闷。怎么办呢?这时,他选择的是排遣。在物质世界中,他选择了山水;在精神世界中,他选择了“理”。所以,在谢诗中,“理”是排遣精神苦闷的工具,是情感借以抒发的渠道。“情”与“理”的关系是:“情”寓于“理”,以“理”化“情”。现举《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5]121为例来说明: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奥,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蘋萍泛沈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诗的大意是:听到猿的哀鸣,我知道天快亮了,但是深谷幽暗,光明还没有到来。山岩之下,云雾笼罩,花瓣之上,露珠晶莹。我在山间行走,山峦连绵不断。趟过涧水,又登栈道,溪流沙洲时直时弯,我也跟着回旋辗转。浮萍漂浮在深绿色的水面,菰蒲在清浅的水中冒出尖尖的叶子。我踮起脚尖伸双手接捧流泻的山泉,抓住枝干去摘嫩绿的叶子。想想传说中的山鬼,好像她身穿薜萝就在眼前。手握兰花,空有思念的情怀,折麻在手,心情一筹莫展。感情以相互欣赏为美,而这美若有若无,其中的“理”昏昧不明,谁能说得清呢?观赏沿途的景物,尘世的烦恼顿时消除;一悟之间,所有的苦闷得以排遣。在这首诗里,关键是一个“赏”字,面对景物,应该学会以平静愉悦的心态去欣赏,在欣赏中,你就会发现美的存在,也会发现“理”的存在。但是,“理”若有若无,昏昧不清,谁能发现呢?关键要靠“悟”。“悟”就是对绝对真理的直觉把握、全面把握,其基本思路是由赏而悟,由悟而排遣郁闷。

总之,谢诗中的情感不能恣意地抒发,只能通过另一种形式转化、排遣。这个中间形式就是“理”,这个“理”要靠“悟”而得。而在谢诗中,往往通过山水景物体悟玄理,悟到了“理”,才能把心情调整到物我俱忘的状态中,才能于中欣赏“理”的美,心灵才能获得暂时的超脱。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写景即是言理,言理即是抒情,情、景、理在谢诗中处于一种圆融的状态。

[1]王夫之.清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慧皎.高僧传[M].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

[5]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6]姜剑云.谢灵运与慧严、慧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85—89.

[7]萧统.昭明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

[8]方东树.昭昧詹言[M].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9]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10]《中华大藏经》编辑局.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M]//中华大藏经: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中华大藏经》编辑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2品[M]//中华大藏经: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姜剑云.谢灵运润改《华严经》的一则资料[J].文献,2007(4):132.

[13]姜剑云.谢灵运翻译《金刚经》小考[J].文学遗产,2005(6):30.

[14]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黑格尔.美学:卷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Perfect and H armonize of Sentiment,Scenery and Rationale of Xie Ling-yun’s Poetry

JIANGJian-yun,HUO Gui-gao
(College of literature,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Of Xie Ling-yun’s Landscape Poetry,scenery was one kind of perceptual appearing of rationale.Rationale was one inside soul of scenery.Expressing his emotion depended on rationale.rationale relied on sentiment.Communicating sentiment and scenery relied on rationale.Sentiment,scenery and rationale were incorporate and unified.Among them,realization was core,depiction was the foundation,expressing emotion was the goal.

Xie Ling-yun’s poetry;sentiment,scenery and rationale;perfect and Harmonize

国家社科课题“谢灵运新探与解读”,编号:04BZW037;中国博士后基金编号:中博基[2002]11号;河北大学科研基金。

姜剑云(1960—),男,江苏东台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人文学部主任,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I206.2

A

1005—6378(2010)01—0028—05

2009—10—19

[责任编辑 郭玲]

猜你喜欢
谢灵运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谢灵运:我的人设崩了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UP THE MOUNTAINS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爱攀岩的谢灵运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南山南,谁的诗里别有洞天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