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家乐”的艺术特点谈民间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0-04-08 01:04谢红张伟
关键词:渔家民间农民

谢红,张伟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

从“渔家乐”的艺术特点谈民间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谢红,张伟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

民间音乐在世世代代传承过程中,凝结了我国历代人民的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积累、沉淀、筛选形成的艺术结晶。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充分发挥民间音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河北平山传统民间音乐“渔家乐”艺术特点的总结和分析,论述了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在河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渔家乐”;艺术特点;民间音乐;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而且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而民间音乐作为广大农村世代相传,沉淀积累下来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的载体,以其流传性广,地域特色鲜明,人们喜闻乐见,教化作用强等许多特点,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只有借助于民间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才能引起共鸣,持久发挥作用和效能,才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民间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中历史悠久、遗存丰厚、极具鲜活力与实用性的形式。仅以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为例,就有“井陉拉花”“冀中吹歌”“冀东秧歌”“晋州官伞”“石家庄丝弦”等许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审美价值以及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民间音乐。这些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对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和优良民族传统遗风具有重要的作用。“渔家乐”作为广泛流传于河北的一种民间音乐,具有非常典型的艺术特点,分析和把握这些特点,对于发挥民间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渔家乐”的艺术特点

“渔家乐”是广泛流传于河北省平山县一带的传统民间音乐舞蹈,是表现人们欢度新春、庆祝丰年的自娱性广场艺术。“渔家乐”的起源地——平山县东回舍镇郜家庄村,距省会石家庄约四十公里,距平山县城约十五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区村庄,没有靠打鱼为生的传统,但这里却流传着打鱼人家的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舞蹈——“渔家乐”,让人在百思不得其解中来探究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历史悠久的传承性

平山县文化馆副馆长杨诺成先生介绍:“渔家乐是先由外地传入、进而又在河北的平山县扎根的艺术品种。究竟从何时、由何人带到平山,遍查县志、碑文、家谱均无从所得,只能依据老人们的依稀回忆和其本身点点滴滴的文化痕迹探究渊源”。根据郜家庄的老人们回忆,在明朝末年郜家有人常到苏州、杭州及两广做买卖,他们在那里看到当地人逢年过节挑着花篮、手执彩扇、边扭边唱,很是动人,于是就请人传授并带回家乡,从此,渔家乐就在平山扎下了根。“渔家乐”原是郜家庄郜家门的祖传艺术,由父子祖孙相传,后来成为全村百姓参与的一道会,即渔翁会,所以现今“渔家乐”的起源被认为是明末清初由平山县郜姓商人传入的,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2.外来性与本土性相结合的特色

由于“渔家乐”来源于苏杭及两广等地,所以它的音乐和舞蹈都带有浓郁的江南特色。

“渔家乐”表演时共有9个角色:老渔翁1人,肩扛渔挑,满载而归;小生、小旦各4人,手持彩扇花瓶,肩挑花篮,踩着锣鼓点随着乐曲边走边舞。演员们表演时动作文雅优美,开朗舒展,表现了人们欢庆佳节、喜庆丰收的场景。尽管传入平山的“渔家乐”已有数百年历史,但与当地其他民间舞蹈相比较,仍明显具有文雅、潇洒的艺术特性。比如“渔家乐”的舞蹈与所属同一地域的“井陉拉花”都是秧歌类,但动作特点完全不同。“井陉拉花”是通过身体的肩、胯等部位的特殊扭动与配合来构成独特的舞蹈语言;而“渔家乐”则是反映渔民生活的舞蹈,注重步伐上轻重缓急,边扭边唱。虽然“渔家乐”具有非本土性的特点,但经过300余年的演变,已完全溶于燕赵文化蕴含的浓浓亲情之中,成为南北相融、不能割舍的独具特色的河北民间文化艺术。

3.歌、舞、乐三位一体,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渔家乐”的表演身着戏装,按角色的划分分为“行会”和“打场”两种,各有不同的行进路线和舞步特征;伴奏乐队由民间管弦乐、打击乐组成,使用的乐器有唢呐、笙、管子、云锣、笛子、二胡、四胡、板胡、三弦、梆子、小堂鼓、大锣、小锣、钹等多件;音乐曲调大多采用当地的民歌、戏曲曲牌、小调等,音调婉转、柔和,既悠扬动听又易于传唱;歌词文雅、朴实、上口,与婉转、悠扬的曲调紧密结合,形成极富文学性和欣赏性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渔家乐”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

4.具有非常强的教化作用

郜家庄村有这样一段顺口溜:“村有渔家乐,风俗样样好,家庭多和睦,邻里少争吵,姑娘不摸牌,小伙不押宝,学扭又学唱,顶过上洋校。”村民们在农闲时除自娱自乐外,还通过参加“渔家乐”活动的排练和表演,使青年们不在农闲的时候走邪路,并能学到文化和艺术知识,受到文化艺术的教化和熏陶。“渔家乐”之所以深受当地人们喜爱,不仅有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原因,而且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活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环境,导人向善,纯正村俗民风,教化人们诚实、纯朴、善良、崇美。

5.顺应时代变化,不断改进发展

虽然“渔家乐”历尽300年历史,明显保留有传统舞蹈动作文雅、舒畅的艺术特性,但它的传人们的表演也会随着人们审美习惯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渔家乐”中小旦的角色已由原来单一的渔姑装扮成戏曲中女性的角色,如《打渔杀家》中的肖桂英,《蝴蝶杯》中的胡凤莲等。她的角色已越来越接近戏曲,其丰富的程度远远超过昔日,极大地完善了“渔家乐”的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渔家乐”的传人何来生在吸收先人的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琢磨、钻研,在进退步中加入压腕和原地颤膝的动作,使得旦角的动作更加优美。受其影响,渐渐地其他角色也吸收了压腕和颤膝的动作,使“渔家乐”的动作更增添了优雅与舒适感,其艺术表现得到了又一次升华。

二“、渔家乐”是河北农村民间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是河北新农村文化建设亟需保护和传承的内容之一

“渔家乐”作为传承约300余年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它的内容与农村乡镇密不可分。农村是传统民间音乐产生的原生环境,具有适宜的土壤等条件,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大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农耕文化语境被农村现代化进程所创造的新的文化语境所代替,虽然农村文化的设施在日益完善,但承继了悠久历史的民间音乐文化传统在日益衰微。据村里老人讲:20多年前村里曾有一些艺人被县群艺馆抽调走了,这对于郜家庄村的“渔家乐”的继承和表演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场完整的演出需要20到30来人,可是现在村里能够表演的艺人不到10个人,而且岁数都已经不小了,不少人都已经五六十岁了。而村里的年轻人,除了上学就是外出打工,很多人对于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或者是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不关心,所以很少就有人学。可见,在郜家庄村流行了几百年的“渔家乐”跟许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现今很多民间艺术中身怀绝技、承载着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多为老年人,但许多人或年迈体弱,或撒手人寰。这些文化遗产将随之消逝,成为永远不能再生的过去,这种传统精神文化的损失是无法用任何形式的补偿所替代的。因而传承人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渔家乐”作为河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亟需抢救、保护和传承。需要把老艺人的绝技继承和挖掘好,加强年轻一代队伍的培养,充分调动农村艺人的热情,提高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为继承和发展广大农村民间音乐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注入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的内容,需要构建和谐文化等先进文化内涵。以“渔家乐”为代表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互助的文化理念,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是对立的,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基。新农村文化建设既要体现新农村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和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又要保护、保留农耕文明的活态遗存、活态文化,需要汲取文化遗产中的丰富营养和精华部分,使传统文化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源泉和持续动力。

三、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约定俗成的民间音乐文化,承载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保留了大量传统生活方式,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许多精神特质,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绝无仅有的文化瑰宝。这些民间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珍贵,它将成为新农村文化不竭的源泉和永久的动力。

首先,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培养农民勤劳、自信、民主、合作的精神,调动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渔家乐”为例,除了能够表现欢度佳节、喜庆丰收的内容外,还可以通过创新编排舞蹈动作与歌词内容,结合现代新的视听手段等形式,向农民灌输正直诚实的价值观,培养农民勤奋、团结、自强、奉献的主人公意识,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其次,农民参与的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和了解的场所和机会,增进了人们的信任,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满足了人们对友情的需求,发挥了音乐文化活动的最大宣传作用。

第三,作为文化建设中的音乐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净化农村的风气,尤其是让农村最不易流动的中老年人群参与文艺活动,对其身心健康极其有利。

四、民间音乐的传承是推动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民间音乐文化是生于田间,长于地头的音乐文化,是农民自己的文化。民间音乐的传承是培育农村文化主体,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内生机制的重要基础。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出现断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邻里和睦、礼尚往来、群体观念、择善而从、大局意识等传统观念以及淳朴民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替代为自私自利、金钱至上、损人利己、美丑不分、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和落后的思想观念,造成人人自危、家家不安、邻里不睦、诚实缺信的个别极端现象。虽然现在有“文化下乡、深入基层、把党的关怀以文艺的形式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坎里”的活动,但不可否认文化下乡的固有模式只能惠及一部分农村和农民,文化下乡只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外促机制,更重要的还要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扎根于乡村的民间音乐文化就成为贴近群众的主体文化。源于基层,成长于乡间地头,形式灵活多样,由农民自编自演并服务于农民群众的活动更易被广大农民接受,并能推动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没有新型农民,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各地农村的现状发展不平衡,但农村文化生活单一和设施缺乏是很普遍的现象。农村文化落后,从表面看,是农民生活单调,生活质量不高;从本质看,文化落后,禁锢了农民的思想,阻碍了农民的观念,特别是农闲时节,很多不良的陋习和风气有所增长。因此,利用民间音乐的传承,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观念转变过来,精力集中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倾力建设新农村是至关重要的。另外,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型,有些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制度意识日渐淡薄,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滞后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而科学的农村文化发展观,应该是以农民群众为本、以农村乡间为基的文化发展观。建设新农村只能依托于乡村群众,借助于农村文化队伍,激发出农村自身的文化建设活力,建设一支对农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文化队伍,通过他们的工作,教育农民,启发农民,继承优秀的传统美德,呼唤出新农村农民们的自豪感,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睦向上、纯朴向善的风气,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做贡献。

五、注重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新农村特色文化的建设

开发新农村特色文化资源,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从“渔家乐”的艺术特点来看,经过传承人一代又一代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刻苦钻研、勇于开拓,传统民间音乐融注了传承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个性化的审美情趣,由此形成的民间音乐艺术决定了它的文化独特性。而一个又一个独特性的集合凝聚成了特色音乐文化,彰显了本地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促进了新农村特色文化的建设。开发“渔家乐”民间音乐特色文化就是培育发展河北省扎根于农村的“种文化”,它以农民的生活为基础,反映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变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新农村特色文化的积极探索。据平山县群艺馆杨副馆长介绍:“目前关于渔家乐的挖掘整理工作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因为当初被抽调到平山县群艺馆的老艺人担负起了培训新人的工作,使得这项珍贵的民间艺术得以保留,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现在平山县的一些村子已经组建了自己的演出队;另一方面,他们还结合时代和社会需要推陈出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渔家乐’发展成为了‘农家乐’,使这种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特色的音乐文化既是文化活动的内容,又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更是文化传统的传承载体,是激发农民群众热爱家乡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发掘、整理、保护民间音乐,充分发挥民间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既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把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动力之一。

[1]谢红,王晶.河北平山“渔家乐”文化初探[J].中国音乐,2007(4):162—164.

[2]胡小满.中国民间音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92.

[3]许华义.宗族观照下村民自治建设新探[J].闽江学院学报,2006(1):36—39.

[4]辛儒,王颜林,金剑.继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化——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4—116.

[责任编辑 王雅坤]

The Role of Folk Music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Areas from the Artistic Festures of“Yu Jia Lao”

XIE Hong,ZHANG Wei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usic,Shijianzhuan,Hebei 050091,China)

In the course of generations transmission,folk music embodies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our ancient people and is the art of crystal formation of our nation’s continuous accumulation,sedimentation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for thousands of years.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how to play a full role of the folk music in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a matter of concern.In this paper,though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festures of the“Yu Jia Lao”belonging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music of Pingshan of Hebei,we make a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music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Hebei.

“Yu Jia Lao”;artistic festures;folk music;new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HB09BYS022。

谢红(1963—),女,江西省信丰县人,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J607

A

1005—6378(2010)01—0139—04

2009—12—25

猜你喜欢
渔家民间农民
渔家网事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渔家妹子打鱼回
渔家灯火
惠东渔家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