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亮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
高校教师培训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析*
孙 亮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
教师培训工作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认清现阶段高校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转变观念、创新思想。采取多元化和科学的培训模式,培养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更新、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加强校本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培训;培训模式;创新能力;专业化发展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留给全体国人的一个亟待求解的课题,也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非常沉重但不容回避。2009年11月11日,11位高校教授向全国教育界发表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2005年,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办学模式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来呢?这个课题涉及国家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师资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一系列复杂的研究,但教师作为培养杰出人才的直接传播者和引导者,其能力的高低、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因此如何培养杰出的教师资源也必将是这场“钱学森之问”大课题讨论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高等学校要发挥知识人才宝库的潜能和多学科综合优势,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的中心和动力源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关键在于要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得到了不断完善和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拓展领域。
高校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只有不断地通过培训学习来给自己充电,提高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确保与时俱进,实现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占有,才能满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大学教师的自身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单一的职前教育已无法满足教师终身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体制,拓宽教师培训的途径,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积极参与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教师“终身学习”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已成为当今社会教师发展的重要方式,更是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落实。通过各种培训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长、成才以及综合素质的增强,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高校与教师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重要保证。
当前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目标泛化,忽视了课程的配置、教学内容、培训方式的合理性问题,认为只要培训就能提高教师水平,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注重的只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排满课程,没有真正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现在,各级培训机构都在举办各式各样的教师培训,但是由于各类培训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统一的评价指标,导致同是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缺乏必要的衔接,出现了培训内容重复、不同类别培训内容相同的现象,难以使受培训者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长期以来,高校引进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填补高校扩招后引起的师资编制上的空缺,新聘任的教师不参加岗前培训直接投入教学工作,或岗前培训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没有系统的培训模式。此外,间断性、偶然性教学培训很容易造成重形式轻内容,走过场。大多数培训流于形式,参加的教师或报个到,或半途离场,或左耳进右耳出,对进修培训目的仅在于拿到相应的证书,成为证书型“人才”,很少有教师沉下心认真学习体会。
现阶段,大多数师资培训的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学历补偿为主,忽视了对教师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以致影响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师资培训的形式拘泥于上级文件和政策要求,忽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但是教学能力较差,讲课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不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不满。随着教师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许多教师反映高校教师的培训距离教师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效率不高。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要理清培训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培训和造就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内容、方法和技术,善于从事素质教育的一支专业化的高校教师队伍,具体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高等教育整体的改革发展中,更新观念是先导,师资队伍培训也同样需要树立全新的观念。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以人为本的队伍发展观,强化开放式师资队伍培训和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理念,坚持教师专业化的队伍发展方向。培训目标的确立是教师培训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创造性地完成培训工作的前提。高校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把教师培训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精密结合起来,坚持师德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坚持按需培训,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立足校内,校内外联动,在岗培训的原则;坚持实践互动,形式多样的原则,设置切实可行、最优化的高校教师队伍培训和专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高校教师培训必须遵循高校教师成长规律,以教育教学实践积累经验为主要依据,以新教师上岗为起点,划分培训对象层次,把教师划分为适岗新手型、熟练技能型、骨干能手型几个层次,以各层次教师的需求为依据精选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多元而科学的培训模式逐步地让教师由新手型教师转变为骨干能手型教师。
完成上述培训任务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建立培训导师队伍。高校有各类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前沿并具有很强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大师荟萃的地方。充分发挥高水平专家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注重团队建设,实行以老带新,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高度负责的培训导师队伍,有利于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②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为教师进修培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出台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并保证教师的进修时间。目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表现在时间短、费用高、效果差三个方面,而且教师的工作压力、培训费用的负担、培训系统的落后均阻碍着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须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成本分担制度,这是保障教师继续教育顺利发展的基础。从高校目前的情况看,重点高校教师中由学校全部或大部分负担继续教育成本的比例较高,而普通高校则由教师个人全部或大部分负担的比例较高,其结果是抑制了这些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这实际上阻碍了高校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③扩展教师继续教育渠道,提高教师选择培训课程的自主性。教师强烈的进修愿望与缺乏教师自主性的培训体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矛盾。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使教师能够自主地选择继续教育课程。为了使教师的职后培训更贴近教师自身的工作实际,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将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途径。
师资培训不能拘泥于过去旧的培训体系的限制,要在充分利用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类师资培训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在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在继续进行学历补偿教育、改善高校教师学历层次结构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型培训上。使教师了解当代科学前沿,亲身从事科学研究,逐步培养教师的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培训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组织社会实践型培训,使教师走出书斋。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中,高校教师培训必须打破原有的封闭性,让教师走出书斋,开阔视野,以改革的参与者和促进派的身份,深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得出自己对生活、对科学文化、对社会的看法并传授给学生。
(2)建立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制度,多为教师提供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多提供去国内一流大学进修、学习的机会,让教师最大程度地获取前沿学科知识、获取教学方法和经验,并在学习中对其以往的教育活动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回校后,教师要办讲座,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既进一步提高其业务水平,又可供其他教师借鉴学习,从而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3)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教学中广泛使用高科技教学手段,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因此,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培养的重要内容。为此,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有计划、大面积对教师的信息应用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能力进行培训。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系的资源,对教师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同时在政策上提出要求,鼓励和督促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把信息新技术变成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真正工具和手段。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期里,高校应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未来,常抓不懈,要转变以往师资工作重管理、轻培养的观念,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心,加强高校教师素质和业务技能培训,加强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纳入到培训的内容与过程之中,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1]贾继红.高校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7).
[2]吴金辉.加强教师培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师,2007,(1).
[3]杜建国,李秀云,王磊.设计培训从心开始[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4]刘萍.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9,(1).
[5]邹爱斌,王熙东.加强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5).
[6]焦雨梅.谈高校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
[7]贾东风.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2).
G645.1
A
1008-469X(2010)02-0087-03
2009-12-05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编号:002020)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组负责人:蒋立杰;课题组成员:雷彦广、孙亮、孙贺。
孙亮(1981-),男,山东嘉祥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靳荣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