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亮
品“语言” 思“意象” 况“诗味”
——郑愁予《错误》解读
赵明亮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引发了广大师生的热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贬兼具。诗人借古典语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具有古典美的现代诗歌情境,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品“语言”,鉴赏作品语言的形式美;思“意象”,感悟作品语言的意境美;况“诗味”,体悟作品思想的哲理美。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立体化解读,读者能够开掘出既“贴近”文本语言又“超越”文本本身的深刻内涵。
语言;意象;诗味;解读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对于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错误》一诗的理解,可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解读方便,笔者有意把《错误》全诗呈现文首,拟从语言、意象、哲理三个层面陈述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抛砖引玉。
清代学者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提出,诗人在五个方面可以各逞本领:诗有五长,曰:“以神运者一,以气运者二,以巧运者三,以词运者四,以事运者五。”[1]“神”、“气”、“巧”、“词”、“事”是彰显诗人特色的看家本领,当兼而有之、各有侧重、不能偏废。但就“词”而言,“神假言存,气待辞鼓”。诗歌的语言是承载丰赡意蕴的载体,“词工”或形式完美是诗歌成功的基础。学习当“转益多师”,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也认为,语言的陌生化要求诗歌的语言能够打破常规的语言规则,并提供审美和理解上的期待,以造成思维的延迟和距离。其实,诗歌的语言变异是诗的本质。现代汉语借重虚词和词序传情达意,而中国古代诗歌更偏重词语的组合和词序的变异,这就造成读者审美阅读的延迟和停顿。古人把诗中的词序错位和语辞的奇妙搭配看作“诗家妙法”,把这类新鲜奇特的句子称为同散文有别的“诗家语”。郑愁予《错误》全诗句式整体上具有“长短错落、整散结合”的特点,与之对应,节奏快慢互见、声调平仄相协、押韵顺口、抑扬回环,形成一种优美流畅的旋律。“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按现代常序——“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何以语法词序倒装?原因有二:一则押韵,二则语言求异求新。“莲花的开落”,亦同此理,按现代语序——“开落的莲花”,效果也是如此之妙。语言的变形与陌生并非刻意标新立异,实为诗人郑愁予深谙中国传统诗歌之妙,体现诗歌文学的音乐性和可唱可颂性,进而在声音层面上给读者给审美的快感和愉悦。康德说过,“对于美的艺术来说,要达到高度完美,就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例如须熟悉古代语言、古典作家以及历史、考古学等等”。[2]善于从古代作品语言宝库中特别是从唐诗宋词语料宝库中汲取语言营养,又是本诗的一大特色。借用或化用古代富有生命力的习见的传统意象词语—— “江南、莲花、东风、三月、柳絮、青石、向晚、跫音、春帷、窗扉、马蹄、归人、过客……”,融会贯通、“创意组合”。诗人“戴着镣铐跳舞”,坚持“活法”,没有“死于句下”。[3]另外,郑诗也秉持诗歌语言的经济原则,挑选极富丰赡意蕴的经典意象词语,全诗没有赘词冗句,可谓字字珠玑,从而达到“言尽意余”、“立象尽意”的艺术效果。诸多传统意象词语在有限的诗词空间中容纳无限的内容,为读者阅读创设了一个优雅美妙而亲切自然的古典情境,诗中无不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古典情思的风韵。这给晦涩费解、捉摸不透的现代诗歌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也许这是羁旅大洋彼岸的郑愁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灵认同和回归吧。
唐代王昌龄《诗格》云:“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4]品味语言美之余,我们还要进行意象分析、意境体悟。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诗词作品的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各种意象。因为意象是构成诗歌内容和意境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单位,这些形象经过漫长积累在文人心中已具约定俗成的含义,而所有意象围绕诗歌主旨又创生出一定的整体意境。“以意逆志”,读者当然可以借助意象或意境与读者展开基于文本意义上的对话。从题材说,《错误》当属“思妇”、“闺怨”、“羁旅”、“行役”、“象征”……一类诗。南朝刘勰说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先“曲线解读”,通过解读与《错误》意象或意境相关或相似的古代诗歌,进而加深对本诗的理解。《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沫?谁适为容!”自从丈夫出征在外,妻子在家就无心再打扮自己了,这不仅是心境的影射,也是封建礼教的约束。[6]因为这是以对女性美丽的暂时性的破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百花的盛开乃至大地上万物睡醒都依托东风之强力。待到东风力尽时,百卉群芳的容颜也凋敝了,花如是,人亦然。宕开思绪,我们应该理解为诗人“相见时难别亦难”辛苦遭逢的叹惋之情。《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7]希望在盼望中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悲怨。宋代柳永《八声甘州》:“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词人换位思考,以词人自己登楼极目天际的视角来想象故园之闺人,也应是登楼望远,伫立顒盼游子之归来。曹丕《燕歌行》:“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丈夫远游不归,少妇茕茕孑立,独守空房,思念不已,泪下沾裳。可见其忧愁之深,相思之切。这里写少妇对丈夫的思念,情切切、意绵绵,可谓淋漓尽致。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东风”本是催开万物、给大地带来春意盎然的事物,是古诗中常见的象喻之体。可“喻之二柄”、“喻之多边”(钱钟书),作者偏言“东风恶”摧残了词人美丽的爱情,“东风恶”和“错,错,错”乃是对家长干涉、“尊者”压迫的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否定,这才是词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至此,众多“前理解”已经可以解读本诗大部分意象了。当然,意象或意境相似相关的诗句还很多,篇幅所限,不再赘解。“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郑诗《错误》用了八个主要意象——“江南三月”、“莲花开落”、“小城寂寞”、“青石街道”、“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帏不揭”、“窗帏紧掩”来透视核心意象——“你的心”。因诗人不是直接从女子的视角来写而是从男人的视角来摹状“思妇”的心境,以具象写抽象,将主观情感客观对象化,故读者可以从诗中这些意象的“约定俗成”内涵和感情色彩来“反逆”诗意或诗人思想情感。著名诗人余光中说过,“文学创造了什么?文学创造了比喻”。众多喻体——“寂寞的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紧掩的小窗”……一切的江南美景都蒙上了作者当时的情绪色彩,都极力渲染了“寂寞”的心境。“容颜”又是一个核心意象,借“莲花”来写女子的容颜的娇美和心灵的贞洁。“开落”则是将莲花动态化,时间无情地吹蚀了美丽的容颜。“达达的马蹄”乃是喻指我的到来曾经荡开了女子心灵的涟漪,扣开了年轻女子寂寞的芳心,当然也可虚指两个心灵世界的激情碰撞……所有这些意象又化作“暮春季节,江南小镇,一位游子向曾经心仪的女子永别”的凄美情境……
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概念,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在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文学阅读就是读者期待视野的对象化。即读者不断通过视界改变与作品所代表的作者及传统的视界达到 “视界融合”。因此,我们对和本诗“同质性”很强的中国古代诗歌作品的欣赏乃是“磨刀不误砍材工”,是曲径通幽,是对审美的“效果史”或“接受史”的尊重。笔者无意“喧宾夺主”、“多”此一举,乃是将历时性的接受史化作共时性的解读过程,进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康德曾提出著名的“纯粹美”和“依存美”概念,前者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美,后者却依存于一个概念(有条件的美),就属于受某一种特殊目的概念约制的那些对象。[8]依据康德的理解,凡属有象征心境、有内容意义的美都是依存美。纯粹美是只关形式,但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美没有明确目的而却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错误》一诗,当属中国古代宫怨闺怨、羁旅行役一类题材的诗歌。贴近诗歌语言,我们当然可以这样理解诗歌内容:主人公“我”纵马江南,曾经结识了一位情窦未开、心扉紧掩的江南女子,双方曾有过一段美妙的情感“插曲”。这位独守空闺的女子,一往情深、一如继往地等待顒望着“心上人”——“我”的归来,本以为“倦鸟入森林”,不料这一次,主人公“我”驰骋的马蹄却没有停下,这是永别!因为“我”的心不属于你的世界,我们之间是“无花果”,是昙花一现的错误。我的心依然会飘泊、依然会浪迹天涯……如何这样理解?现代诗多是“象征”诗,若仅以一首“爱情诗”来解读,未免有失之肤浅之嫌。透过形而下的表面性的确定性理解,我们还要理解作品的形而上的哲学意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构起对世界的整体理解。我们不妨“知人论世”:像郑愁予这一类的有着“长期漂泊史”的台湾诗人,“在祖国大陆漂泊的记忆”、“在台湾无法回归的哀痛”、“海上流浪生活的体验”交织在一起,给他们的心灵抹上了一层无尽落寞的乡愁,是一种“有家不得归”的“孤岛心态”,着实也代表了海外游子普遍的难以言状的失落愁绪…… “诗无达诂”,笔者认为,本诗中“美丽的错误”,原本在逻辑上就是矛盾的。“错误”何以“美丽”?乃是一种“二律背反”,它传递了一个有“家”却不能归、“在水一方”式或“可望而不可即”的中国式朦胧美……
综上所述,诗人借古典语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具有古典美的现代诗歌情境,为我们解读诗歌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不过,这并非诗人独创,乃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人“化用古典”的传统,是一位具有真正“中国味”的现代诗人。另外,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也认为,诗歌既忌“词障”,也忌“意障”。郑诗《错误》提供了一个多解却无“终解”的难题,我们读者只能努力探求贴近诗面的“正误”,却难免出现偏离文本的“反误”,从这个层面上说,这也许是现代诗歌的“窠臼”吧。
[1] [4]吴文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题解[M].合肥:黄山书社,1987:516、648.
[2] [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74、356-359.
[3]黄强,王乃森.中国古代诗歌鉴赏[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166.
[5]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唐诗鉴赏辞典·高中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赵逵夫.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09.
[7]上海辞书出版社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02
[9]汪正龙.文学理论研究导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杨四平.对经典阅读要有主体意识—谈郑愁予《错误》的可写性[J].名作欣赏,2005,(7).
[11]王杰成.郑愁予《错误》的多元解读[J].中学语文,2008,(30).
[12]王晋民.台湾文学家辞典[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13]周汝昌.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4]萧涤非.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5]夏传才.中国古典诗词名篇分类鉴赏辞典[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Appreciating“ChineseLanguage”,“PoeticImagery”and“PoeticSignification”ConveyedinPoemErrorsWrittenbyZhengChouyu
Zhao Mingliang
The poem “errors”, written by ZhengChouyu, has incurred a lot of debates. Various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The poet created a modern poem situation with classic beauty, which offers a vast thinking spac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appreciate the form beauty of the language ,the “image” , and to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in the works. By interpreting these aspects of the poem , we are able to dig out the “close” and “beyond” connotation of the text itself.
language; image; poetic signification ; unscramble
ClassNo.:I207.25DocumentMark:A
宋瑞斌)
赵明亮,硕士,扬州大学,江苏·扬州。邮政编码:225002
1672-6758(2010)05-0110-2
I207.2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