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生的就业对策

2010-04-07 17:18赵国良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非公有制用人单位毕业生

赵国良

(河北省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交流中心 河北唐山 063000)

浅论大学生的就业对策

赵国良

(河北省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交流中心 河北唐山 063000)

就业 格局 对策

近年来,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最直接的问题是毕业生数量成倍增加且持续上升,特别是随着国家对毕业生分配派遣政策的改变,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就业观念、机制和工作等存在着诸多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的因素。针对这种现状,如何寻找对策,合理开发人才资源,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将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际,粗浅论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如下。

1 就业格局的变化

1.1 由计划经济中的“紧俏”,走向市场经济的“充裕”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相对大多数人的权利。因此,普通大众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教育的概率增加,大学“门槛”不再是“天堑”,改过去喻大学生为“宝贝”变为“平常”。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甚至超过 15%,200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首次超过 200万,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 611万。当然,这标志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是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以我市为例,2008年高校毕业生是 2.9万,2009年是 3.1万,同比增长 6.9%。而 2008年 2.9万高校毕业生中仅有 18 000多人落实了就业单位,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 62.5%,这就意味着近 37.5%的大学生还要奔波在求职的道路上,加入到求职这一特殊群体。数据显示,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步入享有高等教育的行列,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梦想”。与之而来的是一部分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从而成为社会中“佼佼者”,同时必然有一大部分大学生来充实与大众化相匹配的工薪族,成为社会一线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1.2 毕业生就业变“卖方”为“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改变了大学生供给“紧缺时代”的尴尬局面,由过去的“供小于求”为“供求平衡”以致“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当然,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将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趋向和走势的主要标志,大学生就业将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为此,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认识就业形势的变化,力争在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方面,尽可能适应市场之需,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做不仅避免了资源再次的浪费,而且还为社会卸去了“包袱”。据统计,由于高校在专业设置及当时某些专业热等方面的原因,诸如红火一时的计算机、财会等专业纷纷上马,掀起“盖头”。由此,造成毕业生以计算机、财会类居多,且学历层次多为专科以下,占毕业生总数的60%,就业率仅为 58.8%,市场提供职位与应聘比例约为 1:5,即使找到了工作,但大多都是隐形的“半路出家”,且“门不当,户不对”。而国有、合资、独资和民营企业所急需的数控、化工机械、模具、仪器仪表、机械和机电等专科以下层次的毕业生却少得可怜,市场提供职位与应聘比例约为 10:1,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数控、模具和化工机械专业出现空白,完全需要“进口”。这就说明,高校在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方面还不尽合理,还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可见,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形成强烈反差,于是出现一些企业,特别是三资、独资、合资、民营和个体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方面,要审时度势,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发适销对路的特殊“适销产品、特色产品”,创“优质品牌”。

1.3 非公有制单位将成为就业的主体 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一族,已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角”。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崛起,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而且为大学生开辟了系统的就业渠道,前景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单位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仅 2008年我市接收的毕业生,到三资、独资、民营等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占当年接收毕业生总数 70%以上,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另外,非公有制单位的体制先进,机制灵活,发展贴近市场,具有资金调节灵活等特点,且易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非公有制单位最终将成为大学生日益“青睐”的就业市场,是最佳选择。

2 就业对策

2.1 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造成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择业观念、择业意识和择业取向同社会发展存在差异,仍然固守“国家干部、铁饭碗”、心仪大城市、追求高薪,认为到基层、农村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低人一等,颜面无光,自尊心难以接受。同时,对自身准确定位有偏差,许多毕业生对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往往心中没底,茫然从事,不能很好地进行衡量。调查中发现,有 65%的毕业生虽然已经认识到深厚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经验等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在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这一领域还是空白,需要填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他们进行系统而行之有效的就业教育、咨询和指导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2.2 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2.2.1 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大学生最大愿望是在岗位上使自身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然而,自身素质则决定了这一切,同时也决定了社会竞争力的大小。成功的大学生,必须具有参与竞争的资本即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据统计,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认为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决定作用的占 82%。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2.2.2 更新观念,准确定位。计划经济的产物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因其“惯性”的延袭,其阴影不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引导大学生走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误区,树立“大人才市场”观,摒弃过去坐等分配的传统观念的“沼泽”。首先,学会自我推销,敢于“闯”市场,实现自身价值;其次,准确定位,降低期望值,放宽视野,延伸外延,不能眼盯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要看到非公有制单位具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更易发挥自己的专长,更能打造自己的人生“航母”;最后,要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胸襟,要相信非公有制单位同样拥有大的发展空间,同样能造就大的事业。

2.3 走出去,请进来,构建强有力的服务机构,积极拓展市场在实践中认识到,就业工作不要“墨守成规”,要主动出击。只有主动出击,走出去,请进来,才能赢得了解和把握就业信息、就业动态的第一时间,才能加深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才能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加大公关力度,经常性地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络,对于开拓、巩固和扩大就业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在拓展就业市场方面,我们的做法是:根据毕业生层次结构,采取立足本市,走向全国战略,即在充分满足本市骨干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适时将毕业生对外开放,积极开展输出。通过积极开展上门服务,现已打开京津地区就业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4 切实解决好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造成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为:①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用人单位“虚火上升”,存在严重的人才高消费的思想意识,大有视高学历为“贤”之势;②鄙薄低学历毕业生的思想观念至今依然存在。为改变这一现状,在充分分析毕业生生源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重点,走企业、访工厂、下基层和“闯”市场 (人才市场),寻找就业渠道,积极推销低学历毕业生。同时,学习和借鉴南方沿海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采用灵活实用的“人才租赁”新型就业形式,即采取用人单位和人事关系分离的形式,帮助专科以下毕业生,特别是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践证明,“人才租赁”的用人形式很受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欢迎,既解决了用人单位用人难问题,又解决了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2.5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当今社会已不再满足单一知识群体的发展,而是需要复合型人才来充实社会。为此,在一手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一手抓毕业生岗前专业技能培训,使之尽快达到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就业工作任重道远,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去探索新的就业模式,才能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2010-01-21 收稿)(陈 迁 编辑)

G 642

C

1008-6633(2010)03-418-02

猜你喜欢
非公有制用人单位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向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