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
(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及其翻译
王国平
(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首先阐述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间常见文化语义的差异,并通过实例探讨了在这些文化差异中词语的具体翻译,最后提出了针对以上文化差异现象,可采取的几种翻译策略。
文化语义;文化差异;翻译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的。相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正因为如此,翻译所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文字,还包括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1]。
既然语言映射着一定的社会文化特征,同时又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翻译时,既要顾及到语言结构本身的特点,更要把握好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词义的错位情况。历来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王佐良先生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技、宗教、艺术等的总和。同一个词的意义的确立可能会涉及到许多因素,如词义的褒贬、词义的广狭、词的政治色彩等等。而表达相同的意思,也可能会出现迥异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对这些带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和句子,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务必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对等。文化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翻译的难易,文化差距愈小,其交际成功的概率愈大,翻译的难度愈小;文化差距愈大,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愈多,翻译的难度也愈大。
在某种意义上,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如果不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文化,而仅仅只凭字面意义或主观臆断来翻译,那么所得出的译文可能与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甚至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20世纪30年代,赵景深先生对下面这句英文有以下译文:
The whole sky spangled gay twinkling stars,and the milky way is as distinct as though it had been washed and with snow for holiday .
译文:天上闪烁着光明的亮星,牛奶路很白,好像是礼拜日用雪擦洗过的一样。
在当时,很多人对于赵先生将“milky way ”译成“牛奶路”有很大的争议,为什么“milky way ”的译法会产生争议?这就涉及到文化语义问题。
在西方,许多星座或星系的名称都是起源于希腊神话,milky way 也是如此。milky way 这个名称最贴切的说法,是宙斯的妻子,天后赫拉洒落的乳汁。赫拉的乳汁是很神奇的,谁吮吸了她的乳汁,谁就会长生不老。宙斯不安分,暗地里又和有夫之妇爱克米那(Alcmene)私通,生下了赫耳枯勒斯(Hercules)。宙斯希望他将来长生不老,偷偷地把他放在睡着的赫拉身旁,让他吮吸赫拉的乳汁,谁知赫耳枯勒斯吮吸太猛,惊醒了赫拉,她发现吃奶的不是自己的儿子,便把孩子推开。因用力太猛,奶汁直喷到了天上,便成了milky way(奶路)。所以,这个milky并非牛奶,而是神奶,译成“牛奶”也是错的。另外,这way 也不是走路的“路”,而是乳汁溅射在天上留下的痕迹。如果银河不能洗,那么“奶路”也是不能洗的,一洗就没有了。可以看出,原文中milky way指的是“银河”。 20世纪早期,翻译西方的文化科技很热,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常闹笑话。由此可见,词语的文化语义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词义的联想意义差异。语言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这不仅表现在语音上,还表现在词汇和语义上[2]。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联想意义,联想意义是内涵意义的一种,是对词的词典意义的一种补充和延伸。这样的一种内涵意义在某种特定的语境场合可以造成特定的联想气氛,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和效果,引起读者心灵上的感触、撞击、震撼和共鸣。
例如: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
(2)生存环境差异。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生存空间内,不可避免地要体现该地域的环境特点。反映在语言上,便会使不同语言产生明显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例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3)价值观差异。文化是思维的源泉,而价值观是文化的凝聚。英语国家人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见面时喜欢谈天气,说“Lovely day, isn’t it?”之类的话,因为根据英美习惯,这是一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的见面语。此句直译成汉语“天气很好,是吗?”听起来很别扭,若汉译成“你好哇!”就符合国人的问候习惯。同样,我国早有“民以食为天”这一说法,因而吃饭问题也就成了人们经常挂在口头的话题,见面时爱说“吃过了吗?”“吃饭了吗?”这种招呼或问候,让英语人士听了“Have you had your meal ?”就会从字面上去理解,误认为问者有意要请被问者吃饭。
因价值观差异对词语的文化语义产生误解的例子还有很多,再如:在一家合资企业里,美国同事病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maybe.
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are you?
对话中美国人不高兴甚至生气,是中西价值观不对等的典型: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则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4)宗教信仰差异。英美国家的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世上一切皆属上帝(God)创造,故有很多词语来自《圣经》,如:Jews(犹太),bear one’s cross (背十字架),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无泪水,难进天堂), forbidden fruit(禁果), ministering angel (护理天使)等等。基督教认为,God是万能的神,是真善美的代表,而中国文化的“天”却没有这种身份。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3]。
(5)历史典故差异。一个民族的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在语言上则是大量词语打上了历史文化的色彩。像汉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逼上深山”,“杀手锏”等等,显然与汉语民族历史文化有关,而英语的to meet one’s waterloo, water gate scandal,lame duck 等等,同样与英语民族历史相连。不过,语言中的历史典故往往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渊源,很难为外族读者所知晓,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学英美人,是很难弄清“鸿门宴”的确切涵义的;同样,不了解美国经典文学的中国人,也无法理解所谓a catch-22 situation(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困境)。再看例句:Tumors fall to a Trojan horse. Altered bugs can carry a lethal enzyme to skin cancer cell. 肿瘤变成了一具特洛伊木马。肿瘤组织内发生变化的病菌可能携带一种能够杀死皮肤癌细胞的酵素。“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源出希腊神话:古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久攻不下,于是设计一空心大木马,并将一批精兵埋伏在木马腹中,置于城外,佯装退兵,特洛伊人以为敌兵已退,便将木马拖入特洛伊城内,夜间伏兵跳出,打开城门,希腊兵一涌而入攻下特洛伊城。后来,Trojan horse 喻指内部的破坏集团。在这个例子中,作者将肿瘤比作Trojan horse ,旨在说明肿瘤内部变质的病菌充当内部破坏者的角色,可能会间接地杀死癌细胞。
分析英汉双语的文化差异,其目的是为了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对于英汉双语的富有文化特色的词语,译者应该本着一个总的原则:一方面要尽可能传达原语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不逾越译语文化和译语读者可接受的限制。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套用法。所谓套用法,就是套用一种语言里的现成的文化词语来传译另一种语言的文化词语。尽管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但由于人类的生活模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是基本相同的,其表达方式在意思和形象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是不约而同的巧合,因此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进行处理[4]。譬如中国人习惯在迁入新居后请亲朋好友吃饭,以示祝贺,名曰“暖房”或“温居”,英语国家里的人也有“house warming”的说法。汉语说“着凉”,英语也说catch cold。一些谚语也反映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等。我国北方有句口头语:“比你多吃了几年咸盐”,意思是“比你大几岁”“比你经历的事情多”。美国小说《所罗门之歌》里也有这样一句话:“I was breathing air in the world thirteen years before your lungs were even formed 。”当然,用这一表达方法来翻译“比你多吃了几年咸盐”也是无可挑剔的。
另外,英汉双语中有些文化词语的意义大体相当,两者的差别仅在于形象的风格,翻译时,只要略加改造即可。例如:One swallow dose not make a summer. 原意是:只发现一只燕子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汉语里没有与之完全对等的谚语,但“一花不是春”或“一木不成林”意思与之相近,只是形象和风格略有出入。因此,不妨略加改造,译成“一燕不成夏”。这样的例子还有No smoke without fire无火不起烟(来自无风不起浪),等等。
(2)移植法。 所谓移植法,就是以拼音或直译的方式,保留住原文中的形象化语言。
第一、直接移植。因为汉英语书写方式的不同,使得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英译汉中的直接移植。如:卡拉OK厅、KTV包房、VIP卡、CD唱盘、X光片等等,汉语短语或句子中夹杂的这些英语单词就是直接移植过来的。
第二、音译。英汉互译时,如果不能按意思译出,只好采取另一种移植法——音译。音译即译音,是指用一种语言文字写出或读出另一种语言的词或词组的发音。如:曹雪芹 CaoXueqin、北京 Beijing、中华牌(铅笔)ZHONGHUA、茅台Maotai、中华人民共和国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四通(电脑) Stone(computers)、香港 Hong Kong(不译成 Xianggang)、磕头 kowtow,等等。
(3)注释法。在英译汉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类所谓文化局限词语,这类词语在汉语中找不到对等词,只能通过提供适当的解释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再现原文内涵。例如:They did not reopen the Pandora’s Box they had peeked into in 1972.(The Rockfellers-An American Dynasty) 译文:他们在1972年曾挖掘过这些丑事,如今却不再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该例在上下文中回忆了洛克菲勒石油财阀第三代兄弟们所干的一些丑事,作者使用“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这一典故,概括地揭示了他们之间的这些丑事,文笔精练,观点鲜明。虽然译文给典故补充了“丑事”两个字作出解释,但为了突出这个典故在上下文所起的应有作用以及帮助读者深切理解原文,译文还有加注的必要。如:Pandora’s Box,即潘多拉的盒子,源于希腊神话,内装有各种灾难和祸患,被Pandora(主神Zeus因Prometheus盗火给人类而图谋报复,命火神Hephaestus用黏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私自打开,引起种种灾祸。常用来比喻“灾祸之源”。加注后,译文就一目了然。
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 更是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文化转向,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译文的成败。当然,关于文化语义对翻译影响的探讨远不止以上这些见解。如何保证译文能尽可能地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本文认为译者必须多了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 严启刚.英语翻译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
[4] 王恩冕,李正中.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王晓雪]
TheCulturalMeaningofEnglishandChineseWordsandTranslation
WANGGuo-ping
(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ofForeignStudies,Wuhan430205,China)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it probes into culture differences which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Finally, it suggests som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cultural connotation;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2010-08-10
王国平(1965-),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商务交际应用语言学等。
H159
A
1673-9779(2010)04-04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