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童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2010-04-07 13:00孙玉文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失学入学率男童

刘 琼 孙玉文

(湖南科技大学 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农村女童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刘 琼 孙玉文

(湖南科技大学 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是农村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弱势群体又是女童。提高女童的受教育水平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女童受教育水平不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程度的天然尺度,而且更是整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客观标杆。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女童教育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女童;基础教育;农村

曾经读过一篇由法国解放日报记者2002年在欧洲出版的“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马燕日记》,这篇文章读后让人久久难以释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轰动。日记中有一段发人深省的“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来种田,公(供)弟弟上学……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钱。”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马燕的故事还是在上大学时,虽然读后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可总感觉离自己的生活是那么的遥远。2008年我应聘到贵州一所学校教书,通过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发现当地也存在着一个个的“马燕”。路边抱着小弟弟的 “小马燕”,整天忙于家务的“大马燕”,以及已出嫁为人母的“马燕”,这些未满18周岁的女童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失、辍学女童。看到教室里随年级增高变得越来越少的女生,我才切实感受到“马燕”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落中。第一次去那所学校的新鲜感已完全被一种莫名的沉重所取代,虽然这里地处偏远的大西南,属于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可当地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女童教育一直受到外界极大关注,各种项目、课题的资助不断,即便这样,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进步,可女童失、辍学人数仍然居高不下。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是贫困、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还是传统思想与社会习俗的禁锢,教育基础薄弱等?

一 农村女童教育现状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大半是女子教育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女子教育问题,无论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血。女子教育成了普及教育运动的最大难关。”建国之后,曾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和扫盲运动。但女童受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

(一)女童失学人数依然庞大

教育部于2006年5月发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05年年底,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饱和状态,入学率达到了 99.15%,其中男童入学率为99.16%、女童入学率为 99.14%,男、女童入学率性别差为0.02%。小学辍学率仅为 0.45%,其中女童辍学率0.47%。初中阶段辍学率为2.62%,其中女生辍学率2.31%。[1]上述数据的确让人欢欣鼓舞,然而也不能不让人深思数字背后的隐忧:其一,由于我国农村女性的基数庞大,学龄女童小学未入学的比例是0.86%、学龄女童小学辍学的比例为0.47%及初中女生辍学为2.31%,推算起来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些数字必然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二,上述数据没有将城镇和乡村分别进行统计。事实上,小学和初中女童辍学率中农村女性的比例占绝大部分,这些适龄女性多数处于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以下一组数字能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农村女童失学的严重程度:农村1987年失学儿童中女童所占比例为 83%,199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66.4%,然而2000年,中小学辍学女童所占比例为58.52%,其中小学失学女生占失学儿童总数的59.01%。初中失学女童占到总数的58.37%。[2]

(二)流动女童教育异常艰难

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进城,成为背井离乡的“流动儿童”。农民工家庭要面对贫困、身份歧视和城乡户籍限制等多种艰难的问题,徘徊于城市的边缘。其子女在寻求接受教育的道路上行走得非常艰难,而其中又以女童的处境最让人担忧,与同龄男童相比,女童的失学风险要高很多。2003年9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联合宣布的“中国九个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流动女童入学比例为96.01%,男童入学比例为 97.4%;女孩失学比例为3.9%,男童失学比例为 2.6%[2]。在流动儿童的受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对女童性别的歧视和受教育权利的侵害。她们的教育权利受到忽视或剥夺。可以预见,这一部分学龄女性如果以后不能接受继续教育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文盲和未来文盲的主体。

(三)大龄女童教育状况堪忧

由于受到自然、经济、传统观念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一些女童在适龄阶段失去了入学学习的机会。据2006年四川省巴中市妇联对平昌县的调查显示,初一新生入学率为 94%,其中女童入学率为 82%;初二辍学率为 23%,其中女童辍学率为 29%;初三辍学率为27%,其中女童辍学率为32.1%,女童辍学率随着年纪的上升而上升,全市15岁以上女童辍、失学总数达到了4000余人。[3]辍学后,大龄女童往往难以摆脱早婚早育的命运,这无形之中加剧了某些社会问题。

二 影响农村女童教育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1)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力落后,家庭年均收入少,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家长对于子女教育就顾及不上或需求不高,甚至为了生计迫使儿女尤其是女儿早早成为家庭的助手,女童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2003国家扶贫重点县7岁-12岁女童的辍学率为5.7%,比同年龄组的男童高出1.8个百分点。13岁-15岁女童辍学率为12.9%,比同年龄的男童高2.6个百分点。辍学原因中,女童因贫困而失学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童,有研究表明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地区,小学辍学率为4.3%;人均收入为300-800元之间的地区,小学辍学率为1.1%,人均收入800元以上的地区小学生辍学率为0.6%。[3]

(2)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封建观念虽然已不再占统治地位,但是,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仍大有市场,致使许多女童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残存着封建的妇德观,即“丫头不出门,媳妇不露面,说话转过头,遇人绕道走”。[4]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女童普遍不上学。还有些地方,因为学校没有女教师而不让女童上学。有的地区还保留着女子早婚或定娃娃亲的愚昧婚俗,迫使部分女童辍学。

(3)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由于就业困难和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使许多农村人有了“考上也不分配,分配不了学了知识也用不上”、“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不如一个初中毕业干体力活的”、“大学生毕业工资不抵一个农民工” 等观点。2009年重庆有万名高三学生最后放弃高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导致很多家长不让孩子上学,这也加大了学龄儿童失辍学率的上升。

(4)农村女教师的缺失。女教师的数量直接与女童的入学率联系在一起。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农村女教师的数量不容乐观。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中小学女教师的比例仅为42%,远远低于中小学女教师比例,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比例是49%,部分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女教师的比例在25%以下,农村女教师比例偏低,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5]

(二)自然环境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自然环境,影响人们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自然环境。从全国来看,西北和西南地区是我国小学女童未入学率较高的地区,高原、荒漠、山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各省市,气候变化多端,灾害频繁,生存条件极其严禁。自然环境的恶劣,造成了人口居住的分散,造成学校布点分散,迫使学龄儿童不能按时接受义务教育。据对 60个县的调查显示,8岁的儿童入学率全国平均为85.6%,其中城市儿童入学率为 95.7%,平原县的儿童入学率为89.3%,丘陵县的儿童入学率为84%,而山区高原县的儿童入学率仅为 77.6%。11岁的儿童就学率全国平均为92.7%,其中城市儿童就学率为 99.1%,平原县的儿童就学率为94.8%,丘陵县的儿童就学率为93.4%,而山区高原县的儿童就学率为87.3%。[6]

(三)家庭原因

(1)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长的文化水平高低,会影响对子女教育的认识。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对子女教育的认识度高,女童入学率高;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认识度低,女童就学率低,流失率高。据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8个贫困乡的调查,从父亲文化程度看未入学情况。父亲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未入学女童比例占 1.4%;父亲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未入学女童比例占 7.1%;父亲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未入学女童比例占29.2%;父亲文盲的未入学女童比例占54.5%;父亲属于脱盲程度的未入学女童比例占 7.8%。从母亲文化程度看未入学情况。母亲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未入学女童比例占 0.1%;母亲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未入学女童比例占1.2%;母亲属于脱盲程度的未入学女童比例占7.7%。[7]

(2)多子女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家庭规模的大小影响子女的教育情况。家庭规模越大,子女数目越多,子女所受到的教育条件越差,父母为子女负担的教育经费会加大,教育压力会随之增大,子女辍学、失学的可能性会越大;家庭规模越小,子女数目越少,子女所受教育的条件越好,父母为子女负担的教育经费就减小,子女辍学、失学的可能性越小。在失学子女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优先考虑的是男孩接受教育。

(3)家庭贫困的影响。因为贫穷,父母不得不要求儿童作为劳力的一部分,参加一些以生计为目的的劳动或承担家务,即使不为生计劳动,由于温饱问题未解决,父母也无力承担子女的学习费用。2003年国家扶贫重点县的男童女童在校率分别为93.4%、 91.1%。从辍学的儿童情况看,国家扶贫重点县7~12岁女童的辍学率为5.7%,高出同年龄组男童辍学率的 1.8个百分点;12~15岁女童的辍学率为12.9%,高出同年龄组男童辍学率的 2.6个百分点。[8]辍学原因中,女童因贫困而失学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童,可以看出,贫困对女童读书的影响比对男童读书的影响大得多。从失学儿童完成的最高学历看,女童成为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于男童。由此可以看出:贫困使女童在中小学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变得更明显。

(四)教育条件

长期以来,在办学形式方面,过于僵硬死板。在教学内容方面,教科书陈旧,教学内容出现严重的性别歧视内容。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虽然规定农村小学要开设“农业常识”,条件差的农村初中可不开外语,但在西部的不少地方,教学计划并没有认真实施。这一方面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考虑为女童毕业后就业做好必要的准备,没有开设为就业而准备的相应课程;另一方面,统一开设升学考试所需的几门课程,尤其是农村地区,无论条件是否具备,都把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开设。这就使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女童及其家庭对劳动致富的要求。

三 促进农村女童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优化女童受教育的环境

在我国“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因此,要克服旧有习惯势力和落后思想的束缚就要从观念上入手,大力宣传像“今天的女童,明天的母亲,”“教育一个男孩只是教育了一个人,教育一个女孩是教育了一代人”等这样的口号。只有改变人们观念才能意识到女童受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从心理上支持女子教育,克服一切困难送女儿上学,把受教育强制转化为乐于送女童入学,只有这样女童教育才能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才能搞好。

(二)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

女童失学部分原因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失学、师资缺乏、教育水平不高,主要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只有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才能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师待遇等问题,才能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西部任教,才能为农村义务教育、女童教育提供良好的保证。

(三)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是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由于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区域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据资料表明我国2007年城市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786元、4140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3.3:1。 只有不断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转变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的收入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的好转必将会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从客观上促进女童教育的发展。

(四)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宪法明文规定,受教育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为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还不够完善,有的观点陈旧。应尽快修订和完善《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还要考虑制定一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农村教育法》、《教育投入法》、《儿童教育法》等来确保女童教育权益不受侵犯。

[1]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fw789.com.

[2]宋月萍.谭琳.论我国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J].妇女研究论丛,2004,(2).

[3]铁名.聚焦女童教育[N].中国教育年报.2005-11-07(7).

[4]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与妇女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张永华.关于我国农村女教师发展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6,(8).

[6]李旺珍.农村女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7]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与妇女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玉丽.农村缺少女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6.(6).

(责任编校:王晚霞)

G629.2

A

1673-2219(2010)01-0045-03

2009-10-17

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成果。

刘琼(1984-),女,贵州兴义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孙玉文(198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失学入学率男童
2020年我国在校生2.89亿人
英政府要给“失学”儿童请私教
从小学入学率和师生比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
世界多半失学儿童在尼日利亚
从失学现状窥探乡村教育
全世界都在扩招
失学的一百个名字
男童被熊咬是不该发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