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怀顺
教育因追逐理想而精彩
● 姜怀顺
学校教育就是引领孩子追逐梦想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孩子放飞梦想最广阔的空间,学校应该是舒展心灵最安全的港湾。一所理想的学校应充满人文智慧和关怀,使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乐园,成为教师工作和发展的乐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使师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基于上述思考,多年来我们立足于“志趣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育人纲领,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前提,以建设个性优质课堂为依托,以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养成为抓手,以形成学生健康人格为目的,以多元异步评价为保障,坚持“让教师和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为学校和师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生真正的课本是教师,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前提是不让一个教师掉队,没有深刻意义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就根本谈不上学校的持续发展,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关怀应成为学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我们倡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帮助教师做真课题,读真经典,写真日记,有真表现,成真案例,搞真研究。协调志趣相投、方向一致、课题相似的教师组建研究共同体,一道走进研究天地。近似沙龙研究活动的开展,让老师们的职业生活更加充实而富有活力,同事关系更加亲切而雅量高致,专业情趣更切近本质而开阔高远。
我经常在想,如果在校长的周围有一定数量的具备教师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又愿意在校长的旗帜下团结圈子内的人,过有自己的职业精神生活,这才是研究型校园、学习型校园、人文型校园的内涵所在。
对于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我们始终“坚持少一点关卡,多一点关怀,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帮助,少一点评估,多一点引领”的管理方式,把表现的机会更多的给予他们,彰显他们的成果,鼓励他们的进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离我们真正的教育近些、再近些。
教学活动首先是教师的个体劳动。要更多地给教师自由创造的天空,让他们更充分地把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基础、强势职能、教学经验等等打上生命个性烙印的东西融入教学的创造之中。个性课堂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追求,遵从学生个性发展的宗旨,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依据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塑造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教学品位,以期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其本质就是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个性充分张扬、思维高效互动的生命发展场。
判断个性优质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首要标志是“情感孕育”。这就要求教师从生命和教育的高度,去激励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驱动力量,使之成为学生想学的“源动力”,是注意、动机、情感倾向,以及理智目标的意志和服从理智的道德。其指向为学习情感、学科情感和课堂生活情感,基本内容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励性、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在这样的课堂中,特别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及时评价鼓励,都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促进教师教学个性形成和丰盈,学校坚持对教师实施“多元异步”评价。因为统一的综合评价,往往会导致教师追求上的摇摆和发展上的平庸。所谓“多元异步”评价,就是在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对教师教学业务等方面不搞一刀切式的评价,不作统一要求,以便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找到教学个性发展的生长点,确立好自己的阶段目标。学校的任务就是创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防止教师亦步亦趋、固步自封,促使教师生发亮点,提升亮点,让“满园春色”持久绚丽。
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课程当中实现有特色的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他骄傲的学科、专注的项目和精彩的表现,既是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需要,也是满足教师生命发展的需求,更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校本课程不是国家课程,不必太强调它的完整性、统一性和指令性。区域的特点、学校的优势、教师的特长、学生的选择、家长的悦纳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应有条件。通过学校科学的开发、学生的自我选择、教师的主动完善、学校的组织建设、专家的引领升华,形成学校的校本课程特色。而学校的资源建设也应由国家课程的配套建设提升到为校本课程的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服务。一所学校在资源和评价服务上能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落、不同爱好的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区分优劣的重要标志。
在我校,健身与育人相统一的阳光体育运动,每日一练的师生太极拳,如火如荼的拉歌大赛,屏心静气的个人现场书法绘画每学期一次的合唱比赛……使整个校园变成自由的天空、精神的乐园、教化的磁场。每年一度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我们并不单纯把它当成一场赛事来举办,而是当作张扬师生个性、发挥师生特长、拓展师生生活空间、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营造人文和谐校园的大好机遇,将之当成丰富全校师生人文情怀的营养大餐。学校“一生一体一艺”的基本构想正逐步成为现实,“志趣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正逐步得以实现。
每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个体,都有其不同于任何人的生命存在、表现和发展的方式,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学生和差学生,只是在某个阶段和某些方面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产生的差异。对于成长中的初中学生而言,评价是什么?评价是鼓励、期待、点燃、肯定、激荡、丰盈、促进,是基于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的理性判断,而非控制学生的僵死教条。等齐划一的标准评价,只能培养平庸的群体,综合性评定也只能削高填洼,破坏生命成长的基本生态。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几年我们坚持淡化综合评价,取消“三好学生”的评选,坚持“多一把尺子衡量,就多出一批好学生”理念,采用多元和异步评价发展学生各种潜质,激励学生各种优异表现。我们还不遗余力地强化赏识教育的作用,在规范和完善学生“成长档案”使用的同时,创新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鼓励。我们在“星级学生”评选系列中设立了 “艺术之星”、“体育之星”、“学习之星”、“成长(进步) 之星”、“演讲之星”、“管理之星”、“礼仪之星”、“阳光(心态)之星”、“担当之星”、“创造之星”等十大星系,获三星以上另外颁“三星学生”、“四星学生”、“十星学生”。我们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荣誉追求,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超越自我。学校和老师为其创造条件,设计个性化的阶段标准,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更多的锻炼过程,得到更多的感悟、感动,享受更多的成长快乐。
习惯比知识更重要,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探讨习惯培养的方法,找到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径,对于减轻师生过重的劳动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坚持以《习惯培养读本》为载体,从生活道德习惯和学习习惯两个层面,分年级进行规划,框定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和阶段发展目标,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推进。但习惯不是学校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校外在要求在学生身上的一种内化,这种内化是有规律的。它的学问在我看来首先是优化育人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富有文化内涵并以一贯之的,而不是虚浮于表面、朝三暮四的。这个环境也应该是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的,是教育自然生成的,是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之上的。离开情感的孕育、人性的普照,单纯的行动是没有多少力量的。当然这个环境也必须是具有强大的约束力的环境,允许学生犯错误,但必须及时发现这个错误,及时修正这个错误,并力争不再犯同样的或类似的错误。犯错误必须受到惩罚,当然这种惩罚必须为育人服务。要提倡善意的补偿式惩罚,如犯了小错给全班同学唱支歌;较严重的做一件好事补过;再严重的就罚他写一篇500字的作文,如此等等,教育就应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硬功夫。
但是,在工作实际中我们发现,对于学生发展来讲,仅有习惯是不够的,还必须给习惯嵌入责任基因,提升学生习惯追求的境界,让学生不断升腾“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愿望,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此,我们搭建了“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这一平台,让学生“在担当中生活,在做事中成长”,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每一项担当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鼓励学生勇敢担当起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鼓励他们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做一个有担当的现代社会公民。
姜怀顺/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中学
(责任编辑:张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