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彦飞 郭 勇
问题与取向:教师共同体的构建策略探析
—— 基于知识管理理论视角
● 王彦飞 郭 勇
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是在知识管理新理念背景下开展的教师知识的产生、交流、共享和转化的活动组织形式。文章通过对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知识管理对教师共同体的知识分享与创新为着眼点,从理念、制度、技术和文化层面等多个视角和维度探讨知识管理视角下教师共同体构建和发展策略。
知识管理;教师共同体;价值取向;策略
知识作为社会转型期中的生产模式核心要素,对其有效管理是组织或个人提升卓越品质与竞争优势的关键。教师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团体组织,教师的专业知识是组织中的重要资产,也是知识管理所强调的智慧资本。在知识管理视野下构建教师共同体,无论是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对于学校教育与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知识管理理念产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企业管理领域,并伴随着知识管理在实践中的运用,知识管理理论也相应发展起来,并且成为了提高组织竞争力,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形式。近年来知识管理理念逐步进入教育者的研究视野,衍生了“教育知识管理”、“教师知识创新”等概念,成为教育研究的新视角。知识是组织或个人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的可以有效改善人类行为方式的信息,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应用和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1]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其核心是隐性知识的外化(将在个人实践中积累的隐性知识通过对话、比较等途径外化为显性知识),以及显性知识的共享与内化(使显性知识在组织内得到交流与共享,通过实践得到内化,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管理不是知识简单的复制、集合,而是在快速提取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结构进一步发掘、提炼,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知识共享交流,通过与外界知识间的关联促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并且创生新的知识。[2]教师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拓展,也是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共同体是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开放、协作互助、发展为核心理念,能为教师个体、教师整体以及学校教育和社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载体的教师团体组织。[3]借助上述理解,在分析知识管理特性和共同体内涵基础上,我们认为基于知识管理构建的教师共同体是指以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在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应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师团体组织。知识管理视野中构建的教师共同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直接对象是拥有知识的教师个体,强调教师个体显性、隐性知识的共享和相互转化,进而推动教师共同体组织智慧的增值。(2)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不仅重视教师个体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及实践的反思,更关注共同体组织学习和交流互动的文化氛围建设。(3)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直接目的是要不断提高教师共同体成员对知识创造、知识利用和知识获取的能力,最终形成创新型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4)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校竞争力及其对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
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是在知识管理新理念背景下开展的教师知识的产生、交流、共享和转化的活动组织形式。其可以张扬教师个体在知识产生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组织和个体知识管理能力提升,使教师知识观、学习观的持续更新;有助于使组织内教师成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促进知识理论体系的形成,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进而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的维系和发展要靠成员的共同努力,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构建和发展中,知识管理是每个共同体成员的工作,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构建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首先,基于知识管理构建的教师共同体中,多数成员在知识获取环节有学习知识、参加培训的意愿,并曾参与各级教师培训或进行过自主研修,但在知识的加工、交流、创新方面则比较欠缺。教师共同体中教师成员教学行动反思意识不够,导致深层次的知识管理的缺乏。其次,在我国由于教师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教师不善于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自己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诚如Hargreaves(2000)所言:“教师经常忽视本身的专业知识,造成教师共同体成员间无法分享与应用这些知识;同样地,教师也往往不清楚自己所缺乏的知识,无法找出需要创造的新知识。学校内部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分配,没有任何一个教师能够知道所有教师所蕴藏的整体专业知识。”[4]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师共同体成员知识管理的重要依托,知识管理工具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及网络环境。在今天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信息社会,电脑和电子产品逐渐普及。但是,很多教师对于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工具如 Email,BBS,Blog,Word,Excel办公软件等常见网络信息平台的使用熟练程度和使用频度却难以让人恭维。在利用搜索引擎或利用电子数据库来搜索有效资源这方面也比较欠缺,很少有教师使用资料上传或下载系统。所以,教师共同体中有些成员的知识管理工具运用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还确实有待提高。
由于学校具有科层制组织的某些特征,因而科层化管理模式就被应用于学校管理中,科层制组织惯用的统一要求、行政命令、集权统治等方式开始在学校日益盛行。当这些手段被不加节制地滥用时,学校便陷入了科层化管理的误区,突出地反映是学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金字塔式的科层等级制的管理是单向的、强制式的[5],这种环境导致共同体内部缺乏民主平等、和谐和交流的平台氛围。学校很少考虑教师的感受和想法,不尊重知识提供者的意识,教师缺少参与管理的话语权,缺乏平等对话的语境,加上组织结构机制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这就致使教师自我的内在价值追求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妨碍了教师共同体专业自主决策权和主体精神的发挥。
在知识管理视野下构建和发展教师共同体过程中,必须统筹全局运筹帷幄,兼顾组织和个体,在充分认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明晰制约发展的因素,以组织和个人为双重目标,从理念、制度、技术等多个视角和维度开拓知识管理视角下教师共同体构建和发展的策略途径。
理念属于认识层面的支配力量,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理念和思维意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对外部世界以及对自己的看法。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构建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首要因素是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各级成员对其价值、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1.构建共同体成员终身学习理念
教师专业化是个终身发展过程,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而且是要流动的新鲜的水。处在知识性、学习性社会中,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吸收最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树立共同体成员知识管理和共享理念
在教师共同体中,教师知识管理是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进行的管理。知识管理中需要教师以开放、批判、发展的思想来面对,所以需要改变以前那种封闭、固化的思维。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核心是知识的创新与共享,知识的“雪球效应”表明,知识不会因过多地应用而磨损减少,相反,知识只有在相互交流时才得以发展,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教师共同体有其自身的知识发展方式,该组织既需要教师个体知识的不断丰富,也需要增进组织整体的知识。其实现方式为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在共同愿景下教育教学,在交流中将个体知识与经验转化成团队知识,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以拓展自身的知识来源,并最终实现个体的专业发展、实现知识共享。只有这样“大家才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景抱负,以及不断学习和共同学习”。[6]
理念的转变属于先导性的环节,但是新理念的贯彻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有组织、有保障、系统完备的相关制度是旧理念消除、新理念落实的促进剂。共同体是建立在其成员主动自觉的学习的基础上的,但其自觉性并不是自发的,其成长也要经历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配以知识管理考核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等制度保障是完全必要的。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学校组织结构,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发展的需要,必须构建起“扁平型”的组织体系,为学校和教师实施知识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1.知识管理考核及激励机制的完善
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首先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共同体合作交流,并从制度上给与教师一定的时间保证。其次,学校组织要从制度上明确对共同体的要求,比如探讨的次数、内容、结果呈现方式等。然后,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方式及激励措施。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构建和发展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即知识共享,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成为知识共享的充分条件。学校组织可以通过教师共同体成员间的合作,小组竞赛等方式开展一些教学技能、课堂管理等方面的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团队或小组给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的参与性。激励的方法除了传统的奖金、职位晋升等,还要包括激励作用最大的知识产权激励。另外,激励机制还要与评价和补偿机制相结合,对教师转让的个人知识进行价值评估和物质补偿。
2.提供知识共享平台,使学习型组织制度化
学习型组织拥有收集、储存并转化知识的高度能力,而且能通过促进组织内个体的转变促成团队组织的成功,它是一个促使组织内人员提升学习能力的最大利益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提供了教师的合作与交流的空间,在这里新老教师、不同学科教师、以及校领导和教师可以互相切磋技艺、勤学苦练、共同提高。再对教师共同体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将教师个体的生活史叙述成为团体分享、交流和学习的过程,这样就有利于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
1.共同体成员知识管理技术的习得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基于知识管理的虚拟教师共同体中成员的知识管理素养和技术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掌握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一要掌握知识管理的基本技巧,即检索信息的技巧、评估信息的技巧、组织信息的技巧、分析信息的技巧、表达信息的技巧、保证信息安全的技巧和信息协同技巧等七方面技巧;二要掌握知识管理的基本方法。一般可分为六个步骤:①分析学习中对知识资源的需求;②选择个人知识管理软件;③建立知识的分类和编目准则;④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⑤更新个人知识库;⑥使用知识资源。三要掌握常用的知识管理工具 。 如 微 软 Office、MS Outlook、E-learning、Lotus Notes与ICQ、MSN等常用软件,Google等强大搜索引擎,以及个人信息管理系统——ISpace Desktop、个人知识管理工具——INota、网络日志Weblog等。[7]
2.建立共同体成员知识库
建立共同体成员知识库,将显性的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等客观性、公共性的知识建立成成员自己的知识库,并通过一定的分类方法使之条理化、有序化以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建立共同体成员知识库,应该要采取下列措施:第一,进行知识的搜集、分类与组织。成员要经常反思、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检查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薄弱环节,然后多方面搜集、累积知识。在知识蓄积上可采用数据库、个人博客、媒体(录像带、幻灯片、录音带)、文件、书籍、读书笔记等书面形式,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置知识系统,建立知识库。第二,通过系统的读书、专题学习、听专家讲座等,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第三,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共同体成员要不断思考由于环境变迁所需要的知识更新与变动,通过省思发现并适时修正知识,提高知识的可行性,评判自己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目标,达成个人学习愿景,按照计划进行学习。
良好的教师群体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性环境。实施教师知识管理首先要对教师共同体文化进行建设,共同体文化的共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革新的重要依托。合作的共同体文化可以使成员之间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等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从而为个体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1.前提条件——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体愿景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共同的愿景应建立在共同体成员追求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追求个人愿景的人才会真正关心共同体的共同愿景。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通往共同愿景的价值观,比如我们要如何对待彼此,如何对待自我的持续发展以及我们应该遵守的和跨越的规范等,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然后,要围绕教师成员隐形知识管理的主题,将隐性知识具体化,细分成若干个小的可行的目标并逐个实现。教师共同体成员应该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加强彼此之间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
2.环境依托——和谐的合作文化氛围
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围,对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围应具有如下特征:(1)自愿平等性。教师共同体是自愿组织的,它不是通过简单而硬性的设计,而是通过交往来实现的。它是人们自愿参与的群体,各个成员间都是平等的,而且共同体成员以氛围与情感为维系纽带。(2)协作互动性。“交流无疑是才智扩展或者说才智启发的条件或手段”[8],这种协助互动性的交流可以实现教师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知识建构、知识共享的目的,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3)归属感是教师共同体的情感特征。归属感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教师共同体中的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对共同体团体组织高度认同。我们要努力提高教师共同体成员的心理认同程度,彰显人文关怀,让每个成员都能找到“家”的归属感。和谐,宽容和包容,让各种不同的见解、模式、风格共存,和而不同,必然使共同体这一文化栖息地更具有先进的文化精神。
[1]沈雪莱.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05,(10):45.
[2]金五伦.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的新管理模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l:128.
[3]宋婷,王彦飞.教师共同体功能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1):70-71.
[4]朱桂琴.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6,(12):18.
[5]李华伟,董小英.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79.
[6][美]彼得·圣吉.杨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2005:216.
[7]刘成新.教师知识管理探微[J].当代教育科学,2006,(17):51.
[8][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3.
王彦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郭 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