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
——基于课程文化自觉的视角

2010-04-05 22:12刘启迪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20期
关键词:轴心创新力高中学生

● 刘启迪

正确解读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
——基于课程文化自觉的视角

● 刘启迪

一、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提出:从历史到现实的演进

今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公布(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在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部分指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这是从国家层面上正式规定要加强对学生发展的指导,并将这种指导制度化、规范化、全面化。可以说,这项要求,反映了我国教育政策在不断地走向科学与进步,是对教育事业肩负的神圣使命与责任的自觉;对高中学生的发展指导,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不可局限于学业,还应包括理想与心理等方面的指导,这体现了学校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健全发展。

在我国,一向重视并研究高中学生发展的指导问题,也走过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高中就普遍地对学生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并收到很好的效果。一直到90年代,学校都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劳动教育,江山野先生把这种教育都称为“很重要的前途教育”。他认为,如果说在小学和初中,大多数学生还主要是由家长来替他们考虑前途问题的话,那么高中学生就常常自己选择他们的前途了。这样,在他们的头脑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困惑和苦恼,需要他人帮助解决。所以高中阶段一定要把前途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不过,历史上关于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在视阈上不如今天 《教育规划纲要》全面与完善。过去强调的是 “教学指导”“升学指导”“就业指导”“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等等。这类指导多是高中分流教育的反映。比如,1996年,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这个《纲要》,主要是为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规划方案),国家教委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以下简称《课程计划》)。这个《课程计划》于1997年秋季在部分地区的学校进行试验,经过修改完善,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实施。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在总体思路上有一条规定:“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和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进程中,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适度发展事业规模”。这种指导不同于“学生发展指导”。而在《课程计划》对学生指导的规定主要局限在一些限定选修学科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向、爱好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可能提供的任意选修学科科目中自主选择修习。过去十年,全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主要侧重于狭义的 “学业”与短缺的“职业”方面。

从现在来看,我们的高中学生面临的问题比过去更加复杂与特殊。比如,在不太规范的商业与消费型社会中,懵懂学子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如何不让心灵沉迷与物化,而保持心灵不断升华与净化;如何面对不断增加的课业负担,学会开拓自己的成长与发展空间;如何适应老龄化社会和青春期与受教育年限延长的影响;等等。笔者认为,今天的高中学生身处两种转型的交织之中,一是高中学生本身的转型,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高中学生多是15-18岁的青年,他们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期;二是社会大环境的转型,整个人类社会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比如信息的高速、知识的激增、技术的日新、学科的分化与交叉,以及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诸多社会运行体制的被改革等等,有很多东西需要建立与规范,也有很多东西需要适应与改变。本文所要解读的是学校层面的指导。

二、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衔接:关键在于上下“基础”的有效过渡与支撑

高中教育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也是“承上启下”的教育。它既要与义务教育(尤其初中教育)衔接好,又要向高等教育等方面过渡好。笔者认为,处理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衔接问题,关键在“基础”。这个基础,不是局限于我们教学强调的“双基”,而是指要打好成人的基础与成才的基础,也可以说,高中学生打好成人与成才的基础,是今后人生发展的根基。这种基础,好象高楼的根基、树苗的根底。

高中学生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初中的基础上,从初中到高中不能断档,这里有个衔接的问题。这个衔接,缺乏深入研究,缺乏科学的循序渐进的人生发展设计(不是交叉与重复),也缺乏经得起考验的一以贯之的优秀文化元素(不是前后矛盾,书里书外反差太大)。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机构应系统研究并统筹设计九年义务教育与三年高中教育,也包括未来的高等教育。对这三个阶段的教育,我们过多强调的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与功利性,而对其中的一致性与方向性缺乏科学指导。这种一致性与方向性,就是教育中应该一以贯之的东西,是所有学生不可缺失的东西,比如人格培养、道德提升、社会责任加强等等。社会上有些组织为了俯就和谄媚家长追求孩子升学的强烈愿望,开办了各种补习班,就是没有人办人格与道德养成班。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十分重要却缺失的东西捡起来,相信青少年犯罪人数一定减少,我们也可把办监狱省下的钱用来办学校。也就是说,我们注重的是狭义的学业与升学的基础,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实现人生理想、心理健康等所必需的道德与人格元素方面的基础。

即使是从学生将来就业来看,我们也应该着手开展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上的衔接研究。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应早点研究与指导学生的发展与就业。在这方面,法国的做法值得研究与借鉴。法国初中阶段有专门的方向性指导教师,这类教师负责研究学生的发展方向,调查社会各行各业需要人才的情况,调查哪个行业是朝阳产业,有发展前途,哪些是夕阳产业,快要落了,然后根据调查情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初中毕业,学生就基本确定了发展方向,也就是说,要从初中开始定方向。可见,对高中学生发展的指导,要注意与初中的衔接,衔接的关键就是要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注意不同学段基础的有效过渡与支撑,避免基础衔接的盲目性、空虚性与无效性。

三、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统整: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的内在“轴心”

对高中学生发展的指导是多方面的,包括理想、心理、学业等。人是复杂的存在,他在发展中可能有多方面的想要,但是,我们作为指导者,莫把人的想要当成需要,要学会从复杂性的分析走向根本性的综合,看似复杂的问题,一旦归根结底就水落石出了。笔者认为,要运用统整的思路与方法对学生发展进行指导,重要的是,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人生内在的轴心。树立这种轴心,旨在克服“想要”的迷茫,以建立“需要”的理性。想要的东西往往是欲望的膨胀,需要的东西大多是现实合理的反映。一个人内在的坚强的轴心,往往能够成为理智应对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情况与突变情况的指针。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具备内在的坚强的轴心,是人生走向成熟与完善的精神标志。一言以蔽之,这内在的轴心,就是一个人的正确思想内核。笔者之所以把正确的思想内核比做轴心,是因为人生车轮有了坚强的轴心,才会在大地上向前滚动,而且思想内核具有积极的反思与深沉的内敛特点,符合东方文化气质。树立的轴心,会成为高中学生实现理想、健全心理、成就学业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对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帮助他们正确树立轴心的基础上。

当然,高中学生内在轴心的树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确的轴心,好象风雨过后的彩虹,它的绚丽与珍贵,不经历练不会真正懂得与拥有。轴心的坚强树立,来自人对自己的真正认识。真正认识自己,就是一种课程文化自觉的实现。我们为什么要当学生?我们当得甘心吗?我们为什么从家里走到学校,又从学校迈向社会,难道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三点连成的圈子做机械运动吗?我们修习的功课与专注的学业,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讲,难道不是为了通过课程文化自觉来真正认识自己吗? 对学生发展指导,也忌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看到学生功课退步,就催促他们赶紧恶补;一发现他们心理有点不大顺畅,就赶紧找心理医生,进行所谓的心理健康咨询;学生受到社会影响一向钱看,往钱冲,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就认为他们缺乏理想;等等。这就是说,我们的指导工作在健全发展上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将各项各类指导进行统整。学生不满意,教育出偏差,是因为我们没有帮助他们树立内在的轴心,没有合理满足他们作为人的整体需要。

四、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着力点:充实并提高学生的课程文化自觉

笔者认为,学校课程,应该是帮助学生实现发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与了解世界、改善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实践模式。学校教育实现对学生发展的指导,离不开课程实施(即形成正确的课程认知方式和实践模式)。课程实施旨在促进学生的课程文化自觉,这是对学生发展进行指导的着力点。学生的课程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精勤不懈的学习力、兼容并包的选修力、追求卓越的创新力以及灵活自如的智慧力。这四种力,是课程文化自觉的重要内涵。其中的学习力和选修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现健全发展的基础;创新力是学生的学习力和选修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也是学生从学习力和选修力到具备智慧力的过渡;而智慧力则是前三种力的质变与升华。也可说,这四种力,应该成为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着力点。

(一)精勤不懈的学习力,是贯彻人生始终的生存资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彼得·圣吉的 《第五项修炼》一书在全球企业与管理界形成风靡之势,书中提出“学习型组织”“团队学习”(五项修炼之一)等等与学习有关的概念,一时,“学习”一词在企业、行政机关、学校等地方被广泛使用,成为一种风尚,变成了口号与标语。比如 “学习改变命运”“学习是一种信仰”等等。“学习型”成了芸芸组织的“同姓”。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其实,热爱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比如,《论语》第一篇就是“学而篇第一”,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把学习与人生的快乐结合起来。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有两个词叫“无名烦恼”“无名(明)火”,就是说,我们有时候不知道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烦恼和火气。要解决“无名(明)”的问题,读书学习是重要的途径,因为“读书可以明理”“可以改变气质”。对高中学生来讲,学习力的培养与指导,对克服成长中的烦恼、思想中的幼稚与误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学习力的指导上,要注意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与适度。由于高中学生处在较高的基础教育阶段,必需健全成为人才的基础,健全的基础就不是仅仅课程表上的东西了,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哲学、道德伦理、高雅艺术、经典文学以及优秀历史与社会学等方面的修养入门指导。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生命机体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这种广泛修养的入门指导,可以帮助学生避免人生成长发展中出现空虚、枯燥、苦闷、烦恼、萎靡等消极心理情绪。在科技发达、物质昌盛的时代,我们不能让优秀的文化元素与珍贵的精神营养任意流失与稀缺匮乏。高中学生正是从不大成熟的人走向日益成熟的人,这一时期是他们广泛吸收精神营养、健全人生发展基础的关键期与黄金期,不可错过,不可虚度。这是由学习力在广度上引起的思考。

在学习力的深度上,笔者只想强调两点,一是学习内容的根本旨向,一是与深度相关的长度问题。这两点可以从孔子的话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在此声明,笔者在文章中引经据典,绝对不是泥古、返古式的“古调重弹”,而是古为今用,铭刻历史宝鉴)孔子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论语·为政篇第二》)笔者引用这段话,并不是提倡把学生都培养成圣人,而是说明古代的圣贤已经为我们开出一个人生药方。孔子所说的“学”是指什么,是不是指学习经典。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与研究。笔者认为,学习什么内容与成为什么人物之间,具有必然的关系,这就是学习内容的根本旨向问题。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应该静虑一下自己的存在原因与意义;生命的存在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如何通过学习与修养让存在的生命更加充实与美好。孔子是不是启发人们:如何穷竭一生的学习去发觉生命的奥秘?你不觉得孔子的话语意味深长吗?!笔者认为,学习的深度,应该直至生命的厚度;学习的长度,应该赋予生命永久的价值。人应该有精勤不懈的学习力,因为它是贯彻人生始终的生存资本。

(二)兼容并包的选修力,是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突出表现

学生在学校课程实施中所表现的选修力,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自主选修适合自己性向发展的课程的能力,也是他们课程文化自觉的体现,反映他们对自己性向的发现与认可。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评价”部分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笔者认为,这两句话,从某种角度说明,课程评价是学生认识自我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它好比是一种杠杆,应该撬动学生课程文化自觉(“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个圆球。既然提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自然也应该将选修课与选修力的评价纳入其中,并进一步强调“认识自己”这方面的积极评价。

2010年刚公布的《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项要求比2001年《课程改革纲要》有了补充与完善。《课程改革纲要》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始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显然,较之于《课程改革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在选修课程开设与学生发展上的要求,目标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程度更加深入,步伐更加踏实。这为今后高中选修课的开设与学生选修力的提高,提供了政策空间,具有积极意义。

在学生选修力的培养与指导上,笔者主张,选修课的开设应与学生的性向发展统一起来,性向包括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志向,所有的课程与教学,都应该为人性向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会选修,增强选修力,最终实现人的健全发展与生命觉悟。对高中学生选修力的培养与指导,不要局限在专业与职业上,要注意学生阅读学习视阈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余秋雨先生主张,要把阅读范围延伸到专业以外。他认为,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但主要是为了今后职业的需要。鲁迅说:“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埋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痛苦,很可怜。”他还认为,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性。对世界整体的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是超专业的。面对时代社会的变化与学科专业的更新,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人毕竟不是被动的机械与豢养的宠物,他有奇妙的思想与巨大的潜力,所以,对高中学生未来与理想的教育与指导,要避免保守与偏狭,要注意选修力培养与指导上的兼容并包。

(三)追求卓越的创新力

精勤不懈的学习力与兼容并包的选修力,是追求卓越创新力的基础工程;追求卓越的创新力,是精勤不懈的学习力与兼容并包的选修力在功夫上的水到渠成。在此,笔者要说的是,教育上的创新,不同于科学界、企业界与商业界等领域的创新,因为教育与指导的对象是人,是尚待健全发展的人,有他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在指导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时候,要明白什么是人的创新力。笔者认为,学生的创新力,就是学生在课程文化自觉上表现。具体来说,学生的创新力,表现为一种觉悟的程度,即学生借助学校课程提供的认知方式和实践模式,对自己与世界认识与改善的程度。

当然,我们对学生创新程度的要求不能太高。以学业方面为例,由于高中学生,既不是专家,也不是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对学生创新上的教育与指导,不能不切实际,不能盲目追求创新,表面上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实际是在形式与数量上摆花架子。笔者在创新力前面加个定语“追求卓越”,主要意在引导学生在内心认识上不断充实与进步,认识到人的创新力是要经过广泛积累与不断飞升的过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科学家的成长过程得到启发。例如,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这样说:“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感兴趣,读过许多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钱学森先生作为科学家其阅读面宽得惊人,他家里有近50个书柜,剪报超过两万份,藏有15000多册他阅读过的期刊等等,这只是他广泛积累与不断飞升的简单缩影。钱老先生之所以成为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与奠基人,并非偶然。他那缤纷的创新火花与无限的创新潜力,是超常厚积后的迸发与喷涌。

(四)灵活自如的智慧力

教育与其说是挖掘人的潜力的百年大计,毋宁说是开发人的智慧力的千秋大业。智慧力与道德力,成为人类灵活与自在飞翔的双翼。对人的智慧力的培养,必须与道德力的实践协同进行,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方面的指导与教育是穷竭一生的事业。在这里,作为一个理想境界提出来,以供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们参考,更祈望我国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能尽早建立与推行,到2020年,不仅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而且让高中学生的素质有新的提高,真正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早日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梦想。

[1]江山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十个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1,(5-7).

[2]巴丹.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C].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117.

[3]叶永烈.走近钱学森[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62-63.

刘启迪/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此文系第七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责任编辑:张 斌)

猜你喜欢
轴心创新力高中学生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探索
钢结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性分析
国家创新力
CFRP和角钢复合加固混凝土矩形柱轴心受压承载力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创新力不足导致国产手机再遇寒冬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以文化为轴心,睿智教文言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