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超越中体味教师的职业幸福

2010-04-05 22:01温德峰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18期
关键词:研究性语文老师

● 温德峰

在不断超越中体味教师的职业幸福

● 温德峰

回望我的教师生涯,在追寻理想的路上印满了我的执着和曲折;盘点专业成长历程,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我品味着艰辛和快乐;回忆我的教职人生,近30年中国基础教育进程中的一些关键词,也是我生命的关键词。代课教师、民办教师、民办教师转正、中师函授、专科自学、本科自学、研究生课程班,这些有关中小学教师身份和学历每一个特定时期的称谓,也都是我曲折的成长故事。村办学前班、小学复式班、初中特长班,高中实验班、普通班、复习班,这些将在未来中国教育史上需要加上特别注释的每一种班级,都是我曾经教过的班级。从背教材,背教参,抄写教案的教书,到研读教材,观察学生,编写教案的教学,从研究课程,研究学生,建构模式的教学改革,再到运用理念,依据学情,探索理想教育的育人创新,这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经历的每一次升华,又都是我痛苦并快乐着的教职人生的激情超越。

入职,初为人师后如饥似渴地学习

受我的启蒙老师的影响,童年时我就渴望长大后当一名老师,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更是我步入青春期后梦回萦绕的理想,即使是在我初中毕业当了农民之后,这个梦想也依然萦绕在我的心头。

1978年冬,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尚未闭幕的日子,村办幼儿学前班的老师,因为生孩子,不上课了。但孩子们依然每天都到我家附近那个叫做“教室”的破院子里去玩耍,一次我从“教室”旁经过,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老师的孩子们,竟条件反射地齐声对着我喊“老师好!”,我也条件反射地回了一声“同学们好!”一下子被孩子们围了起来。刹那之间,我已经沉睡的教师梦,瞬时焕然复活!“我是老师!”这生命深层的呐喊,让我停下了本来是去田间劳作的脚步。我走进“教室”,给17个娃娃上了一节“日、月、水”的识字课,孩子们声声“老师”的呼唤,喊得我心潮澎湃,泪眼婆娑。于是,我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在没有经过任何村领导的授意指派,没有任何程序的情况下,自己当起了“学前班”的“老师”。我的雷人举动,匪夷所思,成为当时的乡亲邻里指指点点的趣闻:“老温家的儿子,得了精神病,干活的路上突然停下,进了‘学前班’教室去哄小孩耍……”

我背着“精神病”的名声,当了一年多没有任何报酬的“志愿教师”,竟然没被赶下讲台,原因是孩子们非常喜欢我,星期天都来“上课”,家长们都强烈要求村委批准我为村办学校的“老师”。1980年春,全省民办教师整顿,经过听课、考试等一系列考核后,我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为每月可以拿8元财政补助的民办教师。

初为人师的我,特别珍惜“老师”这光荣的称号,虽不懂得“教学法”,但我有教学参考书,也舍得工夫琢磨教材,并且特别注意个别辅导,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结果,不仅孩子们很喜欢我,我在三年竟取得了三个第一:小学二年级统考全学区第一;五年级毕业升学考试全乡第一(我教的是二、五复式班);小学教师讲课比赛,获数学组全县第一。但成绩的背后,是我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汗水。由于我仅有初中学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热情有余而知识不足。在回答学生们的疑问时常常讲不出所以然。没当上老师我渴望成为一名教师,当上老师后我更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了能拥有这一桶水,我下决心自学。我参加了中师函授学习,同时自学高中教材。遇到难题,我不耻下问,向回村的高中生请教,白天没时间学习,夜深人静时我便开始做函授作业,做从高中生那里找来的各科练习题。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我就利用星期天,到15里以外的高中学校向老师们请教,无论哪一科的老师我都找过。我用四年的时间,学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也拿到了中等师范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1982年,根据政策小学民办教师可以报考师范学校,我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中等师范民师班。

1984年毕业后我便转成了“公办”,当上了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中等师范的课程设置是针对小学的,况且数学并不是我的强项,做一名专业的数学教师,我必须学习。于是我又开始了如饥似渴地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向同教研组的老师们学习,我一有空就去听他们的课,从初一到初三的课我都听,一学年下来,我听了80多节课,从各位老师那里学到了最有效、最实用的教学方法,也从课堂动态的情境中,感悟了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诀窍。我依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信心,让同学们“痴迷”数学。1987年夏,我所带的班级42名学生,有22人考上了重点高中,11人考上了中专,9人考上了普通高中。数学中考单科平均分全县第一。

我在那所普通的乡镇初中创造了当时的中考神话,也一时成为了“名人”。也正因为如此,1987年秋当一所高中三位数学教师要调走之际,爱才的校长便立即通过县教育局把我借调过去了,和我的学生一起“升学”,成了一名高中教师。但我借调过去之后,原先准备调走的三位数学教师因故没有走成,数学组又不缺老师了,校长很是为难。其时恰好语文组有两位老师调走了,语文学科老师很是吃紧,这样,我便自告奋勇,主动要求当了语文老师。当高一新生领到了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时候,我也从自学考试办买来了中文专科自学考试教材,我开始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中文自学。三年自学专科,13门课程均以高分通过,两年本科自学,10门课程也顺利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1999年,我又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为我入职之初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我以初中学历入职,从教学前班开始,到教初中一年级,一直到教高中三年级,从1978年到1991年,13年坚持自学,我取得了自学中师、在职中师、大专、大学本科四个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直至今天,自学已经成为我终身的习惯;13年心无旁骛地学习,我只想着当一名让学生满意的老师;13年的不断超越,学习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到2000年获得了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结业证书,2001年参加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同等学位。一大摞各种规格的单科自学证书、结业证书、合格证书、毕业证书,留下了我从教以来30年在职学习的生命之旅,时刻学习,永远学习,终身学习,是我专业发展的源泉所在。

机遇,激发了自我潜在的发展动力

1992年5月,山东省教委、省教育工会、省高校工委决定在全省高校和中小学举办“山东省青年教师我为教育献青春”活动,活动要求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认真组织,通过事迹报告会和演讲比赛,在全省高校和中小学系统选拔出20名青年教师,参加“山东省青年教师我为教育献青春”演讲决赛。开始我对这项活动并没有信心,因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规模很小,而且是很偏远的农村中学。在县级的各项比赛活动中,除硬性规定必须参加,老师们大多是低调弃权,更不用说是全省规模的比赛。但这次我只是怀着“贵在参与”的态度,报名参加了县里的演讲,没想到的是,我的演讲因“文风朴实,事迹感人,具有典型意义”而荣获全县第一名。然后,又代表全县出席当时的临沂地区比赛,获全地区第一。最后参加了在烟台的决赛,我以总分第一名,和临邑师范的韩军老师获全省一等奖。1992年教师节期间,我和韩军等前六名全省优秀青年教师,到山东教育电视台录制了“山东省优秀青年教师事迹报告”节目,那是我第一次“上镜”录制节目。

在我专业发展的历程中,这次活动是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励志的机遇。机遇激发了我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自此我不再因为自己身处基层学校、起点低、学历低、学识狭隘,涵养匮乏而自卑。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潜力,也找到了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追求卓越,不断前进的信心。

从此,我开始珍惜每一个机遇。从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到2001年我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并获得“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我一直以最积极的姿态投入教书育人中遇到的每一个 “第一次”,也努力地创造自主发展的每个“第一次”:

第一次自费参加 “全国青年语文教师教学研讨会”,聆听于漪老师的学术报告,如坐春风,其后专心学习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而开始潜心研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

第一次参加全省优质课比赛,名次不佳,但却从其他选手身上发现了自己的缺陷,开始系统地研读关于语文教学艺术和语文创新教育的理论文章,并积极参与了关于语文“工具”和“人文”的大讨论。

第一次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自此开始了我舞文弄笔的不懈耕耘;7年间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9篇,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1篇,有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信息中心复印转载。

每一个“第一次”都是我专业发展过程中思想的涅槃,一次次的涅槃又让我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升华了教职人生的境界,并产生了批判自我和提高自我的内驱力。

探索,在课题研究中逐步走出自己的高原平台

2000年秋至2001年,我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东北师范大学实施的“第二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这是我从教以来从思想到境界乃至生命价值观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反思,从经验总结到理论建构的精神洗礼。培训期间,我有幸聆听了王文湛、顾明远、马力、顾泠沅、董奇、史宁中、朱永新等13位国内著名教育家关于创新教育、生命教育、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育科研、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的报告,有中学语文教学法创始人朱绍禹、全国比较文学研究首席专家孟庆枢、中国古典文学资深研究专家李炳海等18位博士生导师为我们授课,参与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草案)”的修订论证。先后到东北三省、北京、内蒙等21所中小学进行了调研考察。这次培训,让我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提高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能力,掌握了教育科学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这次培训是我教师生涯中的又一重要事件,由此我从学科教学技术实践研究,开始了在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教育教学实验行动。

2001年12月,我申报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2002年获得了批准立项(编号:105GGJ56)。自此开始了我专业发展的新阶段。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学校或教师仅把这门课作为综合活动课,仅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之外,让学生单纯去做一些超越学段学习任务和学习能力的研究性论文,脱离了中学学科教学的实际。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申报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我感觉这个课题的研究,对于落实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观念,改革陈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理念渗透到语文课教学中去,对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围绕着完成教师的预设任务展开的,某一堂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效果,都是由教师在备课中预先设计好了的,而且,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要求,来完成一系列的练习,学习效果的检验,大部分是通过课堂答问和课后的习题进行的,“达标”的“标准”是固定的、客观的。也就是说,传统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始终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预设,去寻找老师已经准备好了的“标准答案”,而且是以学习知识和获得考试必须具备的技能为主要目的,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

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研究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参与者,完成者。面对问题从自然、生活、社会、教材、个人体验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观察思考,研究探讨,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自主生成创新思想和能力。

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变教师预设的程式化课堂,为生成的情景问题课堂,变教师先入为主为学生先入为主。面对一篇新课文,我不主张所谓“带着问题读书”,不急于启发学生进行热烈的开放式研讨,把最初的原生态的阅读体验还给学生,我把这个过程叫行使“自主阅读权利”。

如学习《荷塘月色》《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听听那冷雨》,学习《再别康桥》《雨巷》《致橡树》,学习《祝福》《药》《荷花淀》等经典诗文小说,我大胆把学习研究的权利放给学生,第一课时我全让学生阅读,不给他们提出任何问题,只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阅读,然后专心自主进入文本,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问题,先自主地在书上 “乱划”、“乱写”、“乱想”。“乱”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意思,“乱划”是以自己能读懂的符号,圈划标记出课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乱写”是让学生在阅读时,在能使自己怦然心动的字词句段旁,“随心所欲”地写出自己的瞬间感悟,“乱写”不同于“评语”,不要求意思的完整简炼,“乱写”的可以是能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词,也可以是个很随便的句子,或是对整篇文章的即时感慨;“乱想”是要求学生既可以按学习活动的要求思考问题,也可以自己任选角度,就文本的任何内涵信息,自选角度进行分析思考。这种没有教师指令的自主阅读,虽然看不到热烈的讨论问答,也见不到能供大家参考或批评的显性成果,却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过程中自主地走进文本,进行独立、个性地自主研究。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第二步,是在学生真正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重点内容问题,这里的“重点内容”不是我备课时确定的,而是通过学生的讨论之后我和学生一起确定的,这里的问题,是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主“生成”的问题,也不是我在备课时预设的。因为学生生成的问题是自主的,每个人都由自己的兴奋点,于是,我让六个人一组,集中小组感兴趣的问题,提交全班,然后师生共同研讨。一个小组一个问题或内容,就形成了大家都感兴趣的“菜单”问题。

例如,学习文言文《垓下之战》。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完全自由阅读之后,小组合作研讨,经大家热烈讨论,提出了以下“菜单问题”: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项羽是不是英雄?

项羽的人生选择给我的启示;

项羽失败的原因探究;

我想对项羽说;

我看项羽性格的弱点;

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探讨;

你同意“天亡我,何度为?”的说法?

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有何观点?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师一句一句地牵引着学生翻译原文,一段一段地领着学生分析字词句,然后是实词虚词句式译文的归纳整理,学生很疲惫,课堂常常很沉默,学生的思维也无法开放,如《垓下之战》这样的长文,学生就更感枯燥压抑。但是,我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围绕自己“点”出的“菜单”问题,结合原文展开研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研读兴趣,因为我要求阐述自己的理由,必须首先用原文做例证,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大家纷纷从原文中找出自己的重点内容,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唇枪舌战,精彩的观点时常激起不断的掌声喝彩:

“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极端错误的!他难道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吗?总结经验,东山再起,才是他当时应有的选择”(朱青霞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宽容要有底线,凡是成大事之人,对待自己的对手,都不能太过仁慈。试想,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把刘邦给杀了,他何至于乌江自刎呢?”(陈诚宇论“项羽的人生选择给我的启示”)。

“四面楚歌的项羽因失去了最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你辜负了虞姬的死,你不后悔吗?只为那一点点自尊,就放弃霸业了吗?”(刘丽论“我想对项羽说”)。

接下来是师生共同热烈地研讨之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书面作业,以备交流展示,这个过程叫“成果展示”。最后是学生总结与延伸训练,训练的内容也是师生共同确定。

经过三年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实验,我完成了创新课堂的模式建构,根据不同的内容,我建构了以下可操作的课堂模式: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探索形成了单元型研究性学习和单篇课文型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

模式一,用于单篇课文的研究性学习:

行使 “自主阅读权”——自主确定研讨活动内容——小组研讨生成问题——师生互动探究——成果展示——自主总结与延伸训练。

模式二,用于单元研究性学习:

学生独立阅读文本——选择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小组探讨师生合作交流——展示学习单元创新成果——学生自由拓展研读选读文本。

课题在完成了建模的同时,我和我的学生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实验期内,实验班学生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26篇,获县级以上语文素质类能力比赛奖励达81人次,学业水平考试A级率、高考语文平均分和高分率,均处同全市学校同类班级前列。我本人也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有关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课题实验论文11篇。课题于2005年12月通过了省级鉴定,实验研究成果《让学生敢于说“我认为”》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6年以来,我先后主持了“建构有效的高中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实验”的省级课题,参与了国家“十五”重点课题“寄宿制高中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实验研究”的实验,任课题组核心成员,实验小组组长,该课题于2008年1月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组的鉴定,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并得到了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等学者的充分肯定……

教育研究是经验型教师成长为思想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教师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学之后,应该进行研究性的课题实验,参与课题实验,才能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教育研究需要不断反思,需要理论支撑,需要过程积累,需要创新开拓,教育研究能使教师自觉终身学习,不断超越自己,走出高原平台。

感悟,在感恩与奉献中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我有幸能读书识字,而且成为一名教师,缘于我的小学启蒙恩师——秦老师。

我生于共和国最困难的1960年。那时,国家穷,老百姓穷,我家更穷。在我7岁那年,一位姓秦的女老师来到我家动员我上学。当她第五次来到我家动员时,父亲还是说我家交不起学费,坚持不让我上学,秦老师二话没说,默默地牵着我的手就往外走。父亲也一直跟着我们跟到学校,不知说啥。看着尴尬的父亲,秦老师平静地说:“再穷,也得让孩上学呀!这孩子很聪明,将来会有出息的,他的学费,我给想办法。”就这样,我上学了。书包,是秦老师给的;课本,也是秦老师给的。年幼的我,也已能感觉到这书包和课本所蕴含着的深切关怀。课堂上,我注视着秦老师的每一个动作,也用心地记住她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我的出色表现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常常会得到秦老师的表扬嘉奖,她奖励我的方式是放学之后留下我,先拉着二胡让我唱一首《小河的水呀清悠悠》,然后再给我一本小人书。

没有想到的是,三年级刚开学,秦老师调走了。听到这一消息时,我哭喊着从教室里跑到秦老师家,看到秦老师已经准备好了行装,我扯住老师的衣袖便放声大哭,秦老师无声地擦掉我的泪水,给了我一个新书包,就在众多老师的簇拥下走了。我回家打开书包,里面有两本崭新的小人书,一本是高尔基的《童年》,一本是当时最难得的《闪闪的红星》。

秦老师虽然调走了,但她在我童年的心中树起了一座教师形象的丰碑,也让我开始有了关于未来职业的梦想,我从此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读初中,上高中、考大学,大学毕业后当老师,当一名像秦老师那样的老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童年时秦老师的深情牵手,在我的心中播下了感恩的种子,秦老师的无私奉献,在我的生命中萌生了职业的向往,秦老师对我春风化雨的鼓励和关怀,成为我后来职业生涯中不言而喻的精神传承。启蒙老师对一个人榜样的召唤,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对学生施加的任何积极影响,都会在未来学生的成长中,化为无形的力量。我发现,直到今天,我的心中依然还站立着我的秦老师,在30年的职业生活中,每当我满足、骄傲、倦怠、愤懑时,每当我为学生、学校、社会默默奉献,然后悄然涌起渴望回报的意念时,我会忽然发现微笑着的秦老师,宁静和崇高的情感也悄然而生。

时刻铭记爱和责任,并将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怀,化为生活中的具体行动,我认为,爱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并不困难,一如既往地爱每一个困难学生和“问题学生”,才是对我的考验。30年间我曾帮助了多少特困生,转化了多少后进生,让多少困难学生考上了大学,疏导了多少心理问题学生,使他们走出了成长的误区,我没有作过记录。我把爱的行动、爱的感情编织在职业生涯的每一个日子里,真诚付出,不求回报。

我在感恩与奉献中享受着教师的职业幸福。

温德峰/日照实验高级中学,是齐鲁名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山东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编委,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团队专家

(责任编辑:黄海涛)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老师,节日快乐!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