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

2010-04-05 21:12:05
地理教学 2010年19期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意态度

陈 澄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的必要目标是其他目标要求所不能替代的。不仅如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只是课程的一个必要目标,而且它还是课程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确实,当一个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都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为意识、观念、责任、习惯,那末,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是受益无穷的。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地理环境价值)的统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是“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地理课程标准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列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对情意领域这一方面内涵的重视。此外,科学态度、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二条是“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关注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地理学科传统、经典的课程目标。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方面,这次特别强调“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三条是“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如何在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与发展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四条是“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光知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还不够,还必须在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上,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意识——形成观念——增强责任——养成习惯”。从而使遵守“环境道德”、“资源道德”、“人口道德”蔚然成风,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产生行动。

(摘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四章 江苏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意态度
李忠宪:“绿叶”对“根”的情意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40
态度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32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19:28
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思考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3:33:16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渗透的重要性
未来英才(2016年17期)2017-01-06 15:15:38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18:23:54
态度决定一切
动物之间有情意吗?
好孩子画报(2015年1期)2015-06-19 14:43:02
最美的情意
艺术评鉴(2015年4期)2015-03-23 22: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