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课堂因精心设计而出彩

2010-04-05 20:54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31赵怡
地理教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太阳辐射异构示意图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 (214031) 赵怡

让地理课堂因精心设计而出彩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 (214031) 赵怡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是教坛新秀,是优质课评比中常用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曾多次参与这类活动,同时也在思考:怎样在“同课”的基础上实现“异构”,如何在“异构”的设计中打造精品?

一、围绕目标,“异构”教学资源

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提倡教师用活教材、活用教材,这一理念给教师留下了创造空间。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很多教师能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地区实际有机联系,同时关注社会时事,及时开发课程资源,有创意地充实教学内容。

如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人教版,下同)一课中,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只提供了两节文字和一幅“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大量的补白工作要靠教师来完成。课堂上,教师们围绕“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这个目标,结合生活实际,异构出不同的教学资源。

教师A:结合人教版老教材,补充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使学生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在学生理解了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即“太阳暖大地”的基础上,再请学生阅读“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观察地面辐射主要被什么吸收、推导出“大地暖大气”,进而观察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叫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即“大气还大地”。

教师B:出示“我国太阳辐射分布示意图”、“我国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但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并不高,接着请学生结合学案说明原因: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太阳暖大地),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地暖大气),青藏高原大气稀薄因此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但获得的地面辐射少。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推导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然后再结合学案引导学生理解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还大地),并结合无锡近日昼夜温差大的生活体验,解释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最后请学生自主完成月球昼夜温差大的活动题。

教师C:出示“月球与地球表面温度对比表”,提问: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学生解疑——月球没有大气。由此承转板画“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结合补充知识和生活实例一步步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将热量返还给地面,最后呈现小游戏:请将以下五个词“太阳 大地 大气 暖 还”组合成三句话来概括大气的受热过程(词可重复使用),梳理得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不同的教材开发、不同的资源整合,教学效果各有千秋。地理教师应做个有心人,融入学生,融入生活,敏锐地开发地理教学资源。当然,我们在运用教学资源时不可抛开教学目标,为“异构”而盲目选择。

二、预设环节,“异构”教学手段

预设环节是一堂课的航标灯,航标灯的指向不同,课堂效果也就各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开展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理解掌握地理知识,逐步养成地理技能,熏陶生成地理价值观。

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有一教学环节——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教师通过“异构”教学手段呈现出了不同的亮点。

教师A:出示孔明灯示意图,同时解释孔明灯的原理:利用热空气之浮力使孔明灯升空,这样学生在美丽的图片欣赏中自然生成“大气受热膨胀上升”;接着出示荔枝示意图,教师吟诵“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唐代佳句,询问:岭南的荔枝在运输过程中要用冰块保鲜,冰块应该放在荔枝上面还是下面?学生解答“上面”,这样又自然地推导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的结论。

教师B:在实物投影仪前进行空气对流实验演示:点燃一支蜡烛和一支香烟,将香烟靠近蜡烛,观察烟雾的流动方向。学生观察得出:烟雾向蜡烛方向流动。由此得到大气受热—膨胀上升—留下低压,大气遇冷—收缩下沉—留下高压。

教师C:出示中央空调和地暖的家装示意图,询问:中央空调制冷、地暖制热效果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很轻松地得出了“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的结论。

地理教学手段丰富多样,课件演示、图片阅读、实验探究、生活引导等都可以使学生直观理解教学环节,在生活体验中掌握地理知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有效运用这些生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愉悦地学习到生活中的地理。

三、化解难点,“异构”教学活动

高中地理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单凭教师的讲授学生较难理解,可以通过学习活动来化解难点。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

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热力环流”是教学难点,为了化解这一知识难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用知识,教师可以“异构”活动平台。

教师A:介绍上海在筹备世博会期间所做的大量绿化工作,包括屋顶绿化、道路绿化、公共设施绿化等。让学生分组探究“为什么要增加绿化面积来使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由此发现增加绿化面积可以使城市降温,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并进一步推导出了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城市风”——热力环流的生活应用,然后梳理得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师B:从《军港之夜》的歌词“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入手,请学生探究夜晚海边的风向。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歌词错了,夜晚海边吹的不是海风、而是陆风,通过纠错活动深刻地理解、总结得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教师C:讲述三国时期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请学生分析“危急关头,大雨天降,火势渐减,司马父子夺路而出”的原因。学生围绕故事情节推理大雨的形成过程:谷底热—气流上升,山坡冷—气流下沉,山、谷之间形成空气环流,形成降水。理解了山谷风,自然就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条条大路通罗马”,同一个教学难点,不管教师如何建构教学活动,只要是为化解难点而精心设计,活动就能成功。并且要注意的是,在“异构”教学活动时,不能只顾场面的热闹,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既可以直接采用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也可以以生活时事、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等为契机,做好活动教学可行性的研究和实践。

四、凸显个性,“异构”教学语言

作为—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要具备独特的教材处理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而且应有凸显个性的教学语言,或亲切自然,或洒脱利落,或激情飞扬……能把教学内容合情适境地传递给学生,能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教学氛围中感受到老师的个人魅力。

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的导入,不同教师结合自身的语言特点,营造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课堂魅力。

风趣幽默型的A老师:八月十五,我们抬头仰望天空,可以看到什么?(学生笑答:月亮)传说中月亮上住着谁?(学生笑答:嫦娥)传说还说嫦娥手抱玉兔,幸福地生活在广寒宫。但是,月球上并不象传说中的那么美好,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因为月球没有——(学生接上:大气)。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从大气说起!

亲切自然型的B老师:屏幕呈现谜语:有样东西真奇妙,看不见呀摸不着。没有它,风车转不动,离开它,飞机往下掉。花鸟鱼虫小动物,没它谁也活不了。学生轻松地答出:空气!教师自然承转:对,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空气!

机智灵活型的C老师:出示藏民的服饰图片,提问:藏族人为何只穿一只袖的藏袍?(学生没反应)。教师机智地引导语言填空:这是方便衣服——(学生接上:穿脱),那衣服为什么要一会穿一会脱呢?这是因为青藏高原什么差异明显?(学生反应过来:气温)。对,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够解释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了。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既能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实践告诉我们:在“异构”教学语言时,切忌牵强附会,要在自然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生成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异,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最高追求。只要地理教师在异构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时,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配以精当的教学语言,就能使我们的地理课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真正“异构”出精品,“异构”出课程特色!

猜你喜欢
太阳辐射异构示意图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邯郸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特征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PCA 的太阳辐射观测算法研究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
太阳辐射作用下钢筒仓结构温度场分析研究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
两张图读懂“青年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