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适应性问题

2010-04-05 17:50◎孙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村官村干部农村

◎孙 伟

大学生“村官”的适应性问题

◎孙 伟

在近几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全国开始了大范围的大学生“村官”引进工程。但大学生“村官”由于受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与农村工作、生活的不适应逐步显现。要做好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这既要从“村官”自身的努力入手,也要从用人机制的健全入手,以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充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大学生“村官” 适应性 农村

大学生和农村,这两个原本限于在类似“农村走出状元郎”、“山里飞出金凤凰”等“走出去”说法中产生交互关联的词汇,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的迫切需要而频频碰到了一起,如大学生农村创业、大学生“村官”上任。特别是大学生“村官”这一新兴概念,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不仅成为疏导就业、加快三农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国家积聚和培养农村人才的崭新路径选择,全国农村开始了大范围的大学生人才“引进来”工程。但在这一进程中,许多大学生逐步显出了与农村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心理、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造成了农村难以留住大学生人才的困境。解决好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适应性问题,关系着这一模式的持久生命力,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破题,需要从思想上加以引导、从机制上加以创新、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一、大学生“村官”的兴起

大学生“村官”,是指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选拔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职务的大学生,通常要求为本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从全国来看,广义上的大学生“村官”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探索阶段,以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为标志。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二是全面试验阶段,以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为标志。这一时期,各省市纷纷试点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是正式确立阶段,以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在联合4部委召开的会议上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为标志。会议公布了将在5年内选派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决定,自此大学生“村官”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从上海来看,自2006年开始,每年招募一批应届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崇明、奉贤、金山、南汇、青浦等五个远郊区县和松江、嘉定、宝山、闵行、浦东等五个城郊接合地区的乡镇及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包括村支书(主任)助理、镇村综合管理、农技推广、法律服务、支教和支医等。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全面铺开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村官”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和热门选择。2009年3月,上海市委组织部公开选聘279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任职岗位为10个郊区(县)“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助理”,网上报名人数达到6941名,经过资格审查,符合报考条件的高校毕业生3918名,平均供需比为14.3:1,报名人数最多的区(县)有978人,报名供需比最高的区(县)为66.1:1,竞争可谓相当激烈,大有赶超公务员报名之势。

二、大学生“村官”适应性问题的提出

毋庸讳言,由于工作性质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大学生“村官”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干部。由于受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之前并未接触过农村管理工作,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工作、生活的不适应逐步暴露,并成为阻碍新型农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一制度的长久生命力。

工作上的不适应 一是工作内容复杂。农村工作不同于城市的办公室工作,事务多而杂,有时候甚至可以用鸡毛蒜皮来形容。而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村里的实际需求,大学生“村官”往往会承担包括党务村务、人事、财务、文化、卫生等各类事务性、综合性工作,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工作较为被动,也无法使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不容易得到村民和其他村干部的认可和信任。二是工作方法欠缺。大学生“村官”一般直接从学校走向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独立工作能力不强,面对繁杂的村务有时会显得无从下手。尤其是面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虽有热情却方法欠妥,应对能力和策略不足,完成任务已十分不容易,更谈不上如何妥善处理了。

环境上的不适应 一是生活环境改变。经历了多年的大学校园生活,不论原本来自农村还是城市,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习惯了都市的生活,对于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而总体看来,农村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因而在选择当“村官”后,虽然已有一定准备,但面对实际看到和体验到的生活条件,如住宿条件差、交通不方便、缺乏必要的文化和娱乐生活、与农村生活习惯存在较大差异,等等,大学生还是感到难以适应,不能很快融入农村。二是语言环境不同。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不多,一般生活中都以方言为主。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有较强的语言学习和适应能力,在了解情况或处理问题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三是社会环境的不同。大学生“村官”目前推动的主体还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动的形式基本是自上而下,因此原有村干部对此的态度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目前,原有村干部的收入主要是依靠村级经济,加上受现有干部队伍年龄普遍偏大的限制,提拔存在一定困难。而大学生“村官”收入来源是地方政府拨付,社会保障水平高于原有村干部,年轻且有优先录取公务员的优惠条件。因此,原有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存在待遇以及发展预期上的不平衡,原村干部容易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顾虑。加上自上而下易造成组织体系与内在需求之间的结合点不够明确,一旦再出现上头热、下头没有热情的情况的话,就难以快速培养“村官”成长。

心理上的不适应 一是角色转变阶段的问题。首先,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状下,有些人认为当大学生“村官”是不得已之举,所以无形之中会让他们一踏上工作岗位即产生一种自卑感。其次,工作与环境的突然变化上的不适应使大学生“村官”较易感到愿望和现实的差距,加上缺少同龄人和合适的同伴交往,又易感到孤独与失落,如果还缺乏他人帮助和指导,更会产生无助感。二是磨合适应阶段的问题。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主要做协助工作,工作中要与村干部、村民打交道,必须经历农村工作的适应期和与村干部、村民的磨合期。大学生“村官”的社会交往范围较小、层次较低,对此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刚接手的工作可能还是有些琐碎、事务性的工作,也较难独立发挥才干,因此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产生挫败感。当想往更高层次岗位上走,从目前来看渠道比较窄、机会比较少,也会让一些大学生“村官”感到前途渺茫。

三、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调查

目前,全国各省市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是工资待遇与优惠政策两方面。上海市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为:日常工作生活补贴每人每月2000元;政府奖励每年经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发放,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16810元;发放一次性安置费2000元,同时为其缴纳医疗、养老、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并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工资待遇为:服务期间日常生活补贴每人每月1790元;政府奖励按照服务期限长短,每年经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发放,三年分别为7000、12000和18800元;由区人才服务中心代缴社会保险费。大学生村干部个人发展也有一系列政策支持:如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享受放宽报名条件,优先考虑等优惠政策;县乡机关公务员重点从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报考研究生享受加分优惠;在村任职工作时间,可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嘉定区作为上海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通过公开报名、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公示录用等工作环节,2008年选聘1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同时有3名完成2年“三支一扶”的大学生转聘到村任职,2009年再次选聘13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人数已达到26名。笔者通过下发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嘉定区26位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展开了调查。

嘉定区招收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本科生多、应届生多、本地生多,专业较为分散的特点。招收的大学生“村官”基本都为中共党员,年龄为21-27岁,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的只占到12%,上海生源占80%。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涉及管理类、法律类、财会类、经济类、教育类等等,专业较为分散。从趋势来看,文科类学科大学生“村官”来源较多,理工学科的发展呈上升趋势。在调查的26名大学生“村官”中,大半安排在经济水平中等村。在年可支配收入1000万的村工作的4%,500万至1000万的54%,300万至500万18%,100万至300万12%,低于100万的经济薄弱村工作的占12%。从事的工作内容有:一是农村基层管理工作,如党务村务、团委工会、民主建设等;二是协助村主要负责人抓文化建设;三是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如内勤、矛盾调解、日杂等;四是为村级领导班子写报告、总结及汇报材料等等;极少被访者在村级领导中的协助村级领导班子进行村务决策和从事村级经济发展工作。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工作,意愿多样,如在农村工作有利于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将来再择业打基础,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有较大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有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长大,期望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等。调查材料显示,大部分学生参加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可以走近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自身,积累经验,同时也想为群众做贡献,实现个人价值。部分大学生担任“村官”也存在功利化目的,如为了报考公务员时获得优先录取条件;有的学生认为,上海农村生态环境好,工作比较轻松,工作压力小,报酬尚可,即使工作不努力,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部分学生认为工作不好找,先就业再说,把到农村锻炼 当“跳板”,缺少扎根农村、长期奉献的打算。其次,也有部分外地学生参加农村工作的原因是考虑到能解决上海户口。

大学生“村官”普遍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遇到了自身能力与农村实际需求不符的困境。从调查来看,有56%的大学生“村官”对目前的工作生活总体感觉满意,32%感觉已经习惯,1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还处于适应阶段。从总体来看,大学生村干部普遍面临三方面的困难:一是从生活方面来看,4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交通出行不便,40%感到生活单调,娱乐少,有20%认为在村里工作缺少同龄人交流,感觉比较孤独。小部分人提出农村工作环境和城镇有一定差距,另外一些外地的还感觉到饮食不习惯。二是从工作方面来看,在对工作自评中,78%认为工作成绩还尚可,还有22%认为还不够出色。参与调查的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的作用没得到发挥的问题主要来源于自身经验或阅历不足,同时还存在资金短缺、社会关系复杂、信息不畅通、作用空间小、难以得到群众认可支持、专业不对口、难以适应基层工作等几方面的问题。还有些认为收入也较少,福利待遇一般,因此对前途感到迷茫。三是从成长环境来看,调查显示,有60%的认为目前工作中存在一定的乡村政治排外性情况。另外,由于受法律政策约束,目前村委会成员必须由本村村民担任,因此大部分“村官”认为此情况对自身发展有一定限制。调查结果中,有70%的大学生“村官”对三年合同期满后的去处忧虑最多,其次有20%对优惠政策如公务员放宽条件的落实表示关注,有10%忧虑期满之后,回到城市不适应,影响在城市工作经验和资历的积累。同时,继续留在村里工作、考公务员成为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三年合同期满后的选择,分别占35%和45%,其次是进入事业单位,占20%,没有人表示要去考研究生和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对考公务员的期望值增大是近期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发展设想的显著变化,应当引起重视。三年届满后大学生“村官”再择业将面临新的、激烈的思想冲击与压力,应尽早考虑化解压力。

四、相关对策建议

做好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既要从“村官”自身努力入手,也要从用人机制健全入手。从内在因素来讲,关键是要找好自身定位,端正工作态度,多看、多谈、多听,尽快熟悉环境,全身心投入工作。从外部环境来说,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以及留得住,从而充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从大学生本身来看,第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定位。从走出校门到面向社会,总会面临心理上的适应期和角色转换的磨合期,而大学生“村官”从校园到农村、由学生到干部如何过渡是首要问题。大学生“村官”要对自己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职责。农村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村官”必须要认识到农村工作的目的是在于让他们在基层发挥聪明才智,锻炼提高能力,挖掘农村的发展潜力,并通过示范作用激发农村干部的整体活力和工作热情,因此大学生“村官”要有使命感和骄傲感。在工作中要细心摸索,锻炼自我,树立为基层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并明确自己到农村要干什么、要怎么干,真正发挥作为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第二是要培养良好的心态。大学生“村官”上岗之后往往会是其他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因此要端正自我态度,在思想上克服自我定位高、工作怕累怕苦、急功近利以及依赖心理,要将压力变为动力,以实际行动展示出大学生活力充沛、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对于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要抱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心态,要时刻保持谦虚务实的态度,才能经历磨练,得到成长。其次,要克服急躁情绪和得过且过的敷衍态度,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树立“立足于基层,扎根于基层”的思想,踏踏实实做好工作。第三是要尽快熟悉环境,掌握地区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要多了解地区情况,全面掌握村概况和大致的工作方向,密切关注各类与农村工作有关的法律发展,积累扎实的法律基础,了解时事动态和农业、科技讯息,为村里发展农业、投资生产和招商引资提供必要的参考,做到知不足而后学。要谦虚谨慎,像农村的其他干部、农民群众学习,了解乡情及村风民俗,在与村民接触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在与农民干部的合作中总结得失,在实际中用心体会,学会得体的为人处事及有效的工作方法,不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的习惯,拓宽思路,提高自我工作水平。第四是要提高社交和协调能力。在工作中要发挥自身思路清、眼界宽、善于创新的优势,把所学的特长更好地应用到工作之中,为群众搞好服务,不断增强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层工作往往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很多,其中既有上级领导,也有村上干部及基层群众,因此,要注重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自觉融入到群众之中,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协调能力,处处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尊敬领导,团结同志,给自己营造一个严谨细致的工作氛围、团结和谐的生活氛围、奋发有为的创新氛围和平等宽松的竞争氛围。

从管理层面来看,一要坚持按照基层需要选择人才。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各村要根据村情来申报需要什么专业的大学生,组织人事部门要深入调查了解农村对大学生的需求,根据基层需要制定选聘计划,促进村级单位接受“村官”工作的积极性。招考大学生“村官”主体可以不仅仅停留在市区级政府层面,可以扩大至村所在的基层政府,本着为其解决地方村干部老化弱化、后继乏人问题的态度,激发其工作主动性。村所在基层政府可参照市区级招考“村官”的相关条件、待遇、政策及程序等,加上自身实际需要,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本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另外需指出的是,在开展本地选聘工作时,可鼓励多招录出生本土的大学生,一方面由于熟悉地头,容易开展工作,一方面如果工作优秀,便于选举成为村委会领导,能够长期扎根于农村。二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建议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一是即根据专长、个人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在镇、村范围内合理流动,确保把大学生“村官”放到最能发挥其专业特长的地方,有效促进农村工作开展,提高工作档次和水平,把用事业留人的要求落到实处。二是通过人才流动,消除原有村干部的某些顾虑,使其能够放下思想负担,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工作及处事方法。三要合理确定任务目标。可以把大学生“村官”的职责任务细化分解为专项职责任务和公共职责任务两个方面。其中专项职责任务,是指“大学生‘村官’”根据担任职务,应当履行的岗位职责任务。公共职责任务是指所有大学生“村官”应当履行的职责任务,其中包括做好宣传调查,促进助推等方面的工作,即大学生“村官”要积极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文明新风,要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社情民意,要宣传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新知识,帮助群众致富,促进集体增收,要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因此,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要合理确定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任务,对职位作用、职责范围作出明文规定,为大学生“村官”独立发挥作用提供政策基础。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服务引导制度。要发挥各相关单位力量,成立由组织、人事、财政、劳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会议商讨事项,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跟踪了解,以不断加强指导,提高培养水平。为使高校毕业生尽快进入角色,要建立结对带教制度,挑选整治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和责任感强的村干部担任大学生的带教老师。其次是要切实抓好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邀请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为大学生“村官”讲授农村工作知识,特别是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工作艺术。可邀请在农村创业有成的同志以现身说法以及组织“村官”到本地先进村进行短期考察见习,增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更好地了解基层、熟悉基层,积累农村工作经验,掌握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方法,以达到在弥补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不足的基础上提高其服务的能力。五要强化保障激励及监督机制。在保障激励方面,对于当地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要积极实施落实,同时建议进一步细化各项措施,建议在大学生“村官”关注的住房公积金领域给予一定的关注。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离职补偿等制度,逐步消除大学生村干部与原有村干部利益分配上的不均衡,消除基层由此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同时,采取座谈会、组织交流学习小组以及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和干劲,引导大学生“村官”正确开展工作,使他们在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在监督机制方面,建议强化定期考核,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定期到村抽查、与村干部座谈、走访党员群众等方式,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到岗到位情况和工作现实表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大学生“村官”进一步发挥作用。

1.张晓晶.“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急需破解[N].济南日报,2007-10-14.

2.徐敏.让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N].解放日报,2009-4-30.

3.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5-20.

4.胡跃高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N].光明日报,2008-3-27.

5.李勇.“大学生村官”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措施[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8(11):1-2.

6.支园园.大学生村官入职适应过程中社会支持缺失的归因分析[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8(7):2-3.

7.温铁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J].学习月刊,2009(6):1-2.

8.张思明,靳品.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6):1-2.

责任编辑 许 臻

G719

A

上海市嘉定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猜你喜欢
村官村干部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唱村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