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启示

2010-12-23 04:57付祉云佘双好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心理学调节维度

◎付祉云 佘双好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启示

◎付祉云 佘双好

本文考察了当前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基于经验性预设之上的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性,发现当前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呈现出多样化和整体积极的倾向性特点,基于不同经验性预设下的大学生群体间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启示不仅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切入点,而且为具体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提供了实施干预的参考依据。

大学生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心理健康工作 启示

一、前言

良好的情绪是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情绪调节能力则是心理健康维护的一个重要前提。Joormann等(2009)研究发现使用认知策略可以帮助缓解抑郁症状。魏义梅等(2007)研究发现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的编制者Garnefski等(2002)也就其作用开展了一些研究,结果发现,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消极生活事件和情绪问题中具有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研究尚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及其综述述评方面,在实证方面的研究较少(魏义梅,2007),张伟亚等 (2008)对我国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从1994~2006年,实证研究有21篇,约占12.8%,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有6篇,约3.66%,理论文章有137篇,约占83.54%。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方面的研究就显得更为缺乏。正如关曦(2007)所提出的观点,情绪调节是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本研究鉴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和意义,就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一方面揭示和描述当前大学生该策略的使用特点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同时也为大学生自己了解分辨自己的情绪应对特点来改善其心理健康方面的隐患和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整群取样的方法,从武汉市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三个类别高校中各随机抽取一所,然后按文科、理科、工科在各高校按年级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082份,有效问卷884份,有效率81.70%。

采用Nadia Garnefski,Vivian Kraaij,Philip Spinhoven(2002)编制,由魏义梅(2007)翻译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CERQ)中文版,该问卷用来测量人们对于消极事件的情绪的认知应对策略(与行为方面的应对策略相区别),既可用于测量个体的一般情绪认知应对的风格,也可以测量个体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的情绪认知应对策略。国内研究证明原量表的翻译版在中国大学生中有其适用性(朱兆熊,2007)。

三、结果

(一)CERQ的信度分析

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来考察该量表的信度。可以认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量表有可接受的信度水平,说明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表1 CERQ的信度分析结果

(二)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特点

根据Nadia Garnefski等(2002)的计分原则,将每个因子下的题目指标得分求和,对于有缺失值的情况以另外3个题目指标得分的平均值替代,使得每个因子的得分都在4~20之间。本研究以平均数为中心,高于该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得分界定为高分,低于该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得分界定为低分。以此为标准可以将大学生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平均分划分为低水平,中等水平和高水平3个类级,即,如果大学生在一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得分低于6.95,可以认为当今大学生在该策略的使用上倾向性较小;如果大学生在一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得分在6.95和17.05分之间,可以认为其在该策略的使用倾向性上处于中等水平;同理,如果大学生在一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得分高于17.05分,可以认为其在该策略的使用倾向上处于较高水平。结果发现,大学生在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得分在7.85分到13.86分之间,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从而使得大学生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进一步比较发现,大学生使用最多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积极重评”策略,其次是“制定计划”策略,排在第三位的是“积极设想”策略,表明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应用整体良好,但也存在易导致消极情绪的一些问题。

表2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描述统计

(三)大学生群体间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比较

1.性别维度上的群体差异比较

性别差异的广泛存在早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研究顺承这种思路从性别维度对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性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积极设想”“灾难化”“责备他人”三种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

表3 性别维度上的差异分析结果

2.是否担任过班干维度上的群体差异比较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担任过班干可能意味着有更多的交往机会和经验,这可能对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适应性使用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以此为标准将大学生划分为两类群体并考察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异性。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担任过班干的学生比没担任过班干的学生的显著性更多倾向于使用“接受”(p<0.05)、“责备他人”(p<0.05)策略。表明,班干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有更为适应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应用模式。

3.是否参加过社会兼职维度上的群体差异比较

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来看,是否参加过社会兼职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意义类似与是否担任班干,所不同的是班干同学交往的对象多为校内的师生及校内相关人员,而社会兼职中大学生所面对的人员背景、素质等等各方面可能更复杂,本研究以是否参加过社会兼职为标准将大学生划分为两类群体,考察其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性。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参加过社会兼职的学生比没有参加过社会兼职的学生显著性更多倾向于使用“自责”(p<0.05)、“沉溺”(p<0.05)、“自我安慰”(p<0.05)、“责备他人”(p<0.01)等策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4.心理学维度上的群体差异比较

心理学专业与否维度 本研究预设认为心理学学科的知识和久而久之形成的思维方式可能有益于个体发展出更具适应意义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故以是否心理学专业为标准将大学生划分为两类群体,对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倾向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比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自责”(p<0.05)、“接受”(p<0.05)、“沉溺”(p<0.05)和“责备他人”(p<0.05)这些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表明心理学专业和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间确实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这种差异并未显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优势,在“自责”、“沉溺”这些策略上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

表4 是否心理学专业维度上的差异分析结果

对心理学感兴趣与否维度 本研究认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受心理学的影响与非心理学专业中是否对心理学感兴趣其所受心理学的影响相比,前者更大程度上是思维层面而后者在更大程度上是知识层面的。本研究预设在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中,是否对心理学感兴趣这一变量可能也对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有一定的影响,以此为标准将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划分,对其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上的差异进行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这两类群体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可能意味着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没有具体影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可能更多的和个体的思维方式相关。

5.是否积极参加学校活动维度上的群体差异比较

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角度上讲,大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意味着他们是否有更多的交往和情绪调节经验,本研究以此为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群体,考察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上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积极参加学校活动的学生比不积极参加学校活动的学生的显著性更多倾向于使用 “制定计划”(p<0.01)、“积极重评”(p<0.01)策略。某种程度上表明,学校组织的活动对于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具有积极改善作用。结合班干等学生工作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影响,从心理健康角度讲,校内的各种活动比校外活动(如社会兼职等)对于大学生而言可能更可取。

6.年级维度上的群体差异比较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其情绪应对经验会随之增多,情绪调节策略的应用应更成熟和具有适应性意义。基于此,对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在情绪调节策略应对上有更高的适应性。

7.不同政治面貌维度上的群体差异比较

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是群体中的佼佼者,榜样性人物。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共产党员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有更为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模式(详见表6)。

8.专业维度上的群体差异比较

本研究对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以考察不同专业学习所形成的不同专业思维是否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模式有某种影响,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学生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种差别主要存在于文科生和理工科生之间(详见表7)。

表5 年级维度上的差异分析结果

表6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群体中的比较分析结果

9.籍贯、是否独生子女、学校类别维度上的群体差异比较

本研究考虑到城乡文化差异、是否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不同学校类别学生的学业成绩可能存在的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关系,对不同大学生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这些维度上的大学生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推论,个体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与个体的城乡文化背景、成长经历、学业成绩无关,而与个体的社会交往经验可能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四、讨论

(一)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

大学生在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倾向性上都表现出中等水平,表明当今大学生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意味着各种策略的应用与否可能就在一念之间,这种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模式具有较强的可引导性,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大学生阶段是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宜作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切入点深入开展工作。

表7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不同专业类别上的比较分析

从9种具体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得分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使用倾向排序依次为 “积极重评”、“制定计划”和“积极设想”,根据适应性和非适应调节策略的分类观点(刘启刚,2007),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认知情绪应对整体上为积极、务实,对心理健康工作者意味着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引导和帮助来促进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看出,由于“积极设想”策略的排次位置,表明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中存在着易导致消极情绪的倾向,应给予一定关注。

(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不同大学生群体间的差异

在一些传统维度上,如性别维度,显示有显著性差异,反映出男生在情绪应对的独特性,同时也反映出社会性别角色在大学生认知情绪应对上的某种投射和烙印。

本研究总结经验中一些可能对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有影响的因素,将其作为划分大学生类群的标准以考察其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性。有些结果支持了研究预设,有的结果虽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在“是否班干”、“是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政治面貌”、“不同专业”等维度上的差异比较结果与一般认识和研究预设基本一致,显示出“担任班干”、“积极参加学校活动”的大学生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更为适应;共产党员大学生、文科生比其相对应的其他学生有着更为成熟和富有适应意义的情绪应对调节策略。

在“是否参加过社会兼职”、“年级”等维度上的比较结果与研究前的经验性预设有所出入。以往研究证实“自责”、“沉溺”、“灾难化”、“积极设想”一般属于消极的不适应性调节策略(Ryan,2005;Nadia Garnefski,2009;Martin,2005),本研究中,参加过社会兼职和高年级的大学生,从交往广度或时间长度上都应比其他大学生有更多的交往、情绪应对经验,应有比其他人更为适当而成熟的认知情绪应对策略模式,但研究结果恰恰相反。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成长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不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也许并不意味着是一种成熟或许是一种尚未发展前的稚嫩,而暂时的不适应性调节策略也许并不意味着问题,而是一个成长的阶段,只要有更多的反馈和适当的引导这种暂时的不适将被成熟的适应性调节策略所取代。这一结果可能也与大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境遇有关,即这一结果不仅反应的是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风格,也反映了某一个阶段的状态。参加社会实践和高年级的学生可能有更多的机会面对复杂的问题,困扰更多,尚缺乏经验的他们难免生发一些不适的应对策略,对于特殊状况的大学生,应给予特别的关怀。

本研究的心理学视角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处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非心理学专业的但对心理学感兴趣并阅读过一些相关资料的学生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是否与其他学生不同甚至优越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从结果看,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间确实存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的显著性差异,但这种差异并未显示心理学专业的优势,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沉溺”等不良情绪调节策略上的高倾向性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考察。另外,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中是否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间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并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结合研究预设,本研究认为,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心理学思维方式和心理学知识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倾向上的不同影响。

五、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

第一,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和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当前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多样性和整体呈现积极倾向性的特点,可以认为,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新的切入点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和现实必要性。

第二,不同大学生群体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的显著性差异从静态层面上为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实际工作提供了依据,如相比于校外社会实践,校内的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可能更可取等。

第三,不论是就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还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和促进工作而言,都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有些表面的问题实质上不是问题而是成长。

第四,应明确的是,本研究中所预设的一些对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因素,仅仅从结果上给予一个描述性验证,所得到的如学校组织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学生工作等这些对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有积极影响的变量有待心理健康工作的实践去进一步证实,新的影响变量也有待实践工作进一步去发现。

1.Joormann,Jutta,Hertel,Paula T.,LeMoult,Joelle,Gotlib,Ian H.,Training Forgetting of Negative Material in Depressio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2009,118(1):34~43.

2.魏义梅,付桂芳.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2).

3.N.Garnefski.Cognitive coping strategie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a comparison betwe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2(25):603-611.

4.张伟亚,刘阳.我国情绪调节研究内容与方式的变迁及展望[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4):711~712.

5.关曦.青少年的认知型情绪调节方式及其教育启示[J].文教资料,2007(2):105.

6.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08-07.

7.朱熊兆,罗伏生,姚树桥.Randy P.Auerbach.John R.Z.Abela.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21~124.

8.张厚粲.心理与教育统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0.

9.Ryan C.Martin and Eric R.Dahlen.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anxiety,stress,and anger.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5,39(7):1249~1260.

10.Martin RC,Dahlen ER,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anxiety,stress,and anger,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5,39(7):1249~1260.

11.刘启刚,李飞.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和焦虑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7).

12.Nadia Garnefski,Rebecca ten Cate,Brief report: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ts with a chronic disease,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9,32(2):449~454.

责任编辑 颜 波

D432.64

A

武汉大学

猜你喜欢
心理学调节维度
方便调节的课桌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光的维度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人生三维度
汽油机质调节